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房价。2012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1个,持平的城市有24个,上涨的城市有25个,持平及上涨的城市占到70%。而一线城市当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了0.3%、0.2%和0.2%。实际上,最近这段时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有所增大,个别楼盘甚至出现了久违的热销的场面。
二是地价。在土地市场在沉寂了许久之后,从广州珠江新城地块到北京万柳地块,接连爆出几个“地王”。7月10日,起拍价格为19.66亿元的万柳地块,经过46轮现场竞价和327轮激烈的回购房面积竞报,民企开发商中赫集团最终以26.3亿元胜出,溢价率高达40.9%,楼面地价折算约为41500元/平米,创北京新的楼面单价新高,由此摘下北京今年的“双料地王”。
三是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二季度增长7.6%,创下自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507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总体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稳增长已经成为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
一方面是房地产“量价齐升”,“地王”重现出江湖,另一方面是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双重压力使得房地产调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方向性抉择!各类耸人听闻的言论、谣言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媒体:“调控政策要松绑”、“调控政策要转向”、“降息就是为救楼市”、“房地产不存在泡沫”、“中国房价并不高”、“房价下跌不利于中国经济”、“降房价丢中国人的脸”等等不一而足。开发商及其代言人们似乎快要弹冠相庆了。
长期以来,在土地财政的体制作用下,历次房地产调控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房地产调控几乎成了“国殇”。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应该何去何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笔者认为,要大力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房地产调控必须继续坚持。这两者并不矛盾。尽管房地产的主动调控在短期内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调控房地产有利于国民经济更持续健康地发展,特别是有利于防止房地产泡沫化对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冲击。
新一轮调控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更是全国上下密切关注的焦点,这次调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调控失败则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ZF将失信于民,失去权威与尊严。二是将会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甚或彻底崩溃。三是将引发社会极大的不稳定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四是几年来的调控成果将毁于一旦,调控新政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五是房价回归合理价位将变成一句空话和笑柄,一次次信誓旦旦的表态将化成过眼烟云,一些人或将被国人所不耻。六是房地产市场调控若失控并出现报复性反弹那将是灾难性的,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有可能酿成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其实,从更多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会更坚定调控的决心和信心。
从房价反弹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利率下调,购房成本下降,购房人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部分人的购房意愿增强;二是随着前期累积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有所释放,特别是市场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出现一些变化,担心房价反弹;三是部分楼盘在以价换量获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后,取消折扣优惠,甚至调高价格。由此可见,6月份一些城市房价环比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短暂的房地产反弹并不意味着调控的乏力,房价反弹也并无明显的支撑因素。
从地价看。日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75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9%,降幅进一步扩大。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地价总体平稳,同比增速持续放缓,105个监测主要城市中有53个城市住宅地价环比持平或负增长,而同比负增长的城市由上季度的19个增至32个;自2011年以来,底价、低价成交贯穿整个土地市场。上半年,房地产用地流标流拍共1882宗,而去年同期为1018宗。这些都表明,当前土地市场依然处于盘整下行阶段。
从经济形势看。当前经济增速下行是必然。目前,欧洲、美国等经济增长放缓,并进行产业结构的缓慢调整,尤其最近几年对我国出口需求的比重持续下降。尽管我国出口仍然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由于出口规模基数大,继续保持15%以上的增长可能性不大。过去10年里,我国过剩的产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获得的市场机遇创造了巨大的出口市场,未来全球结构转型和低碳壁垒不会再次给予我国传统贸易品市场的高速增长机会。
我国经济曾经有20多年的两位数的增长,那是因为我们当年“穷”,10年“文革”使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是我们的产业空间很大,二是发展之初基数小,增长率容易高。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由于开放,世界上很多产业基本处于一个平面,所不同的是技术层次的高低。在给定的技术层面上,当产业空间相对“饱和”,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寻求新的产业支持,而不是靠“膨大剂”放大原来的产业。况且,我们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常情况下再要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自然增长率”,同时进行经济创新,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这才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曾经的高速度使我们容易形成一种“速度情结”,这种情结使我们动辄就刺激经济,一再错失调整经济结构的良机。历史证明,经济下行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机,我们应当抓住当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