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制早期赢利和后期不赢利的问题可以用理性和非理性来解释.传统体制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努力不挂钩,经济动力的来源是那些非理性的因素,为什么....奋斗,奋战多少天,夺多少产量,在那种惯性思维下的初期承包,承包者还是党的好干部,从多交产品转而多交利润,多交利润再走政治红人这条路线.所以那时候的利润(上缴)比较高.
在历史大变迁中的反思中的博弈,代理人的人性都发生了变化,从非理性的政治人变成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明白了大家都多交和大家都少交的效果是一样的,通过福利\固定资产折旧等方式完全可以把企业做成"亏损",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外专家研究结果是,中国国营企业的要素生产率一直是提高的,但是国营企业一直亏损,也是为什么有人提出微观经济效益不好,宏观还好;还有去年或孙冶方经济学奖的杨瑞龙教授指出的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状况“悖论”,(即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不断恶化,是非效率的,但全要素生产率(TFP)却一直处于正增长状态,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这种效率状况被世界银行称为“效率悖论”)。
承包制不赢利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赢利被"私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