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3666 0
2007-03-3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今年暑假在家时,有几次坐公交车时都听到司机抱怨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路上坑坑洼洼里都积满了水,从我们镇上到县城70里的路,车走了将近两个钟头,人坐在车上颠簸得难受,如果是晴天,则一路上尘土飞扬,窗户都不敢开太大。问问司机,为啥不修一下路,司机说,乡里也打算修,这样的路太毁车,大伙也愿意凑钱,就是不敢先修,等别的乡先修,以往谁先修的话,车都打那儿过,要不了多久,路就又坏了,所以拖到现在还没修起来。

最近,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致富,先修路,自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道路建设是一大重点,但也是一大难点。基础设施建设最缺的是资金,虽然来自财政部的数字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但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继续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各安排40亿元,解决2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25亿元,增加250万沼气用户;安排17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中央首次安排1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单单依靠财政扶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而让第三机制,社会力量介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没有广泛采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道路建设方面,正在实施中的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是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又称“五年千亿元”工程,该工程是指中国力争在5年时间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亿农民的出行难题。该工程以国家和省出资为主,地方财政(市与县)配套部分资金,决不允许向农民强制摊派,(当然,欢迎社会各界和个人自愿捐款,弥补资金不足)。但从实践上来看,资金缺口是很大的,依我们乡为例,还是有一部分得从农民手里筹资,这本来无可厚非,农民是“村村通”工程的受益者,拿出些钱也是应该的,只是如前所述,工程进展缓慢,各乡都不先修,等着别乡先修。由此引人思考,不仅在“村村通”工程上,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且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应该统筹各乡、各县甚至各个省、区域之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最好由政府牵头。此外,新农村建设不应该由政府来唱“独角戏”,应广泛调动9亿农民的积极性,比如,修路时,当地农民可以集资,可以出人出力。

农村社会秩序和治安方面

暑假在家时,有段时间传闻附近有流窜犯人,派出所让村民们小心,当时闹得人心惶惶的。最近几年,农村总的来说还算太平,治安状况还可以,但一些大的恶性事件也闹得人心惶惶的。和前些年相比,农村治安是不如以前了,以前农村因为穷,有些小偷小盗现象,但

没什么大的恶性事件发生,再加上各村组都有治安联防队,由村民轮流定期巡逻打更,治安总体上来说很好。现在农村较以前富了些,小偷小盗的现象少了,但农村社会也日趋复杂,日益分化,大的恶性事件偶有发生,而且,现在大部分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平时都在外打工,留下老弱妇小,平时村里都不大能看见人了,此外,免除农业税后,乡镇一级财政失去了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很难期望他们能向村里提供多少治安保障,因此,农村目前极易形成治安“真空”。一旦发生大的恶性治安事件,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引起农村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农民心中缺乏安全感。现在农村中广泛存在着宗教信仰混乱问题,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等现象,令人担忧。

关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

城乡差距的根源探究——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造成城乡差距的各方面的因素很多,如二元结构、不均衡发展战略等,虽然在城乡之间会有很深的切身感受,但这里不打算一一展开详述,因为如此做,虽然全面,也有利于叙述分析事实,不过到最后往往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因发现问题显得如此错综复杂。此外,也不打算对一些我们无法积极影响的因素给予探讨,如人多地少,虽然这些因素可能占有很大的权重和分量,如果我们对之进行展开和分析的话。

在这里,作者把城乡差距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虽然浅显简单,倒也基本符合事实。不论上面提到的二元结构、不均衡发展战略,还是人多地少,它们共同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与城镇相比很低。在经济的意义上,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量的决定因素。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已是既成的事实,无需赘言。

在已有的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可行办法中,作者认为比较好的是城镇化战略,因为农村人口过于分散,不具备形成很高劳动生产率的集中分工条件和集聚规模效应。城镇化战略包括就地城镇化战略和转移城镇化战略。就地城镇化是直接把农村建设成城镇,农民也就随之成为市民,主要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转移城镇化是把农民转移到已有的城镇里。前者可以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而形成较高物质资本和社会财富的途径来实现。后者可以通过扩大农民工流动和推进高校农村扩招的方式来缓解人地矛盾而缓慢发展,同时也利于形成较高的人力资本储备,为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做好准备。

城乡差别的缓冲力量——农民工

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农村返回了大量资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愈来愈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据统计,当前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关系城乡两方的利益和发展。一方面解决了不同地区10963096万人的农民就业,近期每年寄带回农村的资金达1200亿元;一方面也构成城镇8001000亿元的消费市场,并对企业积累和上交税收作出大的贡献。不仅如此,一部分农民工还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安家落户,成为市民。大部分农民工则不得不最终返回农村,但他们为农村带回了“城市梦”,带回了城镇化的愿望和心理准备,减少了城

镇化的阻力;也带回了在城市里培养的技能,有利于提高乡村的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的储备——高校农村扩招

中国的高校近年来急剧扩招,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粗制滥造式地人才培养,由此引发的问题备受批评。但我们得承认,高校扩招是利大于弊的。高校在扩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扩大对农村的招生,虽然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反差,已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步伐,但高校如果扩招的话,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缩小这项差距。如果不让扩招,那农村学生就没得学上了,这是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高校农村扩招,虽然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一部分就不了业的或者是自愿的农村学子还是会回到家乡的,虽然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对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可低估,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农村扩招,为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储备了农村人力资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