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82页关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定义是:当其他的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我们获得的产出增量越来越少。根据这一定义,清大家讨论:下面这个例子是不是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否定。
如果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需要两个单位的劳动力和5个单位的资本,要生产10个单位这种产品,需要有20个劳动力和50个单位的资本,现在20个劳动力不变,资本却增加到55个单位,请问:增加的这5个单位的资本还能不能增加产出,如不能增加产出,那么是不是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否定。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请注意是获得的 “增量”越来越少,就是说获得的产出还是增加的
只不过如果第一单位投入投入产出3单位,增加一单位的投入,产出就会小于3单位,比如2单位。
那么再增加一单位的投入,产出又小于2单位,可见产出一直在增加,不过这个增量越来越小而已。
尊敬的二楼discuss,如果你没有看懂我上面例子的话,我再用一个实例给你说明一下:在化学中,一个五氧化二磷的分子由2个磷原子和5个氧原子组成,如果有20个磷原子和50个氧原子,就能化合成10个五氧化二磷的分子。现在20个磷原子数目不变,氧原子增加到55个,增加的5个氧原子还能增加五氧化二磷分子吗?显然不能,那么这是不是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否定。
在逻辑学中,充分必要条件是指有了这个(这些)条件一定有某种结果,没有这个(这些)条件一定没有这个结果。在我举的例子中,增加的这5个单位的资本由于没有另外的两个单位的劳动力这一形成一个产出的必要条件而不能增加产出,但是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5个单位的资本却可以增加一些产出,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一个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以数学中的勾股定理为例,只要我们画出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且一个直角边为3厘米,另一个直角边为4厘米这些满足勾股定理要求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个三角形的斜边一定是5厘米。但当我们利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即使我们满足了该规律所要求的充分必要条件,却不能得出与该规律提出的相应的结论,我们能说这一规律是科学的吗? 就连萨缪尔森自己也承认“也确实有不符号这一规律的例外”但究竟哪些是“例外”,为什么不说明呢?
认可楼主的质疑。 特别是化学合成的例子,也曾经想到过。
我认为重要的是如何定义“收益”。如果收益被定义为“自然产品”的产量,我认为不存在什么递减。自然产品的产量依从的是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要素比例和投入量,在这个比例下,有一份合乎比例的要素,就一定有一份产品,这个过程中不存在递减;而如果不符合要素比例,就不会有一分产出。
如果“收益”含有主观的感受或效用的成分,那么递减的不是边际产量,而是边际效用。
总之个人认为不存在边际产量递减,只有边际效用递减。不应混同这两个概念。
同意六楼观点!
楼主说的是生产函数的特例
到底哪个是对德纳?
总量减少,而增量减少
比如这一列数:25,30,34,37,39
接6楼、10楼。
通俗一点地说,可以认为楼主的例子,在(20,50)存量,增加5单位的资本的MPK=0。边际收益急剧递减至0。进一步,如果继续增加资本量,工人连站的位置都没有了,资本品防碍了工人的操作,则资本品的增加带来的边际收益为负。
我理解的边际收益应该是每增加单位产量,所获得收益的变化.而递减是应该在一定条件下才发生的吧?
非常同意nie的观点,呵呵
哪里有问题?不能增加产出就是增加产出为0。这不是递减吗?再增加,如果还是0,那么0<=0,这就是递减啊。
当楼主举出这样的例子来的时候,就不能再用连续函数的概念来理解了。虽然楼主提出的是固定技术系数的例子。但我认为,就是这个例子还是符合边际受益递减规律的。首先,要说明边际受益递减规律的递减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严格递减,它只是前人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结论或者说是经验。其次,在讨论楼主例子的时候,应当从某一时间点开始,固定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变,考查增加另一种要素时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力已经为20单位不变,而资本现在是49单位,显然,这时的产出只有9个单位。当再投入一单位资本后,产出变为10单位,则说在劳动力20单位不变的条件下,将资本从49单位增加到50单位带来的边际产量是1。那么再增加1单位资本,并不带来产量的变化,则边际产量降为0,再以后无论怎么增加资本投入都不会使产量增加,即边际产量一直为0,恰恰说明边际受益从投入第50单位资本开始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