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有个体会,我发现近十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科研导向,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授课老师的授课水平越来越差。例如,许多老师不会写板书,或者写的那个字还不如小学生,只会照读PPT;还有一些则是普通话不过关,地方方言四处流行;有的老师上课不上心,随便应付过关;有的老师看上去满肚子知识,但是一到让给学生好好讲,讲清楚时,他就卡住了,有东西但不会表达;还有一些现象,真正重要的知识,大学课堂上不讲,却通过市场化的培训运作,比如我们人大的计量培训课程。等等吧!
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科研导向使然,学校在招人时,90%看的是你的科研水平,至于普通话,板书,表达,这些都不是关键影响因素。现在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校,985,211,普通大学,地方大学,学院,高职高专,大家都以科研为马首,人人只关心自己的科研,对于学生是否学到有用的知识,越来越漠然,或许这就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我想,全中国真正需要搞科研的有最好的那么十来所高校足够了吧。其他高校好好把教学办好行不行,看看现在高校老师的授课水平,真是惨不忍睹,好多学生都是依靠自学来摸索着进步啊。
大学本来应该是教学为主,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是我们衣食父母,是我们老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服务对象。可现在,有几个老师是以学生为导向的,大家每天关心的是ZF的政策导向,关心的是教育部的规定,关心的是校领导的方针,因为他们给我们付工资,可钱又是每个孩子的父母作为纳税人上交的啊,我们对他们负责了吗?当然不应该全怪老师,老师也是理性选择,当评职称基本上与授课水平无关时,谁还关心课上的好与坏。
还有个原因,是人力资本投资无数,一个堂堂博士甚至副教授乃至教授,一次为200人上的大课,下来所得的酬劳通过不超过200元,要知道现在小市场上随便一对一的家教或者一对一的音乐体育辅导,每小时也得100元以上吧。前段时间,我碰上个朋友,他是做为金融机构做职业培训的,他们请的老师并没什么高学历,可以说是江湖中人,讲的些东西也没什么技术含量,通常一天的酬劳是5000-10000。他和我说,关键是公司能够和金融分支机构领导建立起合作关系,公司拿到培训项目,金融分支机构领导同样也有巨额提成,至于培训的内容是什么,不至于深究。我想不明白,看来非得逼的教授博士们也在江湖上行走了,要不收入实在是太低了,特别是刚进大学的年青博士。
我想,如果高校的部分收入是由校友损赠而来,培养的校友越杰出,学校收入越多,老师福利越好。或许那时候老师们会更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自己的学生和他们的前途,因为老师的收入已经与学生的未来挂上了勾,你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会成为你声誉和收入的来源,那时候我们或许才会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另请参考下文:
袁涛曾把大学看成“天堂”:思想自由,学风严谨,氛围浓厚;学生专心读书,相互交流;老师对学生负责,专注教研。
大一时,刚开始还觉得“好玩”的袁涛很快发现,“这决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更不是想象中的复旦。”
“有的老师上课就是念PPT,再就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一点营养都没有,上课毫无意义,还不如自己看书。”他陷入了迷惘,期中考试之后就萌发了退学的念头。
袁涛在大一选修了10多门功课,一学期下来挂了2门,成为班上的倒数第二名。
期末考试时,有一门功课是《新闻思想》,袁涛文不对题乱写一通,但最后竟然拿到了B+。“几乎所有人都是B+”,他认为“老师不负责任,乱给分。这能证明什么本事?“
详情请看: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3512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