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还是互相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人类耗费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都是具有价值性
从价值的“代价---补偿”角度来看,无论是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还是互相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人类耗费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都是具有价值性的。比如,如果是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那么产品的价值即表现为产品对生产者自身劳动耗费的一种补偿。如生产者种谷自用,那么稻谷作为粮食能够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能够补偿他自己在种谷劳动中的体力耗费,维持他的生存,就体现了他所生产的稻谷的价值性。因为价值的最高意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它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性。如果说这种自产自用的稻谷满足它的生产者生存发展的需要不算是一种价值,那这种“价值观”也太错误了。如果是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情况也完全一样,只不过生产者不是用他自己所生产出来的稻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与补偿自己的劳动耗费,而是通过交换,将用稻谷交换的别人生产的其它物品来满足与补偿自己而已。这两种方式,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方式,因此都体现价值的最高意义。当然,由于交换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具有更大的生产率,因此商品交换方式能够比自给自足方式使人类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因而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性。
应该特别指出,马克思的思想取向是建立一个不再以物品的价值存在与价值规律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因此在他的《资本论》中,始终暗含着一条物品价值趋向越来越小的线索,比如他揭示了“物品价值与生产物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及“无论生产力有多大,同等劳动量所形成的价值总是相等的”这样的重要价值规律;也揭示了资本利润率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率提高与市场竞争加剧,而趋向下降的规律;这些都反映了《资本论》中的这条线索。到他的《哥达纲领批判》,就更明显了,在那里他明确提出“产品生产”理论,提出不再通过“价值”这个迂回曲折的环节。这样便使后人产生了急于取消物品价值,不再按价值规律办事的倾向;而不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耐心等待物品价值[作为代价耗费]普遍地趋等于零。因此,到底是让物品价值自然地趋向于零呢?还是人为取消物品中仍然存在着的价值而急于过渡到理想社会?就构成一种矛盾。如果物品价值已经普遍趋等于零,那么当今盛行的市场经济就成为一种多余的东西,于是计划经济就是一种可取的经济方式,此时它可以真正做到无偿地、不计任何代价地按需调拨这些物品,从而实现“按需分配”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