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食堂的价格歧视
川大西区食堂有个很有趣的现象:稀饭在两个分餐厅有不同的价格。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西区食堂有两个分餐厅,彼此不连通,但是是紧挨着的。较大的餐厅里供应各种热菜、卤菜、米饭,较小的餐厅主要供应面食。两个餐厅内都有稀饭供应,但有趣的是价格并不相同:大餐厅里一大碗稀饭卖4毛钱,而在小餐厅里要卖1元钱,贵了一倍还不止!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术语叫“价格歧视”,它是指垄断供给者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征收不同的价格。现实中较常见的是三级价格歧视,即对需求弹性不同的消费者征收不同价格。我们是否可以用价格歧视来解释西区食堂稀饭价格不同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要实现三级价格垄断需要满足一定条件:(1)供给者是垄断厂商,有足够的力量操纵价格。(2)市场是分割的,没有中间人进行倒卖。(3)消费者可被分成群体,不同群体对商品有不同的需求弹性。我们来看看川大食堂是否满足这些条件。
第一、二条都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川大的所有食堂都由川大后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是一窝的,不存在竞争;川大外的餐馆在价格上与食堂比没有竞争优势,因此川大食堂可以被看作一个垄断的食品供给者,西区食堂自然包括其中。第二,虽然西区食堂两个餐厅离得极近,但由于麻烦,几乎没有学生会在大餐厅打好稀饭再端到小餐厅去吃,更没有学生在大餐厅打了稀饭拿到小餐厅去以5毛钱卖出(如果有,那学生肯定是学经济的~),因此两个餐厅可以被看作相互独立的市场,学生在哪个餐厅消费稀饭,取决于他们首先进入哪个餐厅。而第三条值得我们细细考虑,两个食堂针对的都是川大学生,是同一个消费群体,那么怎么能做到使他们在两个餐厅内对稀饭产生不同的需求弹性呢?
在这点上,西区食堂做得实在是高!去过两个餐厅的人都知道,大餐厅里供应的各种炒菜、烧菜、汤菜,几乎是不适合就稀饭吃的。而适合就稀饭的包子馒头、锅魁、凉面和比较爽口的凉菜,都是在小餐厅才有供应。通过这一搭配,食堂就可以保证进小餐厅的学生一定是比较想吃稀饭的(因为他们在大餐厅几乎买不到就稀饭的菜),对稀饭具有较小的需求弹性,因此食堂可以毫无担心地收取高价。而对于进大餐厅的学生,则可以推断他们可能并不太想吃稀饭,需求弹性大,只能低价向其销售。这是典型的三级价格歧视!
当然我不知道川大西区食堂是否真的如此精明,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因此而赚走了更多的钞票。也许以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立个项作个调查,如果真的存在垄断利润,就跟学校建个议把包子馒头等东西也搬一些到大餐厅去。毕竟食堂从学生身上赚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