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56 3
2007-03-23

两个人的冷战

——兼论马克思与凯恩思经济思想之比较

近年来,我常常思考一些世界革命战略问题,经常睡不着觉,差点象王小波描写的那样:穿一件蓝布大褂,在房间挂一张世界地图,拿一支红蓝铅笔比比划划了。

在众多世界革命战略问题中,我思考最多的还是冷战。

冷战的起因究竟是什么?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随着邱吉尔的大嘴一开,影响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冷战拉开了帷幕(拙以为:将杜鲁门主义作为冷战的标志只是教科书的看法)。

自冷战爆发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冷战原因的研究持续不断。为了使自己的思考早日获得答案,我曾经不厌其烦地在互联网上阅读世界各国(主要是我国)谈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网站。但上面的观点无一不让我失望,从中国社科院网站到某些知名大学网站,到处充斥着毫无见解的教条(内容见下)。反而一些私人博客倒有许多锐利的思想在闪闪发光,这使我深感惊讶和欣慰。

按照我国学术界官方的说法,先后出现了“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等学派。“正统派”(即苏联扩张论)认为,苏联寻求世界霸权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斯大林把追求世界革命的狂热和苏联领土的扩张结合在一起,使西方世界感到震惊,于是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修正派”(即美国霸权论)认为,冷战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一个世界体系,而美国的决策者们担心,苏联和其周围的共产党国家会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隔绝,因此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后修正派”(即美苏共振论)认为,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列决策错误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

说实话,在互联网上读这些连篇累牍的教条文章时,不禁暗暗感叹我国的史学研究真地到了头吗?研究历史非得先要到缅甸打个仗、然后再到美国读博士吗?史学界就只能出一个黄仁宇吗?

怀着失望,我只得从电脑上下来,再去读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果不其然,哈哈,答案找到了,实在太简单了。一切问题都是出在那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诚然!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它就要被剥夺了,谁来剥夺它?当时,世界上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有能力剥夺它的,只有苏联。对此,美国能不急吗?从小熟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都知道:从来一个阶级的退场都不是自愿的,都是要垂死挣扎的,何况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于是,冷战发生了。

答案虽然找到了,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按照《资本论》所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要敲响了。剥夺者将被剥夺。”照理,冷战的胜利者应是苏联,而不是美国。但事实却非如此,又是为何?

事情得从《资本论》本身说起。1894年,在恩格斯的帮助下,《资本论》第三卷终于出版,并对当时尚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社会判了死刑,判语如众所见。接下来的历史发展正如《资本论》预测的那样,资本主义世界反复地发生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29年,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全球经济是一片萧条。对这种经济危机,马克思早已在《资本论》分析得十分透彻,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并且指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施计划经济。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万马齐喑的外部环境下,只有实施计划经济的苏联风景这片独好,大量美资涌入苏联,大批技术工人流入苏联,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其国家实力迅速上升到欧洲第一,全世界第二。经济的力量使全球思潮也迅速转向,萨特等自由主义学者也开始变赤,倒向了社会主义。

但人类不能只能一种思想,那怕是革命导师的。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有个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就是凯恩思。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说了五个字,即“流动性偏好”,就是说人们喜欢折现,不喜欢拿着实物。人们的这个偏好导致消费不足,从而总需求下降,同时,由于技术等发展,总供给上升,最后导致经济危机。凯恩思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政府组织人力去挖河修路。

在他的教导下,1932年,罗斯福上台,实施了所谓的新政,即New Deal,挖了很多河,修了很多路,果然使美国的经济又恢复了。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美国不仅没有成为被剥夺者,而且还成为冷战的胜利者。

说实话,这个事实让我很不爽。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一个热切的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对美国我实在没有什么好感。因此,我实在痛恨这个名叫凯恩思的人。

怀着对他的仇恨,我又去读他的著作。最后我恍然大悟,凯恩思原来是马克思的徒弟,是革命导师几十年前就安插到美国的一个卧底。马克思说“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看的是社会总供给在不断上升,而凯恩思的“流动性偏好”看到的是社会总需求在不断下降;革命导师提出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提倡有序供给,凯恩思要通过政府的力量拉动消费,增加有序需求。他们的目的可是一致的,就是实现经济的均衡,实现充分就业。

按照矛盾论,两者虽然对立,但最后归于统一。果然,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后,众多学者批评它实质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众多学者又批评它实质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它果真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切就象《倚天屠龙记》里所揭露的那样,这场冷战,原来一直只有两个人在打,一个是凯恩思,一个是马克思。哈哈,正象革命文化大师郭沫若的那句诗:“火就是火,火就是你,火就是我”,原来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23 17:05:00

说得挺不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4 20:40:00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万马齐喑的外部环境下,只有实施计划经济的苏联风景这片独好,大量美资涌入苏联,大批技术工人流入苏联,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其国家实力迅速上升到欧洲第一,全世界第二。经济的力量使全球思潮也迅速转向,萨特等自由主义学者也开始变赤,倒向了社会主义。”

恐怕这句话不应该修订一下,30年代,苏联的政策是更加残酷的剥夺被剥夺者-苏联农民。

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只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而对农民的悲惨生活视而不见?难道他们不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牺牲就是活该?不管为了什么经济目的,违背一些人的意志去让他们做出牺牲的社会都不能算是一个正义的社会。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对于农民意味着什么?他们从中受益了么?我们是不是正在落入一个披着革命外衣而行“阶级压迫”的制度?城市的高楼一定要建在农民的尸骨上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6 08:49:00
以下是引用zxlcskb在2007-3-24 20:40:00的发言: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万马齐喑的外部环境下,只有实施计划经济的苏联风景这片独好,大量美资涌入苏联,大批技术工人流入苏联,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其国家实力迅速上升到欧洲第一,全世界第二。经济的力量使全球思潮也迅速转向,萨特等自由主义学者也开始变赤,倒向了社会主义。”

恐怕这句话不应该修订一下,30年代,苏联的政策是更加残酷的剥夺被剥夺者-苏联农民。

的确,故而我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一种国家资本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