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951 11
2007-03-26
<P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学的研究和教育中,是不是西方经济学太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太少了。作为一个兼通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我想他的这番话并非不加思虑,张口就来。他阐述了一个事实,也表示了他的疑虑。</P>
<P >这个事实便是如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确实处于一个附属地位(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教育),而且发展前景愈来愈不利。以至于有些同学甚至是老师提起马克思经济学便觉得可笑,由此可见一斑。</P>
<P >这种事实也是极具讽刺性的,由极度的崇奉马克思主义,奉之为圣经,到把之视之为可笑的,不懈一顾得教条。这似乎印证了一个道理:“抬得越高,摔得越狠”。但事实本身确实令人深思的。学术研究、教育要么成了政治压力下的任务,要么成了利益追逐的手段。</P>
<P >那么,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育中应该占一个什么样的份额,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是任其自然呢?还是施加干预呢?事实上前者是不大可能。那么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呢?这个标准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P>
<P >这是一个富有争论并且很难有明确结论的问题。在此我仅提出自己个人的看法,希望对各位有所借鉴。</P>
<P >要回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涉及两个问题: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旨侧重和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P>
<P >中国自上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潜在的危机慢慢暴露出来了。金融体制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腐败与贫困并存,信用缺失,失业率高,三农困境等等,无论哪一方面,都容不得有半点轻视。这些都是问题的表象,在其背后还有更本质的原因,即是文化观念上的落后,体制上的落后,生产关系的落后,影响经济和谐、健康的向前发展。最后形成生产力布局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严重影响整个经济过程的顺畅循环。不难理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措施最终都难以令人满意(如国企改革、社保、医疗、教育体制改革),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没有平等、理性的主体,甚至还有大量孤立、力量薄弱的小农主体,没有公正、平等的观念和环境,没有可行、公正、平等的制度,仅凭某些人良好的愿望想当然的设计出的一些方案的实施,最后都是变了型、走了样。</P>
<P >说了这么多,旨在表明,解决我国各种经济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P>
<P >接下来谈谈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请注意,这里所指的西方经济学指西方理论经济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P>
<P >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经济人假设下的消费、生产及市场交换理论,通过需求、供给、最大化、效用、成本、利润等范畴,利用边际分析方法,利用严密的数学形式演绎论证,在追求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中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理想化条件下的一种标准。作为一种理论,它与历史、现实、与具体的经济组织非常遥远甚至是无关,它对消费的分析和生产的分析,说的难听一点,是一厢情愿,自我游戏。它没有价值判断,只有形式演绎。当然,当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后,新的宏观经济学分支出现了,它改变了过去西方经济学沉闷的气象,赋予了其政策意义,有了新的活力。宏观经济学以整体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各宏观变量,如总供给、总需求、物价、失业率、进出口、货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利率、国民收入、投资、储蓄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对各个市场经济国家,这固然是极富价值的探讨,并具有直接的政策指导意义,可我们别忘了,这是建立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我国的市场化进程算是比较快的,宏观经济学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我们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更在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导致不完善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在这方面似乎涉及很少。</P>
<P >近些年,西方经济学一些新学派兴起,其中之一便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派在西方影响力有限,而在中国,却受到欢迎甚至追捧。这正顺应了中国经济的最大现实——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甚至可以为中国的改革,制度变革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可它对制度的分析方法却有点不伦不类,并且必将因此而限制它的视野范围,它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制度变迁的条件,名为采取了一种更规范的分析方法,事实上却虚有其表,难入实质。试问:任何的制度是可以用货币收益来衡量的吗?当然,它对于分析一些规模较小,较为具体的制度安排、变迁有很大的价值,但对于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却显得捉襟见肘。</P>
<P >我可以这样下结论,西方经济学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内部的根本性问题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不能给我们什么启发。</P>
<P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秉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着重于对经济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以及随之产生的分配、交换、消费问题。这与西方经济学着重于对市场交易过程的技术性分析是大相径庭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讲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可能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时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调整。何其精辟的言论,可以说对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以后的发展方向都是大有启示的。</P>
<P >当然,我们决不是要把马克思的学说神化,为马首是瞻。他的理论体系的一些细节方面要么失之客观,要么失之粗略。可他以其深厚的哲学修养、深刻的历史眼光、现实有为的态度构筑的这一宏伟的理论体系实在是有很多尚待挖掘的闪光之处。景仰是一方面,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又是另外一方面。马克思研究分析的是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生产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除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大为不同外,很多方面都具有资本主义早期发展过程的一些特征。现代西方国家虽然并未按马克思所设想的方向转变,但西方国家由摆脱早期的残酷转向现代的民主自由而相对文明的国家,其中马克思是有贡献的。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是一种纯理论的经济学,它还是一种行动的经济学,正因为这样,它对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尤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
<P >西方经济学只能使我们不痛不痒的谈论供给怎样?需求如何?经济是冷是热?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操作?我们怎样加快我们的技术创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这些固然重要,可若因此而对现实及其原因缺乏一个本质的认识,那便是因小失大了。我相信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满足于此的。</P>
<P >我并不想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抬到一个至高的地位,我想我们可以用一种更为正确的态度,谦虚、认真、诚恳、谨慎的态度去学习、了解、评价这个伟人的思想,当然包括他的经济思想。而不仅仅因为其一个劳动价值论与我们现实交易有些出入就断然否定他、甚至诋毁他,更为恶劣的是:嘲笑他。</P>
<P >最后的一个结论便是:在排除了迷信和偏见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需要西方经济学,而前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其意义更大些。</P>
<P >(这是本人去年写的,欢迎评论指教)</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27 10:55:00

没有几个学家弄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当我还是个中学生时,就喜欢上了经济学,因此研究了唯一的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二十多年了,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说,我达到了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层次,但是,我们的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学校,还在学习古代的经济学理论,人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还停留在一百年以前,难怪有人说应当取消《政治经济学》,我也就想谈一下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研究和体会。

第一, 我们就马克思所论述的一些基本概念都没弄清楚。除去三个来源,马克思的理论就只有“私有制理论”:我们在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时会遇到许多概念,什么:社会化大生产,机器大工业,私有制,公有制,等等,为什么有人要取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因为这些概念在现实社会没有用了,并没有帮助我们建立起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这样,而是我们就没有理解这些概念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从形式逻辑学告诉我们,社会化生产,怎么会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就是说:要么是马克斯的理论有问题,要么是人类社会有问题;马克思有说:劳动是社会的,价值也是社会的,私人不可能占有,资本家到底占有什么?

结论,马克思创造了一个谬论:“私有制”,使一些国家为之进行了几十年的革命。私有制在一百年前就被社会化机器大工业消灭了,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国至今还在进行以“私有制”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为何又进行不下去了?就是因为:物质资料是自然的,精神资料是人类社会的,还有什么不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从化学的物质不灭定律。

第二, 马克思自己的许多观点都是谬论。马克思没有否定社会化大生产和机器大工业,但是,对货币却非常的痛恨,因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罪恶就是剥削,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都剥削走了。这又是一个谬论,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在机器大工业社会化的生产机制下,人类都是一个部件,只有劳动的分工和分配的合理与否,怎么会存在人对人的剥削,工人的劳动是在为社会创造商品,资本家的劳动也是在为社会管理企业的生产。

结论:剥削,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物质资料,任何人从他这里也不会得到物质资料,如果这个人有剩余的物质资料,他就必须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动物们也是这样;恰恰相反,人类社会中的一些人就是不肯与他人分享,这就是私有制的实质,不存在剥削的问题。

第三, 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存在缺陷。

过去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两大存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实际上,人类社会有五大存在: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社会管理,社会劳动,还有货币。社会经济学必须要研究这里的五个内容和关系,现在的西方理论研究了几个?马克思有研究了几个?

在一百年前,机器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创造和奠定了人类消灭物质贫穷的基础,我们已经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却在进行所有制的改革,这是马克思理论的错误,还是我们认识能力的错误?

因为早在一百年前,马克思所说的私有制就不存在了,可是,一些人非要说存在私有制,所以,别墅,汽车,飞机,等等,所有的奢侈商品都成了私有制存在的例证,更甚者,我们干脆把人类的教育权利、医疗权利,以及劳动的权利,都当作了私有制,教育的收费,医疗的收费,国有企业工人的下岗、事业,等等。马克思也没有说工人阶级是吃国家的大锅饭,奇怪之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的社会劳动内容,他们失业,劳动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权利医疗权利,等等,还有什么人类的权力可以得到保障?

第四, 新哲学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学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货币的关系问题。因为物质资料是社会劳动创造的,社会管理不是抽象的,有具体的管理机制,但是,是由货币为基本手段和媒介。

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资料是人类社会的,货币属于谁?当然是人类社会的,如果我们这样认识这三大财富,如果我们能全面地认识他们的关系,人类社会许多的不合理现象和矛盾就会得到科学地解决。

我会应用我的哲学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欢迎赐教!

QQ30826820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7 12:58:00

针对你发表的观点看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1、你的文章提出疑问:社会化生产,怎么会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可能同时存在吗?我看是现实存在的。

所谓社会化生产,指得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生产是一种商品生产,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简单举例来看,我们可以随便拿出生活中常用的一件物品,它的出现正是经历无数人的手而生产制作而成,生产出来还要进入流通领域,被人购买并消费,可以说,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生产总过程的社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

生产资料私有制简单来讲就是用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物归属个人所有,本质上是他具有某些权利,这种权利一般受上层建筑的保护。

两者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共存的,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提出此疑问?我的理解是作者把私有制和产权混淆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2、原文:马克思创造了一个谬论:“私有制”,使一些国家为之进行了几十年的革命。私有制在一百年前就被社会化机器大工业消灭了,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国至今还在进行以“私有制”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为何又进行不下去了?就是因为:物质资料是自然的,精神资料是人类社会的,还有什么不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从化学的物质不灭定律。

私有制是客观存在的,怎么是谬论呢?对于一些国家进行的所谓所有制革命,我不作评论,我的反问是:既然你认为私有制在一百年前就被消灭了,怎么会存在所谓的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革命呢?

物质资料是自然的,这没错,可经济学根本就不用去讨论这个问题。人类的生存他就离不开物质资料,也必然因这些物质资料而发生一定的关系,这才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

3、原文:剥削,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物质资料,任何人从他这里也不会得到物质资料,如果这个人有剩余的物质资料,他就必须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动物们也是这样;恰恰相反,人类社会中的一些人就是不肯与他人分享,这就是私有制的实质,不存在剥削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怎么去定义剥削,对于剥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只想让你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拥有支配几十亿美元社会产品的权利,而一般人只能有支配几千几万美元的产品的权利?仅仅用他们在能力、智商、努力程度这些个体性的差异能解释吗?

4、过去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两大存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实际上,人类社会有五大存在: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社会管理,社会劳动,还有货币。社会经济学必须要研究这里的五个内容和关系,现在的西方理论研究了几个?马克思有研究了几个?

人类社会的两大存在肯定是没错的,是哲学层面的高度概括,是静态的概念。可你提出了5大存在,社会管理、社会劳动是动态概念,怎么能认为是静态的存在呢,逻辑上是混乱的。你还列出货币,我知道你想突出货币的重要作用,可把它从哲学高度提出与物质、精神这些宏大的、根本性的概念并列显然是不妥当的。

这就是我对你的回答!

搞经济学研究的不要陷入自己的迷思当中去,要用社会的语言、社会的思维去揭示社会经济问题的本质。

不妥之处,请见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8 20:07:00

a

马经其实是边际革命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和斯密,李嘉图那一时代的思想相似。

而所谓西方经济学,其实是现代经济学。

希望别再称西经,政经了。学术研究和实践不同,学术理论就要接近前沿和国际。

我们在学术研究中需要的是纯粹的,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经济学。

马经也要发展,我们并不是要丢弃,毕竟马经也是源自西方国家的理论的一个流派,我们还是要更多地考虑中国国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8 20:22: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8 22:09:00

4楼的希望我别在称西经和政经,这个建议向教育部去提会比较好,他们改了,我自然也会改!不过,也就是个叫法吧,代表了相应的内容大家也是新知肚明,有必要那样非得去改吗?就像大家都知道爸爸就是dadi,妈妈就是mami,难道一定就要跟国际接轨把爸爸改为dadi,妈妈改为mami,当然如果4楼的非要这样叫我也不会介意,因此,你这个建议估计我是很难接受了。

你说学术研究和实践不同,那当然不同,不过我估计楼主的意思似乎是两者是分开,没有关系,若是这样,我是不大认同的,学术研究如果真的仅仅成了一个小圈子里的自我游戏,那真的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做音乐的是为了给大家听,搞美术的是为了画给别人看,不知你的学术研究是为了什么?

学术研究要接近前沿和国际,我并不否认,但换个说法是不是会更好呢,学术研究要跟别人,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交流接触,要知道别人在搞什么,搞得怎么样了?决不是为了前沿而前沿,为了根国际接轨而国际接轨,最后发现自己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也是可悲的。

马经要发展,这句话谁都会说,可很多说这话的人早把它丢到垃圾桶里去了,我觉得4楼的有这个可能。

看了4楼的回复就想说些,个人主观意见,胡言乱语,请见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8 22:22:00

有意思。中国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总是把主观上认为应该是怎么样的东西界定为唯一的正确选项。于是就在坚持什么东西的前提下去做什么东西,可是被坚持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好像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具有说服力和时代意义的内涵。这就是人们对所谓的政经和西经争论时某些派别的基本论点。然而,可笑的是,总是把政经等同于马经,而把西经等同于非马经。试问,在国际学术界哪个地方有这样的惯例?其实,他们都是政治经济学,只不过前者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而后者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或其它学派的经济学。更有一些学者,自己没搞清楚,就自称在什么队伍坚持什么立场、观点和方法,可是所阐述的内容和方法乃至结论,似乎都来自于他的对手。我们的经济学,可悲,可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