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物质进化论
2013.4.26
宇宙是物质的世界,无论无机物,还是有机物,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
正负电荷是微观的物质形态,星系是宏观的物质形态,二者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有宏观的物质形态都由微观物质形态发展而来。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具有对偶存在和同电相聚的特性,所以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反映携带相反电荷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正负电子是正负电荷的存在形态之一,正负电荷还有其他的存在形态,例如正负电磁波、正负光子、正负电流。
核外电子在特殊情况下可能缺失,我们称其为离子现象,高温是形成离子现象的原因之一。当温度恢复正常时,离子现象也会消失。
如果两个离子态的原子距离足够近,温度恢复正常时会发生核外电子的共轭现象,即共有一个以上两倍体以内的核外电子。所有分子形态和物质的“三态”,都是核外电子共轭的不同程度决定的,核外电子共轭的现象和规律是化学的基础。
在寂静的太空,正负电荷会相对聚集成巨大的团聚体,距离与质量成正比,并相互交流吸附的不同电荷。携带偏电荷的物质会参与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质变为对偶的正反物质星球。质变过程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需要大量的相反电荷参与,导致二者之间产生环形放电现象,质变以后的星球会继续维持相反电荷的交流,继续相对静态的聚变过程,并因此形成对偶星球、对偶星系。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放热核聚变、放热核裂变和许多星球内部的层次现象,我们可以确定化学元素的形成和裂变存在放热、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周期形成的原因和每个周期包括化学元素的数量还有待确定,但周期的存在是星球内部热平衡和聚变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并因此形成相对动态的放热核聚变层次和相对静态的吸热核聚变层次。放热核聚变层次存在离子和偏电荷现象,吸热核聚变层次存在磁极现象。伴随星球质量的增加,不同层次会相对上移,依次产生新的层次,表面冷却固态的行星会因此发生壳体的破裂,形成地震、火山和陆地漂移现象。如果星球内部压力不平衡,还会发生来自中间层的深源地震。
放热核聚变层次的离子现象会导致该层次和整个星球的偏电荷现象,在相应的空间就会形成相反电荷和携带偏相反电荷物质的聚集,久而久之聚变为相反物质的星球。所以,星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星球成长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吸附正负电荷的直接聚变,中间会依次经历各种基本粒子和化学元素的聚变。其中相反的带有基本粒子性质的物质会受到排斥,形成宇宙射线,相同的物质会继续参与深层次的聚变,直到继续聚变条件的消失,转化为相对静止的静态核聚变。
受到排斥的宇宙射线会受到同类物质星球的吸引,并引发同类物质星球表面大气边缘的核聚变,形成该星球大气和表面物质的主要成分,聚变的程度与宇宙射线的密度成正比,因此系统内不同行星的大气和表面物质成分存在差别,只有个别星球具备生物存在的环境。由于聚变是增量运动,所有的星球和星系都会成长,具备生物存在的环境也会改变。伴随正负电荷、基本粒子和原子的聚变,行星会发展成为恒星,卫星会发展成为行星。
以上是物质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探讨对象是物质的一般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