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主权及金融统一论
我们把钱存入银行,希望能够保值增值,然而,其实际情况却是在不断的贬
值,10年前10元钱能买二斤肉,而现在大概只能买半斤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银行可以把储蓄资金的大部分用于借贷和投资,产生的利润却任由他们分配极其少量的给储户,我们存入100元,银行可以把80元拿去利用,实质上是应把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看作是共同投资行为,本理论将从法理上说明,储户才是银行的股东,应享有利润的分配权。我们要向银行讨要应得的利润,告别不公平的经济制度。
应用此经济模式:
1. 可以使人们不再另交钱而未来养老无忧;
2. 每个人都是资本家,告别不公平的经济分配制度;
3. 我们将会主动自觉的交税,精简税务机构,实际上我们将会交更少的税。
金融主权及金融统一论:
消费者向银行的储蓄存款,其中大部分资金是可以用来做投资的,因此要承认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实质是一种共同投资行为,要承认消费者的主体股东权力,其有责任和义务监督银行存款的运营和管理;银行有责任使其保值、增值,合理进行投资,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保障消费者的消费风险,使消费者消费无忧,促进经济发展。
一、含义:
1. 谁是银行的主人:消费者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存款从总体大部分存款是可以流动利用的,也就是说银行存款是消费者一部分用于储蓄进行即时消费所需外,另一部分是用来进行投资的,因此,我们要承认消费者是银行股东的主体地位,消费者是银行最大股东,享有管理和监督银行的权力,并有支配银行利润的分配权。
2. 银行的主要责任:由于银行只需要蓄备一定量的蓄备金,其它大部分资金是可以进行投资的,那么,我们可以说银行的主要责任是对资金进行合理投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资金保值增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 银行的利润分配:银行直接投资相当于是全体劳动人民都在参与投资行为,其产生的利润将是公平的分配给全体劳动人民,如果是即时分配那相当于是劳动人民左手的钱放在右手上,意义不大,因此说此时的投资行为不在是逐利行为,其本质是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充分消费,只有保持储蓄和消费的合理比例,经济才能持续的发展,而消费者由于对某些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担忧,倾向侧重于储蓄,因此,应该把投资产生的利润用于保障消费者的各方面的风险,例如大病和未来的养老问题等.
4. 分配依据:以养老为例,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总额为依据发放,10年后年满60周岁可以领取养老金,给予的方式按居民消费总额一定的百分比发放,设居民个人消费总额为M,上一年度投资所产生的利润为P,上年度全民消费总额为Q,此时该居民的当年个人养老基金为Y=M×P÷Q,消费者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为10年后的Y÷120累积消费越多,累积年度越长,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养老金的发放不认卡只认人,只要是该银行卡从注册到现时已满10年就可以申请养老金,但申请人要年满60周岁。
5. 该理论说明消费即储蓄,储蓄即投资、投资即保险,三者是互相融合贯通的,统一了金融体系.
二、经济效果分析:
1.全民所有制:消费者将资金存入银行,而银行只需要20%左右的资金储备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资金流动需要,其中绝大部分资金可以用来进行合理投资,因此我们应该把消费者的储蓄看作是投资,这时每个人都在储蓄同时也是在投资,当这些消费者拥有主权的资金投资于企业时,企业便含有全民所有制经济成份,是真正的人人都拥有股权的全民所有制经济
2.竞争和合作:各个银行投资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企业的发展仍然充满活力,而相同的银行也会投资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也会由相同的银行拥有股权,因此,这些企业之间也会是合作的关系,此时企业处于竞合的状态,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竞争状态。
3.公平和效率:在利益分配上我们是根据消费者消费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质上也是按劳分配,保证了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是公平的,同时我们厘清了社会资源应该如何进行有效配置,对金融统一性进行了定位,将使社会各经济要素运行得更有效率
4. 交易电子化:由于消费额就是每个人的股权多少的依据,因此,我们便要记录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唯有实行电子化交易才能准确真实的记录消费者的消费数据,那么,商品交易将逐步实现电子化
5.税收自动化: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将准确记录,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将准确记录,任何的逃税行为将不可能成功,同时,我们公民的税收和享受的福利待遇联系起来,交的税越多,其享受的福利待遇越高,这样便可以使公民积极交税,自觉交税,最终实现自动化
6.扩大消费,因为老有所依,人民不再有消费的后顾之忧,并且消费得越多,未来回报越多,因此,人民会把钱更多的用于消费;另外,由于不再需要人民交养老金,相对来说人民手上可以用于消费的资金也变多了,因此,消费规模会扩大;最后,由于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企业利润的分配,不再担心钱被赚走,并且是消费得越多分配得越多,也促使消费者更趋向于把钱用于消费。
7. 科学合理的指导生产,全民的消费数据被真实的记录,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被真实及时记录,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8. 能够抑制贫富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当企业的股份大部分被全民控股时,企业大部分的利润将返还于全体人民,这样就消除了资本的剥削,社会成员每个人获取报酬的依据是自己劳动价值的多少,最终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9.指出了一条更科学的投资模式,现行股票投资模式有许多弊端,这一种全体人民投资模式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促进经济发展。
10.保险实体化,现行保险模式是人们要另外交钱才能获得相应的保险,而此模式中人们只要消费就能获得保障,为保险提供了新思路,也许未来将淘汰效率低下的现行保险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本理论将储蓄、投资、生产、消费、保险,税务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联系,融会贯通,并且利益一致,将更能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投资分析风险
从宏观来说,社会财富一部分应该用来消费,而另一部分用来投资再生产,纯粹的储蓄只会使货币贬值,效用降低.同样,对于社会中的每一名劳动者来说,对待金钱应该就是二种一个是消费,另一个就是投资。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商品一个是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另一个就是投入再生产以满足未来人们更高的需求,如果消费不足说明生产的商品放在仓库没有使用,是一种浪费行为。消费与投资二者要维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这样社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再看传统消费与投资模式:
1. 传统消费与投资是二条线,消费是所有公民的行为,而投资只是社会极少数人的行为,二者的适度比例关系无法控制,这就导致有时是消费比例过高,有时是投资比例过高,无法维持二者的平衡。
2. 传统的投资模式不能与消费者形成互动,消费者完全没有投资决策的机会,这样难免使生产与需求发生背离。
3. 传统投资模式缺少公平性,越是有钱的人,越能够投资更多的资金,收益也会更多,分配的社会财富会越多,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产生贫富分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4. 传统的投资模式是少部分人企图依靠资本的力量来摄取大部分人的财富,是少部分人与大部分人的博弈游戏,投资人与消费者二者是对立矛盾的。
传统投资模式风险产生的原因:
1.资本的逐利性,哪里有暴利,资本就会流向哪里,而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
2.投资者与消费者的对立性,投资的目的最根本的是为了赚钱,取得利润,而消费者总是试图抑制消费,或者是延后消费,希望花最少的钱取得自己所需,一个试图赚取最大利润,一个试图花最少的钱购买所需,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对立矛盾的关系,这种博弈性也决定了投资风险的产生。
3. 投资行为的独立性,投资行为往往是资本拥有者的单方面的决定行为,完全是个人的智力行为,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性格各不相同,这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不同结果,于是,就产生了风险。
4. 投资主体的个体性,投资往往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投资失败,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这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一个原因。
本模式就是全体消费者进行投资,投资的目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赚钱,摄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到老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需要养老时,再由社会给予养老,此种投资模式是没有风险的:
1. 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以效用为第一目的,而不是赢利,体现了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抑制了投资活动中的投机行为。
2. 投资者与消费者由对立转变为利益一致,由于人们都是身兼三种身份,是劳动者,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从本质上说就是自己投资生产商品自己用,保证了商品的消费,所以是没有风险的。
3. 这里的投资行为是全体消费者的决定行为,并融合了专家的行业分析与预测,而不是某个人的拍脑袋,这就使得投资不会产生偏差,保证了投资的正确性。
4.投资主体的全体性,这里的投资是社会成员每个人在投资,这就分散了风险,假设损失了一亿元,而投资者是10亿人,每个人只损失0.1元,由于分摊了风险,实际上就没有风险。
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 rich A.Hayek)曾提出“消费者主权理论”,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通过市场传达给生产者,于是所有生产者听从消费者的意见安排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商品。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这就是说只有消费者才是市场经济的主人,只有承认消费者的主体经济地位,社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告别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本经济制度就是在法理上确立消费者的主体经济地位,把消费者的储蓄看作是投资,而把消费者的消费看作是投资行为的具体体现,这样每个人都在投资,每个人都是资本家,每个人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建立一个各经济主体利益一致,分配公平,运行高效的市场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