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子的《资本论》研究
云谷川
云谷子今年五十二岁,是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走过来的人。那个年代,人们都狂热于阶级斗争和斗争哲学,少年的云谷子同样被时代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虽然学的是数学专业,毕业于理科院校,但是,从中学时代起就酷爱哲学和经济学,特别是崇拜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对《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更是读不厌卷,一直学习和研究到现在。只是到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与网络媒体时代,才给云谷子发言的机会。下面就把云谷子近年来在《中国改革论坛》和《强国社区》对《资本论》研究的一些贴文汇集起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劳动价值论是斗争逻辑并非科学理论
云谷子
劳动价值论是阶级斗争逻辑并非科学理论。只能用于无产阶级革命而不能用于社会发展。抽象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计算、无法计量的非劳动过程因素;价值这个怪物,它与劳动、商品生产、商品流通过程没有多大关系,与市场经济相差更远;是马克思为了无产阶级革命而硬塞进劳动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时代。产业无产阶级已经蹬上历次舞台,为了改变自身利益和社会地位,要求社会变革。社会实践迫切要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因为无产阶级要革命,就必须找出革命的理由和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所以,革命理论只能单独突出劳动力创造价值的学说才符合逻辑。
亚当·斯密发现了商品价格总是围绕一个价格中心上下波动的现象。由于当时商品经济还没有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存在着很多历史局限性,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给出这个价格中心到底是什么的答案。马克思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把抽象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这个外在于劳动过程的怪物,偷偷地塞进这个价格中心。硬是拼凑出了所谓的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同一个过程。缺一不可。如果只生产而不出卖的只是产品,不是商品;如果只出卖而不生产的商品,是无本之木。所以,商品从生产出来,再到市场上卖出,才算完成一个周期。如果只强调商品生产过程而丢弃商品交换过程,是不完整的。同样道理,如果只强调商品交换过程而丢弃商品生产过程,也是不完整的。以法国安德·孟克列钦为代表的重商学派就是看到了商品交换的重要性,忽略了商品生产过程而导致了片面性。后来以法国重农主义为基础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商品生产过程。马克思正是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专门研究生产过程,并迎合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更加突出了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学说。以单一研究生产过程、拼凑劳动价值论、从而导致剩余价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片面性的,而且是走向了阶级斗争的极端学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取决于市场导向。商品生产是为了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多种需要和取得利润。而取得利润是商品生产者最直接的目的。当市场需求某一种商品的时候,就会有人研究、开发出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该种商品。由于是刚刚开始生产和销售该种商品,存在生产技术不孰、经验不足、生产能力有限、资源、原材料供应不足、市场开发有限等因素,一时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需要。这就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现象。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是卖方市场。由于存在竞争机制,商品购买者A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买到该种商品,就会出较高价格竞相购买。商品购买者B为了买到该商品也会出比商品购买者A更高的价格购买该商品。商品购买者C同样会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该种商品。这样就会使该商品的价格一路上升。以至于商品价格远远高于该商品的成本和供求平衡时的价格。这样就会出现高额利润。在利益驱动机制和利益引导机制下,就会有更多的人生产和销售该商品。这就是供小于求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从而调节商品生产的过程。
由于生产销售该商品的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供大于求。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是买方市场。商品购买者为了自身利益,就会压低商品价格和要求卖主提供更多的服务。由于存在竞争机制,商品生产者为了尽快卖出商品实现利润或回收资金,就会降低商品价格和提高服务,相互竞争。A降价出卖了商品,B为了自身利益就会以比A更低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商品。C同样会以比A、B都低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商品。结果商品价格一路降。当商品价格下落到供求平衡线以下,以至于最后有些商品生产者严重亏损,甚至于有些工厂倒闭。这时,没有多少人在继续生产该商品。这就是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下落和调节商品生产的过程。
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供求规律,而不是取决于价值。商品价格是围绕供求平衡中心线上下波动的,而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商品价格是市场内部因素,而价值是市场外部因素。商品价格是随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的动态值,而价值是不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静态值。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从而调节商品生产、配置资源,而抽象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不能决定商品价格和调节商品生产,也不能配置资源。所以,供求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劳动价值论只是斗争逻辑,并非科学理论。
二、价值规律是人为拼凑的假规律[原创]
云谷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对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我们知道,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但这并不是说,价值与价格随时随地地保持一致。其实价格与价值一致只是一种偶然情况,不一致则是经常现象。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是市场商品供求关系。而市场商品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有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互相消长,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断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它的变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价值相差很远。例如,在同一市场的同一时间内,无论价格怎样波动,绝不会使一辆汽车的价格低于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因为生产一辆汽车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要大大高于生产一辆自行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再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较长的时期看或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的升降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因此,从总体上说,商品的总价格和商品的总价值相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辽宁省教育厅组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52页)
从以上对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疑点:1抽象劳动----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计量、无法计算的主观因素,不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实体因素和关联因素。2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应该是一致的,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是不符合实际的。3商品的价格不是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的。商品价格是动态的量,其运行轨迹是一条经常变动的曲线。商品价格上下波动所围绕的轴心应该是随着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呈现曲线形态。价值是静态的抽象,其运行轨迹是一条直线。它不符合商品价格波动的实际情况。4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价值决定的。5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由供求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竞争机制等市场经济规律共同决定的。
本文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该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商品的价格始终是一致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购买者对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不同的看法。购买该商品时所给出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始终伴随着该商品价格不断变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包括商品的消耗价值和商品的新增价值。商品的消耗价值是指在形成该商品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力价值、生产工具价值、原材料价值、自然资源价值等。商品的消耗价值量就是该商品的成本。商品的新增价值是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消耗价值之差,也就是商品价格与商品成本之差----该商品的毛利润。
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用性),使用价值量(商品价格);商品消耗价值(形成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力价值、生产工具价值、原材料价值、自然资源价值等),商品消耗价值量(商品成本);商品新增价值(商品价格与商品成本之差),商品新增价值量(毛利润)。这些都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可计量、可计算的相互关联的客观因素。
劳动力价值、生产工具价值、原材料价值、自然资源价值等,经过生产和交换过程共同创造了商品的新增价值。也就是劳动力价值、生产工具价值、原材料价值、自然资源价值等消耗再加上新增价值构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导向。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多种需要和取得利润。而取得利润和利润最大化(也就是取得新增价值和新增价值最大化)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最直接的目的。当市场需求某一种商品的时候,就会有人研究、开发出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该种商品。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是卖方市场。由于存在竞争机制,商品购买者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买到该种商品,就会出较高价格竞相购买。这样就会使该商品的价格一路上升。这时该商品的价格是在供求平衡价格和商品成本以上波动。以至于商品价格远远高于该商品的成本和供求平衡价格。这样就会出现高额利润。在利益驱动机制和利益引导机制下,就会有更多的人生产和销售该商品,使各种生产要素流向该商品生产领域。这就是供小于求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配置资源的过程。
由于生产销售该商品存在高额利润,各种生产要素就流向该商品生产领域。使生产销售该商品的越来越多,从而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随着该商品的供给量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供大于求。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是买方市场。商品购买者为了自身利益就会压低商品价格。由于存在竞争机制,商品生产者为了尽快卖出商品实现利润或回收资金,就会降低商品价格相互竞争。结果商品价格一路降。当商品价格下落到供求平衡价格和成本价格以下,以至于最后有些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严重亏损,甚至于有些经营单位破产和工厂倒闭。这时,没有多少人在继续生产该商品,各种生产要素就流向利润较多的行业。这就是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和调节商品生产和配置资源的过程。
由于生产销售该商品严重亏损或者破产倒闭,各种生产要素就流向其它商品生产领域。使生产销售该商品的越来越少,从而也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随着该商品的供给量越来越小,最终导致供小于求。
商品价格是由供求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竞争机制等市场经济规律所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抽象劳动----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波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它总是围绕供求平衡价格轨迹线而上下波动的,而不是围绕抽象劳动----价值而上下波动的。就象股票市场中的K线图走势,股票价格总是围绕一组股票价格平均线上下波动一样。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是围绕供求平衡价格轨迹线为轴心而上下波动的。供求平衡价格轨迹线一般情况下是在商品成本轨迹线的上方运行的。
抽象劳动----价值不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它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耗价值、新增价值等无关;它与商品价格和价格的波动无关;它与供求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竞争机制等市场经济规律无关。
所以,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人为拼凑的假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0 16:21: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