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几个糊涂的观点
——学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启示(11)
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客观条件与劳动者相分离、相独立的那个历史过程为前提的,那么,从另一方面说,资本一旦产生出来并发展下去,就将使所有生产服从自己,并到处发展和实现劳动与财产之间、劳动与劳动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
作为资本产生的前提的唯一积累,是货币财富的积累,这种货币财富从本身来看完全是非生产的,它仅仅从流通中产生出来而仅仅属于流通。资本迅速为自己创造国内市场,是借助于消灭所有的农村副业,从而为一切人纺织,为一切人供应衣服等等,一句话,使以前作为直接使用价值而生产的商品具有交换价值的形式,这是一个由于劳动者与土地以及生产条件的所有权相分离而自然产生的过程。
1,资本主义以前的城市手工业为市场生产,但生产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是为了发财致富!
在古代城市手工业虽然是以交换和创造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但在这里生产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手工业者、手工业师傅的生存,因而是使用价值,不是发财致富,不是作为交换价值的交换价值。所以,生产处处从属于作为前提的消费,供给从属于需求,而且只是缓慢地扩大。因此,这种生产是简单商品生产,而绝不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2,资本价值增值的结果,是生产资本家和工人,而不是生产物品!
资本生产交换价值,而且生产价值的增值,这样,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产生,是资本增值过程的主要产物。普通经济学只看到生产出来的物品,而把这一点完全忽略了。既然在这个过程中,物化的劳动同时表现为工人之外的异己意志的财产,所以资本就必然地同时是资本家,而有些社会主义者则认为,我们需要资本,但不需要资本家。(斯大林就是这样)——这是完全错误的。在资本的概念里包含着这样一点:劳动的客观条件(而这种客观条件是劳动本身的产物)对劳动来说人格化了,或者同样可以说,客观条件表现为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人格的财产。资本的概念中包含着资本家。
3,资本生产表面上是等价物交换的生产,实质上是劳动的客观条件与劳动对立的生产关系的生产
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资本生产在表面上进行着自由平等的等价物交换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作为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同作为使用价值的活劳动之间的交换;或者换一种说法,是劳动把劳动客观条件看做是他人财产的关系,劳动的异化。另一方面,交换价值的条件是,交换价值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作为价值尺度是活劳动,而不是活劳动的价值。如果认为,在一切生产形式中,生产,从而社会,都建立在单纯的劳动同劳动的交换上,那就错了。在劳动把它的生产条件看做自己的财产的各种形式中,劳动者的再生产都不是由单纯的劳动所决定的,因为劳动者的所有权关系,不是他的劳动结果,而是他的劳动的前提。这一点在土地所有权上是很明显的;在行会制度上也必然清楚的是,在这里由劳动所构成的特殊形式的财产,并不是建立在单纯的劳动或劳动的交换上,而是建立在劳动者统一定的共同体的客观联系上,建立在劳动者同他所遇到的、作为他的产生基础的一定条件的客观联系上。这种条件也是劳动的产物,是世界历史性的劳动的产物,共同体劳动的产物,——是共同体的历史发展的产物,这种发展既不是从单个人的劳动出发,也不是从他们的劳动交换出发。因此,价值增值的前提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只是劳动同劳动发生交换的那种状态,其前提是劳动从它同它的客观条件的原始共生状态中脱离出来。由于这种脱离,一方面,劳动表现为单纯的劳动,另一方面劳动的产品作为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相对立而获得作为价值的完全独立的存在。劳动同劳动相交换——这看起来是劳动者所有权的条件——是以劳动者一无所有为基础的。
4,资本主义生产那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过渡点,而不是永恒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活动对它本身的条件和对它本身的产品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异化形式,是一个必然过渡点,因此,它已经自在地、但还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
劳动者2013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