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普及知识(23)—不同的考核指标,让清华大学博士生的选择与“专家”们的选择不一样
这些年,我看到三个新闻:1、20年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许多同学,并没有如大家期望的那样,成为××领域的尖子,而是出家当了和尚。2、许多北大高材生,也没有众望所归地成为国家××领域带头人或者“杰出”人士,而成为一些寺院的修行者或者是主持。3、最近又看到一个新闻,清华大学博士生,执意要到中学教书,导师苦苦相留,要求其在清华大学留校搞科研,可是该生还是当了中学老师。于是大家和“专家”纷纷表示“惋惜”,认为他“大材小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主要原因是大家以及“专家”与这些高材生在这件事情上用的原理不一样,或说考核指标不一样。
大家和“专家”对这些高材生用的理论是G线理论:一个人的价值,等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他对社会没有贡献,那他就没有价值。所以,高材生们如果勤奋工作,一生本来可以为社会贡献100万个面包,可是,现在选择当中学老师,一生只能贡献50万个面包,甚至当和尚,一生只能贡献0个面包(凡人们和“专家”们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凡人们和“专家”们对这些高材生深表惋惜。认为他们没有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如果高材生能为社会的贡献是Q1,则该高材生的价值量就是G1。
高材生价值量与对社会贡献量图
可是,高材生对自己运用的却不是上述凡人和“专家”们所用的G线理论,高材生利用的是X线理论:一个人的幸福度在开始时,与他的付出量成正比,随着付出量的增加,幸福度增加,并达到最高值(E点),付出量再增加,则幸福度下降,并突破0幸福线,成为负幸福状态。
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的时候,他的幸福度是比较低的,他会找些事情做,比如义工或者其他事情,这个大概就是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状态时,人把劳动当做第一需要的状态吧。随着付出的增加,幸福度增加,达到E点,在该点,估计相当于每天劳动时间5小时,每周工作4-5天的情况(这是我估计的,不一定准)。付出再增加,幸福度开始下降,直到Qk点,幸福度为0,付出量再增加,幸福度进入负值状态。幸福度为0或者负值状态(QKP)时,个人对人生未来没有希望,过劳死现象和自杀现象频繁,就如华为以及富士康等公司的工人状态。
对于该清华大学博士来说,他选择的中学教师工作,相当于在OET曲线段上的一点,比如T点,而在清华大学做科研,相当于在D点。凡人和“专家”们认为QD比QT大,所以认为该博士生大材小用,而博士生认为幸福度XT比 XD高,所以博士生选择当中学老师的T点,而不是在清华大学搞科研的D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