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房价的调整很大程度集中在需求的政策上,但是如果仅仅从需求入手打击“炒房”, 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需求结构的长期变化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是不可能下降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不断地增加。首先是城市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而要求住更大更好的房子,其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未来几十年还会有好几亿农村居民要进城。即使有些居民现在处于观望状态,短时间持币待购,最终这种需求还是会爆发出来的。面对不断膨胀的真实需求,唯一能抑制房价的措施就是以增加供给为目标,向普通市民提供足够多的低价房,否则想长期稳定房价,只能是缘木求鱼。
那么谁来增加供给呢?一般人都认为是开发商,好像正是由于它们的囤积居奇,造成了房价的节节攀升。其实目前的房价可以说是政府一手推高的,开发商只不过是赶了个顺水人情,以高就高。现在矛头都指向开发商,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为什么这样说?只要分析一下房价的构成就一目了然。房价无非分为四块:建筑成本、地价、各种税费、利润。其中建筑成本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可以不考虑。剩下的地价和各种税费完全是由政府决定的,唯一由开发商决定的是利润。目前开发商之所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是由于市场上的供不应求,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并不是非法所得,逐利本来就是资本的本性,指责他们根本就于事无补。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唯一由开发商决定的利润,也是可以由政府调控的。只要政府大量向市场投放低价房,在竞争的作用下,开发商的超额利润必然受到挤压,房价自然就会降下来。
住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政府有责任维持它的稳定,使居者有其屋,这在世界各国都是说的通的。问题是现在政府只提供象征性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或者根本不提供。不仅把住房完全推向市场,还要与民争利,争相抬高地价以直接获得财政收入。一方面是为了最小成本地获得土地,尽可能压低补偿的在市区大规模拆迁,强行地扩大了需求数量;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收益,不问用途的高价拍卖,使开发商只能修高档房才能获利,无形之中抬高了平均房价,减少了适合老百姓的中低档房的供给,扭曲了供给结构。结果必然是这样的土地供给越多,房价越高。所以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房价上升不是由于土地供给的稀缺,是有它的道理的。实际上是土地供给的不当直接造成了房价的上升,这样的土地少供给点也罢。至于各个衙门的税费,那更是谁都不会放弃的到嘴的“肥肉”,只会多收不会少征。所以表面上是开发商在那里炒作,故意把房价卖高了,成了不顾民愤的“奸商”,其实背后的始作俑者是政府,他们不过是替罪羊而已。
最终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切实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向市场提供充足的低价房。税费不用多说,只要政府转变一下思路,不要杀鸡取卵,直接增加老百姓的购房成本,使大多数人望房兴叹,而是放水养鱼,通过内需的扩大间接地从相关产业的带动中获得税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后的收入不见得会少,还有可能增加。这笔负担解决了,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价了。城市中心的土地资源的确是稀缺的,没有办法低价大量获得。但是土地的稀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主要取决于交通和配套设施。而这些只能由政府来完成,开发商是指望不上的。唯一可供选择的是城市周边的土地,相对而言并不贵,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城市规划的合理与否。只要交通方便,配套设施齐全,完全可以象搞开发区那样,大规模成片开发。政府可以先做好基础工作,然后承包给开发商建房,给他们一个正常的利润,再以成本价出让给居民入住。虽然前期会有相当的投入,但可以从后期经济的发展中得到补偿,这一套在“招商引资”中已被证明的经验可以嫁接到为居民建房。
在各种资源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的情况下,只要政府不去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只要真的是想降低房价,就这一招就足可以解决老百姓的“安居”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