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900 1
2005-04-06

鉴于在一些探讨中有许多人对于经济学的理解过于僵化和教条,把这篇被删除的帖子再贴出来,望大家对于经济学的模糊性有一个认识,这样如果同我探讨不至于被说的无话可说。

摘要:本文提出理论模糊性的观点,认为许多理论在现实情况下介于正确与错误之间,或者现实介于两个不同理论之间。以此为基础提出超广义资源的概念,并且运用给予超广义资源的开发以报酬的措施来鼓励其开发,对超广义资源的利用则征收超广义资源税,解决应用型行业高利润,研究型行业清贫的不公平局面,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模糊理论;超广义资源;税收;隶属

时代在发展,各种理论在不断涌现和丰富,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几乎互相矛盾的理论,且有相对相悖的理论同时为广泛接受。而人们也在不断地对理论进行评价和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许多以前比较适用的理论已经日益显示出粗糙、不严格、不精确和不正确等问题,而且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对许多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开阔,许多的观念不断被推广衍生。如何研究不同甚至相对立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存在问题时,有必要引入模糊的观念。我们认为实际上许多理论是介于正确和错误之间,或者是介于两个和多个不相容的理论之间,因而是模糊的。

1.模糊数学与理论的模糊性

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扎德向世人公布了题为《模糊集合》的论文。它像一块巨石投入宁静的数学水域,顷刻激起轩然大波。千百年来数学一直是一门最精确的科学,这一天经地义的观念牢固地占据人们的头脑。难道数学还能模糊吗?模糊数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它是数学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产物。首先,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模糊的量,对这类量的描述和研究需要一种新的数学工具。我们知道,现实世界中的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按着界限是否分明,可把这无限多样的量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晰的,另一类是模糊的。实践表明,在自然界、生产、科学技术以及生活中,模糊的量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美丽”、“聪明”、“适度”等等。这些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事物和现象的状态反映,在这些量上是没有明晰界限的。模糊数学并不模糊,虽然在隶属函数的选取上有一定的任意性,但一经选定,则通过严格的模糊逻辑公式,最后得到精确的结果。

模糊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没有明晰界限的量。它的出现是因为在利用计算机在描述和处理这些模糊的量的时候失去识别和判断能力,必须对事物的模糊性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理论的发展和繁荣,百家争鸣的状况广泛出现在各个学科领域且逐步积累。如何处理许多互相不相容的理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中充分利用已经存在的理论成果?如何满足对理论结果精确化的要求?解决不同理论处理问题时候产生不同结果从而出现不公平等问题和各自的利弊共存时如何采取折衷实现最优化的问题?因而有必要研究理论的模糊性。

在此的理论模糊性所指的是理论的正确性是模糊的,即实际情况介于两个不同理论之间或者一个理论介于正确与错误之间(即不是足够正确或者不精确)。在单纯且理想化的条件下,有许多理论是确定的,可以严格证明的,比如数学公式定理等。但是在实践中,对于非理想情况和众多外在因素作用下,许多几乎不相容的理论都是可以并存的。正如民间所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而我们认为许多理论是模糊的,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理论的模糊性是因为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比如人的一念之间可能作出不同的决定),有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理论模糊性是源于它的基础的不可靠或者不精确(如它的前提、假定、公理、公设的不可靠性、非精确性或者模糊性,比如相对论产生以前的时空观就是一种不正确、不精确的观点),概念定义的不精确性,理论证明推导的不严格、不全面、忽略一些因素和证明的模糊性,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如人的能动性、心理的不确定性、偶然因素、动态的随时间环境而变化的因素),因素的作用是模糊的,对象的模糊性或者不精确等等。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面对实际问题许多理论都是局限的,它们的正确性是相对的。往往人们会以为自己站在很确定的基础上,比如,总是以为自己头上就是上方,但是地球是球形的,在南极和北极的人所认为的上方就是完全相反的。在牛顿的时空观就是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论,而且在长时期以来都认为是正确,实验的结果似乎也认同它,但是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才知道牛顿的时空观是一个相对的理论,在一般低速运动情况下,牛顿的理论还是非常精确地符合实验结果但是在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才表现出错误性。同样,许多理论能很好的符合现在的实验结果和统计数据,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一些因素的变化,错误性也会暴露出来。因此,研究理论的模糊性使得它们能够与时俱进有其必要。

在许多理论中,不确定性、含混性、随机性、不精确性是共同存在的,在本文提到的模糊性主要是针对于理论正确性和实际情况在不同理论之间的适用性的模糊。为了不产生在模糊数学产生过程中将模糊与含混和随机等概念无法准确区分的问题,特别说明这里的模糊性是由于不确定性、含混性、随机性、不精确性产生的,而不是指随机性等上述特性本身。如不精确性使得结果与正确结果偏离,导致结论介于正确与完全错误之间,即以不同的特征函数(表征隶属程度)隶属于正确和错误。再如不确定性,它导致理论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有时候符合这个理论,有时候符合另外一个理论,前者是介于正确和错误之间,后者是介于两个不同理论之间。概念的含混模糊则指概念之间没有明晰的界限,可以说它是,也可以说不是的,因而可以对概念进行推广,但是推广后的事物,对于概念的隶属程度降低,也可以对概念进行精确化,从而提高隶属程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理论的模糊性并非是模糊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是理论。

2.研究理论的模糊性的重要意义

研究理论的模糊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⑴要重视理论的模糊性会带来偏差,看一个严重的例子,一个大圆在每一点它都是近乎直线的,但是在转了半周之后,就会发现方向完全相反了,再转半周之后,就会发现方向又变过来了。所以在非精确的推导中,要看到可能这种模糊性带来的误差会积累,产生错误的观点。许多的诡辩就是利用了这个不断偏离的方法。

⑵促使人们对于理论的认识从一刀切、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向综合、客观全面的辨证思维转变。

⑶有利于理论的扩充,由于理论的模糊性,所以精确理论的扩充为模糊的,模糊的理论寻求精确的范围。古人认为:万物是一,又不是一。这是因为事物大都是模糊的,没有绝对的区别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也没有绝对同样的事物。

⑷以模糊理论来重新来审视和整理各个学科理论,同时利用相关的理论模糊性理论来精确性的解决实际中的模棱两可的问题,保证公平。有助于对理论进行利弊分析。

⑸在现实中,可能更多的理论是模糊的,就如无理数比有理数多。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理论的基础是不可靠或者不精确,概念定义的不精确性,理论证明推导的不严格、不全面、忽略一些因素和证明的模糊性,对象的模糊性或者不精确等等。通过对理论模糊性的研究可以对理论进行精确化,也能在处理问题时候更加公平与合理。

⑹任何理论都存在利弊,利弊也是模糊性的一个表现,通过对理论模糊性的研究可以对利弊进行分析,综合全面的考虑问题,权衡多个矛盾,提出折衷的解决方案。走极端处理问题往往不是最优化、公平和合理的。

⑺理论往往对于不同的对象呈现不同的性质,理论会不一样。把理论放到应用环境中的时候就会出现模糊化的问题,同时模糊性还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时,也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

⑻理论既有不同的一面,又有相似的一面。如经济理论与力学理论,理论之间有相似性,利用理论模糊性可以将这些理论统一起来。

⑼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许多理论的模糊性会随之更加明显。人类已经征服了许多困难与障碍,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有进一步精确细化现有理论的需求,而且科技的发展使得从技术上逐渐能对理论进行精确化。理论的模糊性研究可以促进很多方面的科学、公平、精确地处理问题,比如法律中,许多条款的规定都是比较死的,非此即彼。法律上许多定性问题往往是一刀切的,因此许多人专门研究法律,想方设法钻空子,和法律打擦边球。法律往往是硬性规定的,比如不满18周岁是未成年人,但是在一个刚刚到18周岁和一个差一天才满18周岁的罪犯之间却得到的审判结果却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从情理上讲也是说不过去的。再如法律不讲情理的,但是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立法的本义,在不久的将来根据理论模糊性确定的隶属程度采取一种可以计算的折衷的方案是可行而且也适应需要的。

⑽在这个知识爆发的时代,理论资源日益丰富,面对百家之言,如何既不枉费先人的心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不要大费周折,需要对于已有的理论进行整理,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构筑专家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如果能够研究理论的模糊性,就可以大大方便理论的处理,也便于没有很深专业知识的人来最合理地综合运用众多的理论。

由于其重要性,建议借鉴模糊理论建立研究理论的模糊性的相关的学科,定义相关的概念,如理论的正确度,理论的模糊度,建立相关概念(如模糊度、正确度)的评价和定量体系,对理论的模糊性(如模糊度等)的变化特性以及对理论进行广义化和精确化(狭义化)的模糊性理论进行研究,并且利用这些理论,从理论的模糊性的角度重新来审视、整理和完善许多已经存在的理论,并在实际中应用。

理论的模糊性体现很强烈的地方是人文社会经济理论等软科学方面,而在法律这样硬性规定很多的地方则体现出了诉讼本身的模糊性与法律规定的相对确定性的冲突。

3.经济理论的模糊性

经济理论的模糊性值得探讨是因为: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它们的不确定因素更多,相互作用更加复杂,概念也更加模糊,推导也是无法像数学证明一样严格;相对其他软科学理论经济理论对国家的经济政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且中国几十年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是社会的基础。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许多的概念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经济上扩展观念的变革,比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解放了奴隶社会以人力为私有的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解放了以土地为私有的观念。在奴隶社会以人的体力为最重要的资本;在封建社会是以土地为最重要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资金为最重要的资本。根据发展趋势,今后则是日益以科技、知识产权和人的脑力等无形的事物为最为重要的资本。以上可见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简化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推广深化。

在已有的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要进一步提高速度,发挥潜力,有必要对理论的模糊性研究以精确化从而获得最优化的效果。在经济理论的发展推广的过程中,概念变得更加模糊,理论本身更加复杂。许多相对立的理论并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因此有必要研究现实对这些对立理论的隶属程度,也有必要研究在现实情况下某些不完全正确的理论对于正确和错误的隶属程度。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现行的许多经济政策都是比较死,比较硬性的。社会是复杂的,以硬性规定的处理复杂的问题带来不公平和贫富悬殊。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自古以来就有“不患贫而患不均”思想。保证经济的公平也能起到一种平衡心理,对社会有激励作用和减少投机心理,而且减少暴利和贫困,利于资金的无遗漏的流动和合理分配。在市场繁荣的今天,由于市场要素的复杂及高科技的作用,比以往更容易产生贫富差距。如果在以往的不发达时代,大部分都是农民,都利用体力劳动来获取收益,则不会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有些高科技产品,它们的利润往往是惊人的。因此在当今有必要对理论进行精确化,分析理论的模糊性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在经济领域中个人收入的高低是由于利用有利的条件,包括个人的运气、天时地利及国家的政策等还是自己的本领和努力结果,这样的问题应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据理论模糊性,认为个人收入高低问题以不同的特征函数(表征隶属程度)隶属于两个理论(看法)之间,即可以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有利的条件,在另一种程度上它是自己的本领和努力结果。再如,垄断和竞争也不是绝对的,不是有明显边界的,垄断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也不存在完全绝对性的垄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于企业垄断程度进行评估,并且以此进行征收税赋比一刀切的方法要公平有效,避免企业按照法律法规打擦边球。灵活性往往也会导致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因此,研究理论的模糊性,给予精确化,数字化,客观化,使得政府部门的工作有章可循,有可以计算遵循的模式,从而使得政府主观决策的弹性降低,保障政企分开。

4.资源的广义化-超广义资源

资源从现行的税收理论研究的角度,有广义资源和狭义资源两种解释。广义的资源概念包括了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狭义的资源,就是指土地、矿藏、水利、森林等现代人类正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财富,即自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在本文中,则更加深入的推广了广义资源的概念,认为不仅仅上述的是资源,经营方式、市场、职位、个人禀赋、地域优势、历史与文化的积累、有利的国家政策倾斜等等能带来经济、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和损失的都是资源,为了区别与已有的广义资源的概念,不妨称为超广义资源。另外带来损失的称为负资源,比如天灾人祸、各种风险。之所以要提出超广义资源是因为任何技术和经营方式等的应用都对社会在造成影响,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别人的得以生存的空间和赖以获取利润的市场等等,而且非常隐蔽。如农业产业化,一些地方搞起来就会富裕,但是如果全国都搞农业产业化,则利润就不可能再丰厚了,而且还有不少会倒闭。再如许多高科技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取代了许多人的劳动,但是也造成许多工人下岗失业,是否这些利润应当归企业所有呢?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工业化和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技术日渐成熟的21世纪,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说不定有一天电脑会取代人的大脑,机器人会抢占了大部分人的饭碗。本文中超广义资源的概念是模糊的,基于上述的理论模糊性的观点。比如超广义资源是介于资源和非资源之间的。我们认为资源是属于公有的,因而对资源的利用需要徼税。超广义资源的则是介于公有和私有之间的,即超广义资源的问题以不同的隶属程度的隶属于两个理论:超广义资源是公有的和超广义资源是私有的这两个理论。对它的利用的需要根据其对公有性质的隶属程度征收相应程度的税赋,即徼税量需要根据狭义资源税的计量乘以一个小于1的与隶属程度相关的因子。比如个人禀赋,可以认为是属于个人的从而是私有的,也可以认为是自然机遇赋予的,而且其他能力低的人给予了陪衬从而是公有的。于是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超广义资源,这可以给丧失劳动能力和残疾人生活保障一个理论依据: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劳动能力以一种很小的隶属程度是公有的资源,从而交纳很少的税赋,国家转移支付给丧失劳动能力和残疾人。从土地来看,开垦荒地为良田是一个资源开发开采的问题,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是占用资源来获取利益的问题。开发者付出了劳动,占用者获得了受益。当开发者和占用者不是同一个人时,如果没有给予前者报酬,也没有要求后者徼税等,就形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不公平局面,也不利于鼓励人民开荒地为良田。同样在超广义资源的开发中也需要对付出的劳动给予报酬和对付出的成本给予补偿,对于占用者则征收超广义资源税。通过征收超广义资源税来进行转移支付,并且给予资源开发者适当的补偿,从而形成公平的社会分配,也能促进资源的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越是抽象的超广义资源,越是能起到非凡、长久、广泛的作用,比如高科技、理论成果、基础科学、哲学等,但是正是这些含金量很高的、技术含量大的资源,难于得到半分回报,难以保护成果,而且容易通过低廉的方式传播,如通过书籍、影视制品、网络传播。这些超广义资源的重要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显现的,比如在奴隶社会,人类把人力当作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封建社会,人们把土地当作最为重要的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把资金作为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且科技资源有日益重要的趋势。专利法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对发明成果的保护。可见随着社会发展,资源的概念逐步广义化是一种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和科技文明发展的体现。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发展也为超广义资源的衡量评估提供了可行性。

在看到正资源和正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负资源和负价值。对于创造负资源和负价值,比如环境污染、精神污染相关因素,我们也应当有足够的认识,采取征收环保税来给予处罚,而且在同一个资源和价值里面,可能包含正负两个方面。

5.提出超广义资源的意义

超广义资源的提出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使许多无形的资源的价值日益体现出来。而且人劳动也逐渐可以被取代,因而资源会逐渐为少数人所操纵。

⑴利于通过征收超广义资源税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弥补国家最近承诺的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收入空缺。也有利于增加国家职能,国家往往能通过较少的财政开支,带来对社会更大价值的利益。

⑵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体系日渐庞杂的时代,分离资源的开发者和占用者有利于强化社会分工,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因而对于超广义资源的开发回报和占用征税问题也随之而来。但是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并没有相关的理论和政策,因此出现了理论型研究者没有应有的报酬,理论成果的回报仅仅限于精神上的或者是零星的奖金如诺贝尔奖,以及其他间接回报。实际上,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不仅没有稳固的经济回报,而且学术论文发表一般是没有稿酬而是反过来要交版面费。对于学术成果的鼓励是间接的,而且仅仅限于高校和研究所等等科研单位。

⑶利于扩展其他相关的理论,比如价值等。

⑷减少许多应用型行业的暴利和研究型行业的清贫,研究型的行业是真正利用了最前沿的高科技,付出的是高效高质量的劳动,显然这样的对比是不公平的和颠倒的。通过征收超广义资源税来限制应用型行业的暴利,通过对超广义资源开发的回报来弥补开发者的开发投入和收入低下,同时给予研究以鼓励。这有利于从长远保持科技的先进性,利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⑸利于国家采取多样化的政策,鼓励对资源的开发,扩大就业。通过把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投入研究开发超广义资源的行列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它们的这些劳动将会为将来提供更多的职位资源。

⑹有利于看清三农问题的本质,中国农民之所以贫困除了税收,农产品价格外,还在于农民生产占用的资源过少、资源质量低下,比如土地资源、科技资源、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农业科技含量。同时农业科技投入低,许多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也难以得到专利法等相关保护。

⑺利于开创新的行业,如研究开发产业,创新产业等等,这一点将会在今后提出来。

⑻利于减少马太效应,真正的保证先富裕的能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富裕。

⑼由于精神、道德、心理以及环境保护和社会效应的相关的问题都属于超广义资源的范畴,因而有利于全面的评价生活质量和企业的贡献,而不是仅仅看经济指标,对于个人的贡献。

⑽由于对于个人而言,职位资源也是一种超广义资源,因而对在职者可以以某种方式征收超广义资源税来弥补失业工人的生活保障。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创造就业机会这一超广义资源。最近四川省和成都市都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政策,比如,对失业人员提供职位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因为裁员往往会给企业的收入增加,而且职工的报酬也可以相对增加,使得许多企业不愿意提供就业机会。

⑾由于超广义资源有一定的公有性质,因而利用相关的税收资金来提供社会保障以及多种救济是合情合理的。

6.结束语

本文仅仅是初步提出了理论模糊性和超广义资源的概念,仅仅是本人的一管之见,旨在抛砖引玉,激发争鸣,以模糊性的观点来解释和描述各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将会提出更多的观点。研究理论的模糊性和超广义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中国贫富悬殊和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加大的情况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军事实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4-6 10:56: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