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各种价值形态及其相互转化
目前,价值理论存在着一个重大误区,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价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与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提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价值或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凝聚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等观点,这些观点造成了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的严重对立。打破价值理论的思维禁区,深入研究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内在关系,是价值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一、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态
前面已经指出,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就是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显然,这里的“事物”本身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般的事物,另一类就是人类主体本身。与此相对应,价值也相应地分为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两大类。
使用价值:一般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该事物的使用价值,用Qu来表示。
劳动价值:某个主体对于另一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v来表示。
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或劳动力所具有、所释放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价值。
由此可见,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态,这两者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价值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作用程度,劳动价值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程度。
二、人类生命过程的四个阶段
现在人类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消费阶段,即人类通过消费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从而形成劳动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劳动潜能;第二是劳动阶段,即人类通过一定的劳动形式,将所积累的劳动潜能释放出来,转化为劳动量;第三是生产阶段,即人类通过一定的生产系统,将劳动量与其它生产要素产生相互作用,转化为劳动价值,从而使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通常是以货币的形式);第四是交换阶段,即人类将所获得的劳动报酬通过相应的商品交换,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从而得到新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投入下一个生命过程。
(一)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消费阶段)。
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情感(即欲望、感情和情绪)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消费者通过消费器官(即口、胃、身体与大脑等)与各种生活资料相结合,形成一定的潜在劳动能力,从而把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称为消费。
在生活资料被消费以前,即在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以前,往往需要进行使用价值形式上的多种变换,例如,将大米煮成米饭,把水烧成开水,生活资料的交换与贮运等,这种变化通常需要一定的家务劳动来完成,家务劳动过程中如果有信息的输入,则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将会得到增长,如果没有信息的输入,则生活资料只进行了形式的变换,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增长。
消费效益:消费过程中产出的劳动潜能Qp与投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Qu的比值,定义为该消费过程的消费效益,用E1来表示,即
E1=Qp/Qu (5)
消费效益反映了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增长比例,反映了消费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将自己有限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尽可能多的劳动潜能。消费效益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者消费信息的积累来完成。
(二)劳动潜能向劳动量的转化(劳动阶段)。
劳动者通过劳动器官(即手、脚与大脑)与自然性生产资料(即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现实劳动能力,从而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量。通常把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量的过程称为劳动。
劳动效益:劳动过程中产出的劳动量Ql与投入的劳动潜能Qp的比值,定义为该劳动过程的劳动效益,用E2来表示,即
E2=Ql/Qp (6)
劳动效益反映了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的劳动潜能的增长比例,反映了劳动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将自己有限的劳动潜能转化为尽可能多的劳动量。劳动效益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者劳动信息的积累来完成。
(三)劳动量向劳动价值转化(生产阶段)。
劳动者通过现实劳动能力与社会性生产资料(即经济、政治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从而把劳动量转化为劳动价值。通常把劳动量向劳动价值的转化和增值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生产效益: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劳动价值Qv与投入的劳动量Ql的比值,定义为该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益,用E3来表示,即
E3=Qv/Ql (7)
生产效益反映了生产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劳动量的增长比例,反映了生产系统是否充分有效地将有限的劳动量转化为尽可能多的劳动价值。生产效益的提高主要通过积累生产信息以改善生产系统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产生最佳的相干作用来完成。
(四)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交换阶段)。
劳动者得到劳动报酬以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商品交换,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从而得到新的使用价值投入下一个生命过程。生产系统所生产的产品也需要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将其销售出去,以换取生产系统所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才能兑现产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价值。通常把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的转化和增值过程,称为交换过程。
交换效益:交换过程中得到的新使用价值Q′u与投入的劳动价值Qv的比值,定义为该交换过程的交换效益,用E4来表示,即
E4=Q′u/Qv (8)
交换效益反映了商品交换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劳动价值的增长比例,反映了交换系统是否充分有效地将有限的劳动价值转化为尽可能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交换效益的提高主要通过积累交换信息来完成。
三、价值的周期性运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一种使用价值经历消费阶段、劳动阶段、生产阶段和交换阶段后,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性运动,转化为另一种新的使用价值,整个周期性运动可表示为: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量→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
如图所示:
↓←—————←——————←—————←————←——←
↓ 消费阶段 ↓ 劳动阶段↓ 生产阶段 ↓ 交换阶段 ↑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量—→劳动价值—→新使用价值 ↑
消费信息 劳动信息 生产信息 交换信息
现代人类的生命过程
通常情况下,劳动系统与生产系统是紧密结合、合而为一的,因此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通常是同步进行的,即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量的过程与劳动量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
通常情况下,消费系统与交换系统是紧密结合、合而为一的,因此消费过程与交换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即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与劳动价值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通常是同时进行的。
显然,价值在整个转化周期的总效益等于消费效益、劳动效益、生产效益与交换效益之乘积,用E来表示,即
E=Q′u/Qu=E1×E2×E3×E4 (9)
显然,当消费效益E1=1时,即消费者所积累的劳动潜能等于其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当劳动效益E2=1时,即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等于其所释放的劳动潜能;当生产效益E3=1时,即劳动者所得到的劳动价值(即劳动报酬)等于其所付出的劳动量;当交换效益E4=1时,即商品购买者所得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等于其所支付的劳动价值。
不难发现,使用价值经过一个周期转化后将会发生一定的增长,其价值增长率为
Kp=E/Tq=E1×E2×E3×E4/Tq (10)
式中,Tq为转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