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o11兄:
我赞同你的观点。
我甚至认为,你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如有可能,我拟建议:在修改文稿基础上,投给《经济研究》(其他刊物概不理会)。
(1)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致格鲁曼一封信中曾对某位书评家关于马克思本人未曾写“价值论”一章的批评,大为光火。(注:凡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著作,都在开篇中,须对“价值理论”给予完整地阐述,久之便形成学者们都须遵循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所以,那位书评家也同样认为,马克思似乎不应该省略这一惯例,应该资本论的开篇中详尽地阐述马克思本人的“价值论”)后来,马克思进一步解释说,他在资本论中并不是没有阐述他的价值论,而是将他的价值论的主要章节安排于资本论第一卷第1页-209页之间。【1】
(2)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后,又亲手写了《资本论》的《增补》。“增补”些什么?恩格斯增补了“价值论”这一章。这样一来,《资本论》就与其他的政治经济学名作在“逻辑结构”上保持一致了,符合了政治经济学的规范要求。
(3)价值的根源之一是“劳动力的所有权”,即劳动的所有权。劳动的所有权区分为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人对活劳动的所有权,其二是指人对物化劳动所有权以及人对自然界的所有权。
在马克思时代,所有权内涵并不丰富,人们尚未将所有权区分为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这是人类社会的“四项”基本经济权利。马克思本人也说过,对于商品及其价值的认知,唯有在商品经济本身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然而,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商品经济虽然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但是,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间的界定标准,尚未十分清晰和准确。马克思给出的判别标准就是:以“雇佣劳动”来划线,凡是土地、货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管理、技术和流通等生产要素,与雇佣劳动相结合,就是资本,就属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范畴;反之,就不属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范畴,而属于简单商品经济的范畴。个人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雇佣劳动的社会经济基础。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指出,在当时英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一个资本所有者若要完全脱离生产劳动,他就须至少要雇佣八个雇佣工人,才能坐享剥削。而后,在我国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工商管理局制定的关于个体户执业登记上就明确指出,凡雇佣八人以上的个体户企业,就不是个体户而是私营业。个体户税收优惠;但私营业主税收不优惠,因为私营业主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让人啼笑皆非。
再后来,家庭联产承包制进入宪法,私有财产保护进入宪法,那么所有权的占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就区分开来了,土地确权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则属于私人所有。“公中有私,私中有公”,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
(4)论坛中许多网友和我本人都曾涉及到所有权,但均并未像老兄搞的那么深入,详见如下:
(A) yuemonglong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344341-19-1.html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只是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创造价值。两种所有权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B) godweige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359304-5-1.html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page=7#pid18423598
讲得很好,交换的基础是分离的所有权,价值的基础不是交换或者商品而是劳动和效用。
(C) he_zr
这种对马论的认识可以说是思维肤浅,眼光短视。所谓“分析证法”,分析来分析去,唯独没有分析到,非劳动产品构成的商品,没有经过劳动,怎么分析?分析到最后又剩下什么?
所谓“逻辑证法”,对商品思来想去也没弄出什么名堂,最后得到一个所谓的劳动共性。撇开非劳动产品构成的商品不说,商品难道只有劳动一个属性吗?商品的使用性、满足需求性等难道不是商品的属性吗?此外,如果说满足需求属性难以计量的话,那么劳动计量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吗?劳动可以用时间计量,需求度不同样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吗?所谓“归谬法”更是荒唐,就算所有的产品全自动化生产,不需要人力,但资源的稀缺性还在,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商品的稀缺性,也就决定所有权还在,也就决定交换不可能消失。
(D) hhj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350707-1-1.html
马克思:资本家也是劳动者
    “产业利润,与利息相对立,代表着过程中的资本而与过程外的资本相对立,代表着作为过程的资本而与作为所有权的资本相对立,---因而代表着作为执行职能的资本家、作为劳动资本的代表者的资本家而与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只是作为资本的所有者的资本家相对立。这样,它就作为劳动资本家而与作为资本家的自身相对立;进而作为劳动者而与只是作为所有者的自己相对立。…产业利润被归结为劳动,但不是归结为别人的无酬劳动,而是归结为雇佣劳动,即归结为付给资本家的工资,这样一来,资本家就同雇佣工人落入一个范畴,就不过是一种报酬较高的雇佣工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第544页。
hh:(注:评论)
资本家拥有资本所有权,同时也需要经营资本,才能获得利润。因此,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并不矛盾,资本的所有权要通过经营才能带来利润。在人类经济运动中,并不存在只单纯躺在所有权身上过活的资本家。
      
(D) xiaxt:
明确的所有权的实质——就是理顺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注:所有权与占有权,二者的内涵完全不一样)是市场经济的秩序和活力的基石,任何资产要支配和使用,明确所有权是首要前提,
《新闻调查》 20130406 天价乌木之争 [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20120726/183861810553.html
这是一个极为现实,又极为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它直接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中“所有制结构”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市场经济地位及其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F) 贝克汉姆1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315559-10-1.html
资本家担负着积累、占有、保护、分割、集聚、合理运用资本,并依此组织和领导社会化集中劳动的历史重任;————既然是集中劳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所以当然与劳动息息相关。
【1】《资本论》第一章-第五章 目录
商品和货币(第一篇)
第一章商品 .........................................................................................47-101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2)相对价值形式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3)等价形式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D.货币形式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102-111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112-166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b)货币的流通
(c)铸币。价值符号
3.货币
(a)货币贮藏
(b)支付手段
(c)世界货币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篇)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57-200
1.资本的总公式
2.总公式的矛盾
3.劳动力的买和卖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01-224
1.劳动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附注: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在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往往是“见物不见人”,仅仅看到生产资料的“物”的所有制问题,而看不到生产资料的“人”的所有制问题。笑话一则:有一个笨贼,大白天闯进黄金首饰店,当着保安、店员、经理和顾客的面,拿着锤子就砸柜台拿金子,被擒住后问他,“你难道没看见有人吗?”,笨贼回答说:“我当时眼中只看见黄金,没有看见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学识、责任、意志、品质和能力等等,都是“活”的生产资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