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市场经济是我们在改革开发初期提出的经济概念,现在通常被理解为资本主义同义词。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从未偃旗息鼓,而且到了短兵相接的历史关头。那么一种制度的优劣,我们可能更多着眼于政治或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常常说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平等、消灭了剥削制度,而资本主义体现了自由竞争、竞争所带来的效率性,两种说法看上去都有道理,所以往往让人莫衷一是。那么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重要的作用是可以通过经济学模型或理论,为它的制度先进性做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本质,但是这样的结论,似乎更多的是来源于马克思的哲学思辨,来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认识。西方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或者说作为一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它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包括数理科学在内的体系框架,所以看上去,往往让人产生科学性很强的印象,一个喜欢数理的经济系学生,更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蛊惑,那么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坎坷和波折,加深了这样的误导。
一、从边际分析说起
资本主义经济,也称自由市场经济,那么西方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很重要的分析工具,也就是边际分析,用以证明这个制度的优越性。国内有个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我们怎么看这个制度是不是更有效率呢?就是看它的投入产出,谁的投入产出大,社会资源就要分配给谁使用,这里指的投入产出,实际上就是边际分析的方式。国内还有一位为剥削制度做公开辩护的经济学家茅于轼,他的周围聚拢着一大批奉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经济学家,他早年曾写过一本专著,择优分配原理,用数学方法论证资本主义是怎么做到效率最大化的,很被国内学术界推崇,用的也是边际分析的逻辑,所以他很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呢?因为马克思不懂边际分析。
至此我们知道了资本家的逻辑,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资本家掌握了边际分析,无产阶级之所以饥寒交迫,是因为他们不懂边际分析,所以才不得不接受掌握了边际分析的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那么边际分析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边际分析被誉为当代经济学的革命性利器。有关定义指出,边际分析即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如果您觉得这个答案不是很直接,那么我们就来个干脆的,边际分析就是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而资本主义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好,我们就算是资本主义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问题在于利润最大化,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吗?我们来看看茅于轼在他的著名的择优分配原理一书中,所给出的实例分析和论证。书中举了个例子,甲乙两块土地,土质不同,但是都产粮,都需要施肥,我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在两块土地上合理分配化肥,从而使总体粮食产量最高。由于存在土地肥力递减,那么每块土地的边际收益都是随着化肥的增加,产量逐渐减少。茅于轼用边际分析的方式给出了他的数学证明,就是当每块土地上的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候,总体的粮食产量最高,否则就是意味着化肥的分配需要继续优化,总体产量还未达到最高。那么我们把化肥看成是生产投入,把粮食看成是产出,那么很显然,在投资总量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我们只有当边际收益相等时,也就是在同等利润率前提下,我们的社会总产量才能最高。那么资本主义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所以资本主义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了社会利润率的同一化,所以资本主义理所当然的就是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这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给出的理论证明。实际上这个方法应该算是投入产出分析,西方经济学把边际分析引入到投入产出分析中,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生产函数,其理论基础就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而瓦尔拉斯就是边际效用论的提出者。
看上去很美,至少在数学论证上,我们看不出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缺陷,因此一直以来,资本主义学者一直都在不断的鼓吹市场经济的效率化,并且欺骗了我们几百年。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谬论,这个谬论影响深远,以至于到了今天,还有如此多的人理直气壮的为剥削制度叫好。
二、如何认识利润
实际上企业利润和社会财富没有本质联系,所以我们当然不能通过利润最大化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有关利润,西方经济学给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解释,但是这个上世界真正揭示出利润本质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并且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积累,资本家用于投资,实现了扩大再生产。这里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利润。由此可见,利润从它的社会意义上说,它实际是为社会积累服务的,没有利润,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有任何投资,经济就不会有任何发展。储蓄也是可以用于投资的,储蓄会带来利率收入,但是利率收入不过是利润的一种转化形式,是金融资本家瓜分的利润,本质上就是利润。
因为利润是社会对积累的要求,所以利润率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积累程度,积累程度高,固然经济增长的潜力高,但是绝对不是代表社会财富总量的最大。利润率高,说明这个社会筹资的效率高,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很大的资本,但是不等于说社会财富被真实增长了。在茅于轼的那个例子中,他实际上是指物质财富的真实增长,那么现实社会中,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的增长,这种增长是资本意义上的,代表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和物质增长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我们举个例子,资本家雇佣工人一年生产了150双鞋子,工人拿走100双,资本家拿走50双,资本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个选择是自己把50双鞋子消费掉,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物质财富没有任何增长,但是在经济统计中,我们得出企业年利润率50%这个结论;另一个选择是资本家把50双鞋子拿来投资,那么这个时候经济是增长的,但是这个增长不一定是社会财富的最大增长,它实际上主要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增长,也就是增长到那些容易实现高积累的产业中去。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增长到鞋子产业中去,因为这个年利润率是50%,那么我们投入100双鞋子,年底就变成了150双鞋子,这个时候的年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利润率是一致的,都是50%。资本家把归于自己的50双鞋子,自己不花,用于雇佣新的工人,再生产出更多的鞋子,那么生产出来的鞋子,社会共享,资本主义说这个就是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其实大谬不然啊!
三、经济平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前提
为什么利润最大化不能带来社会利益的最大?什么样的资源分配能够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呢?我们再更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假设这个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的小社会组成的,每一个小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些产品包括鞋子、汽车等等,如果这个社会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为50%,那么我们就需要所有小社会也保持同步发展,原则上所有产品都要和这个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增长,我们常常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包含有这个意思,强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那么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后个别企业的利润率就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也就是说所有产业的资本积累程度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鞋子工业投入100双鞋子,年底我们就会收获到150双鞋子,但是我们在汽车工业投入100台汽车,这个世界绝对不会出来150台汽车,它只是我们投入100台汽车的成本,带来了150台汽车的收入而已。那么这个时候的汽车产业,由于追求社会平均利润率50%,所以成本极高,产量极低,大量的社会资源被投入到鞋子工业上面去,用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明显不足。那么这个时期,即便是我们的社会有着极高的利润率水平,即便是这个社会由于竞争实现了利润率的同一化,但是这个时候的社会资源分配也一定是畸形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我们实现的仅仅是利润最大化。
所以我们看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它在企业的利润率方面维持了社会的平衡,社会平均资本收益率是一致的,但是在物质财富的增长方面是不平衡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极其不一致,社会资源分配严重倾斜,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周而复始,让企业破产,重新建立起社会平衡。那么为什么我们投入100个鞋子,可以变成150个鞋子,而投入100台汽车,就变不出来150台汽车呢?因为这个鞋子的生产,是一种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比重很低,这样的产业,我们想要多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都非常简单,只要我们人为的压低劳动者工资,提高整个社会的积累程度就可以实现了,但是汽车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度很高的产业,发展都是一点一点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劳动力投入的问题,它根本就变不出这么多东西,即使我们把劳动者的工资压到更低,也就是我们把积累率提到更高,它在硬件上也不可能具备这种快速增长的能力。前者劳动力和投资是可以相互取代的,投资就是简单的投入劳动力,后者是不可以任意取代的,投资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的效率最大化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意义上的假想,它假设企业利润都可以作为投资,并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实际增长,但是由于这种机制本身的致命缺陷,它的增长伴随了极大的增长不平衡性。它把整个社会的积累部分,都集中在了低水平的、能够支持产业快速扩张的产业上面,比如说鞋子工业,但是这个社会发展根本不是仅仅依靠鞋子就可以完成的。资本主义之所以叫做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不是建立在这种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社会,而是建立在以大机器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基础上的社会,后者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这个矛盾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它的消极一面被它的积极一面所掩盖了,但是资本主义越发展,矛盾就会越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早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混乱,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计划、按比例的原则。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改良,广泛利用政府积极干预经济这一社会主义的手段,成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实施的准则。
我们很多的人完全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包括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他们盲目崇拜自由化市场经济,排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他们把鞋子工业和汽车工业放在一起考察,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放在一起考察,质疑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他们要求我们的汽车工业追求与鞋子工业一样的平均利润率水平,但是他们完全不懂,如果我们的汽车工业实现了和鞋子工业一样的利润率,我们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怎么可能买得起汽车?我们今天10万一辆的汽车,如果卖到50万元一辆,中国老百姓还买得起吗?
至此我们知道,所谓的效率化最大化一定是在整个社会实现平衡发展条件下实现的,单纯依靠提高社会积累程度或者说追求利润率,经济发展是不可能平衡的,我们得到的最大化其实只是数字游戏。利润的作用既可以是实现社会积累,用于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建设;利润的作用也可以是均衡市场价格,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引导社会资源的分配。前者是它的积极和进步的一面,后者是消极和落后一面。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所有的积累原则上都是企业利润实现的,不允许有政府行为出现,所以它的资源分配也是由利润引导的,它的整个经济发展都是不协调的。
四、积累和发展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资本的积累过程,由于每个国家积累的程度不同,所以广泛形成了世界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分工格局,那么有的国家人均工资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前辈为他们这一代人做过很高的积累。积累实际上也是一柄双刃剑,因为积累高,经济增长就快,未来的社会收益就高,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当代工人阶级要勒紧腰带过苦日子。那么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我们工人阶级平均要为这个社会做多大的积累呢?
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工人师傅制造了100双鞋子,首先要向国家上税,在中国增值税一项,就是17%,加上其它的杂税,以目前中国情形,大约是30%左右。其次是企业利润部分,我们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年利率大约是7%,那么企业利润率至少也要在10%以上,实际上民企应该更高。两项加在一起至少有40%,留下不足60双鞋子,我们按60双计算,这个是我们的名义工资。这里面我们要交养老保险金,个人交工资总额8%,单位交20%,算起来就是17双鞋子,这部分被社会用于统筹了,实际上就是花了,你自己未来的部分,后人再为你统筹,这个时候我们剩下了43双鞋子,这个部分我们称之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我们的可支配收入中,平均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用于住房支出,以一个二线城市房价6000元/平方米考察,其中三分之一是建设成本和正常利润,三分之二是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属于地方预算外收入,大约有10双鞋子被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金等形式拿走了,实际上剩下的就是33双鞋子。我们再来看积累部分,我们为国家上交的税用于财政支出,那么一般来说,财政支出有30%是政府开支,也就是支撑各级机构和组织运转的,剩下来的就是用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这里面有不少逐步走向了产业化,所以我们算做积累,比如部分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等等。我们把财政支出区分成日常开支、公共建设、产业化三部分,为简化起见,我们各部分都算成三分之一,最后这部分也就是10双鞋子计入积累, 另外我们老百姓储蓄率大约是50%,我们可支配收入的43双鞋子中约有21双鞋子可用于积累,加上企业利润10双鞋子,养老保险17双鞋子, 地方土地收入10双鞋子,一共有68双鞋子我们可以用于积累。这部分用于积累的部分,我们首先要存入银行,以2012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数字,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比是68%,也就是我们存款中平均有32%没有花出去,央行有个存款准备金制度,另外还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制度,不管商业银行主观上也好、客观上也好,这个商业银行花不出去的部分,央行可以通过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消化掉。发行的基础货币,央行用外汇占款对冲。它说明我们原来有100双鞋子,但是实际上我们有68%×32%,大约22%的部分是不能用的,这个22双鞋子被央行拿走了,借给美国人了,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多美元储备。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的100元只相当于原本的78元的购买力,我们的名义上剩下的33双鞋子,实际上只有26双。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这个也说明我们国家的积累程度很高。案例中100双鞋子,劳动者名下只有26双,即使我们把养老金统筹部分算到自己名下,17双×78%,约13双,也不过是39双,再扣去政府支出和公共开支用去的,20双×78%,约16双,我们依然剩下45双鞋子,这部分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但是不在劳动者名义下的社会积累。那么这么多的积累,我们大部分都是通过政府税收、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政府债务、存款准备金等实现的,它比企业利润部分对社会积累的贡献更大,是国家用来平衡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从本例的分析来看,45双鞋子中,只有10双×78%,约8双是由企业利润贡献的。我们如果要推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我们依然想保持高积累下的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就需要让所有的社会名义下的积累,全部转化为由企业利润产生的企业名义下的积累,这时候的企业利润将比过去高出好几倍。由于政府不能主导资源分配,由于国有制企业的退出,那么这些原来社会名义下的积累理所当然的统统归入了私人资本的手里。这么多的财富都落到中国资本家的手里,别说是未来中国工人阶级分不到,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性,最终的积累也无法成就经济的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用来保证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它不过是碰巧在资本发展的原始阶段,以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完成了资本的高积累,它不会也不可能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到了重新评价和认识市场经济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