1929-1933年资产阶级人为消除危机的妄想(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展的事实探讨(14)
最近五年,资产阶级无数次企图人为地消除危机。不言而喻,这些企图都是枉费心机的。
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意味着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强有力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它们的暂时解决。想要缓和危机或使危机提早结束,最终只能导致危机持续时间延长。
怎样才能消除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呢?
在这里,最重要的因素如下:
生产缩减得这样剧烈,以致消费超过了生产。这里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如果生产缩减得这样剧烈,消费能力从哪里来呢?不难回答:在危机时期,资产阶级、食利者、官僚和大部分职员,几乎和以前一样。仍旧继续他们的消费。失去工作的工人则用光他们的微薄的储蓄和失业补助金。
一部分生产过剩的商品可以在物质上消灭。
价格下降,使商品价格降到社会需要的范围以内。生产过剩的商品储备现象便消除。价格下降暂时停止。不变资本要素的减价便超过全部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危机时期,工资降低,劳动强度加大,劳动条件恶化。这一切使消费能力暂时降低下来,但同时却使资本价值有可能很好地增长,这是恢复投资活动,即扩大第一部类市场的前提。
信用危机通过破产和整顿财政而缩减了社会资本,因此,对于还存在的那一部分资本来说,利润则增加。所以,存在对生产领域进行新投资的前提。同时,信用危机消灭了无支付能力的债务人,使危机时期破裂的一连串信用(互相信任)重新得到恢复,把巨额的借贷资本腾出来,用于新的实际积累。于是危机转为萧条。
资产阶级,和一百年前一样,对生产过剩危机现在仍是束手无策的。
资产阶级首先认为危机就是不能按照有利润的价格销售商品:他们所建议的消除危机的一切措施都取决于这种看法。
为国内市场进行生产的资本家宣称:“由于外国竞争的空前加剧,我们的商品销售不出去。”所以,要消除危机,必须提高关税、规定限额、禁止输入。
出口商人则声称:“我们不能在国外销售我们的商品。”因此,他们要求国家补贴,优待运费,国家组织倾销。
各国出口商人叫嚷:“我国外汇牌价太高”,要求通货膨胀,或者在通货已经开始膨胀的地方加强通货膨胀。
外国原料进口商、债权人和食利者叫喊:“我国外汇牌价太低。只有维持金本位制可以保证经济和信用的稳定,保证摆脱危机。
工业资本家抱怨说:“我们的生产费用太高“。因此,他们就得降低工资、延长工作日、增加劳动强度;他们企图靠工人来消除危机,结果国内市场容量更加缩小。
垄断资本家说:“因为竞争的漫无限制,我们的卖价太低了。”
结果便出现如下情况:国家支持建立垄断组织、强制卡特尔化和禁止开设新企业、国家批准卡特尔价格并规定固定最低价格。当然,这样人为地使垄断价格维持在高水平上,可以提高垄断资本的利润,但同时也延缓过多的生产储备的消除,延长危机时间。
工会领袖和社会民主党经济学家声称:“必须提高消费能力。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让资本家提高工资,让国家在居民间增发货币,让它进行社会工作;这样,国内市场的容量就会扩大,危机也就能够克服。这种宣传由于遭到资本家的反对而失败了,资本家根本不同意这种为了能销售出更多的商品似乎应该从自己腰包里支付更高工资的“妄诞”的主张。罗斯福也用这种口号玩弄骗人伎俩。
“危机是由信用不足所引起的”。国家应该关心信用的扩大。在这方面所进行的种种尝试(例如,胡佛建立的复兴财政公司)都遭到了失败。在危机时期紧缩经济活动的“有偿还能力”的资本家,并不需要追加借贷资本,而急需款项偿还旧债的资本家,却是无偿还能力的。
债务人叫喊:“债务的负担危害着我们,”结果是,只有最大的企业才能借助于国家补贴、国家收买股票、降低利率、和减轻债务负担(通过通货膨胀)来整顿财政。
“只有恢复世界市场的自由商品流转,危机才能消除”。关税应该减低,出口定额、输出输入的禁令应该取消,国际信用和资本输出应该恢复。危机初期英国资产阶级拥护这种政策。但是这一政策并未成功,因为每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首先力图垄断国内市场。结果,旧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不咋爱存在:现在不再存在旧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价格”,国际分工日益受到限制,对外贸易也缩小了。毫无意义的自给自足的口号,就是这一现状的思想上的表现。
总之,统治阶级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导致了掌握国家经济政策方针的经常斗争、无休止的议会政治交易、日益频繁的内阁危机、没有一定路线的曲线政治。
劳动者2012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