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9263 54
2005-05-19

鉴于几位版主的有益讨论,编入“制度高阶对话”专题。——nie

传统观点认为,承包制下承包人行为的短期化造成了对所有者长期利益的损害和低效率。

但从张五常佃农理论中得到的启发,这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分成合约,这种合约在特定的交易费用和风险偏好下也是有效率的。中国土地的分成合约规定的相当详细,包括谁应该对土地的保养负有责任、土地作物的种类、续约的条件等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的规定。合约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而在当地相似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合约惯例。

初步认为,承包制下的低效率不是由于这种合约的低效率造成的,而是由于合约形成过程中的非市场和缺乏竞争造成的。实际上是缺乏一种权责明确的合约规定和有效的治理结构,更缺乏一种外部竞争的市场,后者主要是指在承包人的选择上缺乏竞争。

[此贴子已经被nie于2005-6-1 18:40:5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19 19:49:00

为什么说承包人的选择上缺乏竞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30 18:29:00

自1979年首钢率先开始承包制,到1987年承包制全面展开,承包制曾给中国国有企业带来的勃勃生机佛如昙花一现,后又出现了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1987至1988年,国有企业共创利税350亿元,相当于1980-1986年的总和。

如果承包制是低效率的,为什么承包制刚开始几年是会带来效率的提高?

如果公有制是低效率的,为什么50年代的公有制经济却实现了较高的产出率?为什么在公有制下曾有过工人非常努力工作的情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30 19:23:00

问楼主几个问题:

1、50年代中国刚开始采用赶超战略,也就是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人为的扭曲了资本、人力资源、农产品、生活产品等价格,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政策完全扶植重工业,打压其他产业,并人为的造成垄断地位。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流动资产也占总资产的30%左右,同期发达国家流动资产最高的也不过18%左右,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去说国有企业的生产率高?

2、国家采用承包制的初期,要素和价格扭曲是什么样的?在全面铺开承包制的时候,要素和价格扭曲又是怎么样的?

我的结论是根据林毅夫的自生能力概念得出来的:中国以前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大多都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因此,一旦回归市场经济,必然无法存活。

我时间紧张,就不做长篇大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30 21:11:00
从理论上讲,承包制不可能带来长期的效率提高,因为在一个企业内部不应实行高能激励。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31 12:21:00

在我国实行的承包制实行上是一种包盈不包亏的经营体制:事实上,真正凭能力取得盈利的人,通常也不敢拿走全部盈利,练把手,买个好的人缘,自己搞民营去了;没有能力的人却不害怕亏损,进行大量亏损性投资(很多实际上是通过向自己有能力控制的地方投资把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名下)。这种投资在开始时,可能在帐面上显示出盈利,但很快就出现了亏损。这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搞承包时发生的情况。

承包制在本质上是一个无效率的、没有竞争力的经营体制: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合力,通过分工形成职业化经营;而承包制正是要彻底消灭这种合力,各自为战,回到“自然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