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27 0
2010-10-19
语言是对模糊性的最初的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就是强制的指定为基础的。强制的符号系统对模糊性的存在以各种硬性的东西加以固定。这种固 定被认定为事情的真实,这实际是对真实的强制性处理。语言从来就是一种强制性的工具,在不可裁割的模糊性中硬性的裁割,这种武断的形式被说成是对思维的巨 大的进步。但是当语言把模糊性的东西裁割过后,必然有许多的意识碎片,这种碎片被抛弃在意识之外,-------这就是梦的素材。梦就是被抛弃的意识的碎 片。只有人类有梦,因为只有人类有语言。一切语言不可能在裁割概念时把边缘部分彻底对应,就是各个概念是从总体性中获得的,但是把一切概念合起来肯定小于 宇宙。因为这个过程中丢失的是无数的意识碎片。这些碎片一个途径是集合为潜意识,一个途径的形成梦。所以,语言是强制性处理是对模糊性的伤害,是对整体性 的伤害。各个概念从来不顾整体性而自顾自己,这样概念就是一种自私的东西,概念把世界推出去,单独形成了自己,而且不管世界的完整性。

现在的问题是,语言可以被当做模糊性看待,可以被当做清晰性看待。当把语言当做清晰性看待时,语言确实变成一种愚蠢的符号,因为偏执语言从来就是刻舟求 剑。因为语言是一个过去的意识刻痕,这种刻痕只能标记过去,不能标记现在。而且从刻舟求剑看,语言使人愚蠢。因为语言被当做清晰性的东西时反而把意识引向 迷途。这就是说,语言要当做模糊性的东西。语言是一个指头,指头所指的方向的远方的语言的功效,而不是指头本身有什么功效。语言本也是如此。我思考过,中 国文化的驾驭的力量,就是把语言部分忘记“得意忘言”之后才能得到真意,但是国学却陷入背诵语言的表象之中,这样就被语言欺骗。对于语言是理解是把语言本 身忘记,而不是死扣字眼,这样语言就回归了最初的模糊性,也就是模糊性的还原。没有模糊性的还原,语言就是一种刻舟求剑的东西。语言被模糊性地理解,这反 而是对语言的忠实。一个故事是,一家的大人出外时,给家里的两个孩子交代,如果有人来就如何回答。交代了几点,而来的人不是按照这个次序问,孩子还是按照 家长交代的依次回答,来人大惊失色。所以,语言被当做清晰性的东西往往是对实际的违背。所以,语言本身模糊性的,就要以模糊性去理解,反而是对真实的还原。

概念从来不是死的,模糊性就是把概念的严格的划分变成模糊性的,这符合大脑的模糊性功能。大脑能在模糊性的指令中有准确的执行,这是计算机办不到的,所以 语言就是大脑本身的模糊性的反应,但是我们的错误是对语言做清晰性的处理-----一切争论都是这样引起的。模糊性是原始的真实,语言是强制性的清晰,所 以对语言的理解就要还原其模糊性的部分,才能符合真实。这是很简单的。这里,清晰性是语言强制性达到的,而不是实际就是这样 的清晰,而人们自以为是这样的清晰,就错误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就是对语言符号做清晰性的偏执,结果是事与愿违,所以语言人们还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语言在其 最初的实现中是如何进行强制性的规定的,这种规定是多么矛盾百出,而语言无视于矛盾而才能成立。所以语言的理解就必须还原其强制性去掉的部分,变成模糊性 的原状,才能符合实际。我想我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

所以,人们对语言紧紧作为一种标记的东西,需要在概念的边缘不要严格划断,而划断不要武断,要把边缘与另个概念的边缘对接起来,符合完整性。而实际上语言 的各个概念在划断时就像裁缝的剪子,把许多东西裁剪掉了,丢进垃圾桶了。而这些细小的东西也属于完整性的。所以,语言概念在理解中要把丢弃的东西重新补 全,才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语言把模糊性变成清晰性,所以理解语言要模糊性理解,才能还原模糊性的真实。这就是不要偏执语言,是对语言最好的忠实。语言是 被大概那样指定的东西,而不是一丝不苟的东西,语言在人类对意识保持固定时,仅是模糊的刻痕,而不要理解为清晰的刻痕。话语伤人,就是对语言的偏执引起 的。佛家思辨这样的道理,所以释迦摩尼在被人骂了半天后一点也不生气。因为骂人的语言不是清晰的刻痕,而是模糊性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把这样的声音 强制性地理解为“有意义的”呢?这就是对语言做模糊性处理。语言是一种指令的东西,是模糊性的指令,而不是清晰性的指令,更不能偏执语言本身。就像语言是 为了指令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为了看指头(语言),

聪明的人自以为是生活在清晰的世界中,但是聪明的人都是偏执语言刻痕的人,所以聪明的人的愚蠢也是愚蠢的人办不到的,因为这是一种很清晰的愚蠢,有理论依 据的愚蠢,符合逻辑性的愚蠢,他即使死了也没有违背语言和概念,他是清晰地看着而走下悬崖的,这使愚蠢人吃惊。呵呵,聪明的人陷入对语言的偏执,这时就掉 入愚蠢的泥沼了。就是刻舟求剑。语言是人类对意识的固定,对变化的固定,但是语言也使人的思维固定僵死,具有哲学修养的人的顽固比文盲严重得多。因为对语 言是偏执一直的争论的原因。争论的双方如果明白所争论的语言概念是模糊性的,而不是双方各自偏执的那样清晰,这样就不争论了。因为把语言当做一种充满希望 的清晰可靠的东西,所以人类崇拜语言,但是语言却耽误人类。这不是语言的错,而是人类对语言的错误的认识,把语言当做唯一的可靠的东西,念念不忘其中的区 别,但是:“殊途同归”,所有的语言的结局都是指向事实的唯一性的。而在最初的语言的差异性,语言内部的差异性的偏执中,人类进入各自的符号崇拜之中,这 就是对语言本身的关注-----看指头。而不看月亮。

一切人间的混乱都是语言引起的,语言最初的清晰性被作为可靠的时,就引起不同的人们的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把世界分成碎片,把地球分成碎片,而在边缘部分 战斗。其实世界本质是完整性的,内部的服从于完整性的有机体,全球化就是对各种概念的差异性的统一。全球化实际是模糊性的,人们要把全球化分的清清楚楚, 也是糊涂的,因为全球化是一种模糊性表述,就像“家”“国”是模糊性的表述,不能说“家”是谁的“家”?“国”是谁的国?这里吧抽象性引进来,抽象性就是 模糊性的,模糊性就是抽象性的,所以不要对虚拟的东西做偏执性的理解,孔子虽然是聪明的人,但是把人分为君子小人时,不知道他的分析是不是清晰的,是不是 冤枉了无数的人?就是说,既然语言被作为清晰可靠的东西,以语言分开的东西是不是绝对的不同呢?实际是语言的分析是模糊性的,就像健康和不健康的人的区别是模糊的,许多概念都是模糊性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模糊性就是语言本身把变化删除了,概念包含对方而死不认账,就被说成是清晰可靠的。严格分清的。

语言的本质原因是作为意识的符号,而意识是模糊性的,语言确实清晰性的,所以在语言完成自己的清 晰性时,就必须进行强制性的处理。这是对意识的扭曲,但是意识长期被扭曲,反而把一种语言扭曲的现象当做原始的真实,就像把人工培育的植物的扭曲当做植物 本身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错误的根源。语言是把无数的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变成清晰性的东西,而强制性的抛弃了无数的意识成分造成的。语言是对世界的“删除” 的剩余,而不是全部,所以理解语言要补全所“删除”的部分,才能组成完整的意识世界。所以,驾驭语言就是把语言当做模糊性的东西,而不是清晰性的东西-----得意忘言。(元因哲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