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282 0
2009-12-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甘肃省秦安县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要有紧迫感和责任心,但又要量力而行,既要靠项目支持,又要靠自己艰苦努力,作长期的艰苦奋斗,立足实际,稳步推进。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制约县农村发展的客观因素,为实现“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一是道路问题。特别是边远山区行路难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不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其他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在外工作的人都由于路远难行、费时费力不肯回家,其他人就更不愿意去。因此,我们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角度去规划乡村道路建设,给乡村道路建设多予支持,给农村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山区道路建设应从有利于川区对山区的带动、城镇对乡村的带动和山川互补、城乡互补出发,多建一些能够直接到达310国道、叶莲公路等已有公路的通川区、通城镇的乡村道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考虑到山区区域共同发展,多建一些方便山区通行的域内“村村通”公路。存在的问题是:一无资金;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三是部分群众目光短浅,私心太大,给修路造成的阻力大。解决行路难问题,政府应当对重点发展地区、行动积极地区、最边远最贫困地区,在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在政府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量力而行,靠群众勤劳的双手和有限的资源,能开一公里路就开一公里路,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要抢抓机遇,超前行动迎接投资,不能等争到了投资再去行动。政府在投资上也应考虑到这一点,谁积极就支持谁。在修路中遇到了纠纷,应当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这里还有一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乡、村干部对群众的动员、组织、领导问题。不下决心动员、组织、领导群众,再好的事,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是办不好的,遇到的问题也是不会顺利解决的。
  二是吃水用水问题。水窖等人畜饮水工程缓解了大部分地区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压力,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农业生产用水十分贫乏,灌溉设施和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方面,应考虑到区域发展的需要,坚持共用、节材、互利等原则,协调解决水源问题,规划合理的水管铺设线路,分期分批解决山区通水问题。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主要靠地膜农业、先进灌溉技术、大棚等节水农业来进行,有待于长远规划,逐步解决。
  三是能源问题。力争普及沼气,既节约了能源,又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结合进行改圈、改厕、改厨,一方面整治了农村的环境卫生,另一方面带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粉条豆腐等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太阳能等既环保又节约的能源。
  四是环境问题。在一些边远山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植被开垦,树木砍伐严重,许多梁峁出现秃顶,许多小沟变成大沟。一些人为的不利因素(如:苗木转运中存放不当或存放时间过长),加上自然灾害,造成了一些地方年年造林,年年无林,有的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决的办法要以有利于树木成活和成长为根本目的,把植树造林的资金下放到农户,让农民自己承包育苗、栽植、管理,成活一棵树,给一定的报酬,这样农民得到了实惠,就能确保造林绿化有数量、有质量。
  二、想方设法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民收入或停步不前,或有下没上,或增产不增收等问题,突破“生产发展”这一关键性环节,为逐步达到生活宽裕创造良好条件
  结构怎么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但在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科技知识欠缺的边远山区,离不开政府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把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与农民一道谋划农村发展定位为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人力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对担当此重任的乡(镇)干部,县、乡应当组织培训、参观考察,以真正提高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指导农村工作特别是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产业化经营是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是要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在“特色”上下功夫,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养殖则养殖。立足市场,在规模化、在产品的质量、品牌上下功夫。通过这些种植、养殖业的产业化基地,使农民走向市场,同时又从市场回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其次是发展既连接市场又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主要针对农产品的转化加工,以便把普通产品转化成为优质产品,把初级产品加工成高级产品,使农业增值。第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产、供、销一条龙,使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县内外。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调整难的问题。
  三、发展第三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广开就业门路,促进劳务输出,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城镇、川区对农村山区的带动,使农民多增加收入、快增加收入,达到生活宽裕,共同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置,就会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这些劳动力的走向是向第三产业在县内发展,或者向县外进行劳务输出。第三产业,主要是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发展旅游业包括配套的“农家乐”等餐饮业、娱乐业;发展林果业等农产品的收购、贮存、保鲜、加工、运输业;发展建筑业、砖厂等建材业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方设法启动民间资金,让农民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同时引进域外资本,争取项目支持,全方位开放,采取民办、村组办、县乡办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劳务输出是缓解人地矛盾和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农民有了收入,就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带动农村的发展。在一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是最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同时大量的农民转为市民,消费水平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目前需要做的是各级政府对外出人员的组织、培训及引导因此而致富的农民投资兴建家园。
  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发展川区经济,有利于增强城镇、川区对山区经济的带动能力。在不忽视山区、投资向山区倾斜的前提下,发展城镇、川区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镇、川区由于历史原因、区位优势,发展起来快,也容易发展好。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山区的带动。因此,要重视和大力支持发展城镇、川区经济。
  区域发展是繁荣城镇、发展川区、带动山区的一条路子。一般来说,乡(镇)把地域相对集中、或兴办某项公益事业、或正在发展同一产业、或调处某项矛盾需要涉及的几个村划为一片进行管理。各片应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中心村庄的建设工作及道路、引水、文化、卫生等片内公益事业。县上也应按区域划片管理。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和环境的不断改善,为生产发展创造了可能条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生产更加趋于合理,达到量和质的同步提高;各个产业的共同发展,多种收入的共同增加,带动战略的有效实施,为生产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



作者:中共甘肃省秦安县委党校 陈国田 来源:《发展》2009年第1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