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好可由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而得到缓解和暂时消除”?在此,我们首先区分生产过剩的两种状态: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相对过剩”指人们对某些商品有需求,但由于缺乏对它的购买力而未能实现对它的购买,从而使这些商品过剩;“绝对过剩”指人们对某些商品已经没有需求,就是有多余的购买力也不会再购买这些商品。比如,对新商品人们总怀有很强的购买欲,但新商品的价格往往很高,由此制约了对它的消费,使其过剩。而对于旧时代的商品(比如模拟手机),人们对之已经没有什么需求与购买欲望,这样,这些商品的过剩便是绝对过剩,其价格再低也没有人愿意购买。任何商品,既包含相对过剩的可能,也包含绝对过剩的可能。如果只是相对过剩还好,如果它已落入绝对过剩的“地狱”,那它就连一只“死狗”也不如了。因此,保持新产品的旺盛创造力,是极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同一个市场内任何新商品总会由相对过剩转化为绝对过剩;当然,如果生产力不是发展,而是停滞甚至减弱,那么原先是绝对过剩的商品也有可能反而转化为相对过剩甚至短缺。比如粮食过剩,如果粮食价格下降会相应增加粮食销售消费量,则说明粮食存在因价格过高而形成的“相对过剩”现象。相反,如果粮食价格已经很低仍没有增加粮食的销售消费量,则说明粮食已具有“绝对过剩”性。但如果粮食生产力停滞甚或减弱,则粮食的过剩就有可能从绝对过剩转化为相对过剩,甚至短缺。
另外,一个市场中某些商品已经陷入绝对过剩状态,但在另一个市场中这些商品也许正在热销,因此过剩状态在不同的市场也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过剩现象的相对性是必须要充分注意到的。
区分过剩的这两个状态的目的,就是要在这里的研究中排除绝对过剩情况,集中精神研究相对过剩情况。对于绝对过剩我们没有什么可说,因为它不能通过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得到缓解与暂时解决。相对过剩则能通过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得到一定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