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无非是其所有权大小的量化结果而已。
一辆汽车价格10万元,就是说它的所有权大小是10万元。你付出10万元,就能得到这辆汽车的所有权了!
一件衣服价格1千元,就是说它的所有权大小是1千元。你付出1千元,就能得到这件衣服的所有权了!
一个馒头价格1元,就是说它的所有权大小是1元。你付出1元,就能得到这个馒头的所有权了。
再看看总的效果,你出售一件价格为1千元的衣服,你就得到了1千元的货币(所有权符号),你拿着这个符号,就可以去购买1000个馒头了,因为,一件衣服的所有权,等于1000个馒头的所有权,那么当然可以互相交换两者的所有权了!而货币在其中起到了交换媒介的作用,之所以能起到这个作用,只是因为货币就是所有权的符号。
说了半天,如果人们知道了货币量化的是商品的所有权大小,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创造“交换价值”的概念了,因为所谓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购买力,就是货币所量化的那个商品属性而已。而这个购买力,就是能够取得其他商品所有权的属性,要取得其他商品的所有权,当然只能是靠这件商品的所有权了!货币所量化的属性,正是商品的所有权,所以,人们辛辛苦苦发明的,苦苦探求其实质的交换价值,其实就是——“所有权”。
所有权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来,一件商品的所有生产者,必然形成对该产品的所有权。而其中每个生产者形成那部分所有权,应该称之为分配权更为妥当。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所有权应该被称为分配权了,因为一个人独占产品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了。所以,交换价值是所有权/分配权。
--------------------------
信息量有点大,下面是第二部分。
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者按照自己分配权的大小,直接提取了分配权的符号——货币,作为自己的收入。同时,该产品中必然留下了对应的纪录——成本!其中资本家的分配权比较特殊,叫利润。其实成本和利润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生产参与者的分配权,只不过,叫做成本的那部分货币,是资本家发给别人的,因为资本家是分配权代号的所有者。而资本家自己呢?就没必要发了,就当作自己给自己发过了,只要直接在产品成本价格纪录基础上加上利润量即可。——于是,商品的价格也就出炉了,就是等于所有生产参与者的分配权之和。
有人要问了,资本家想加多少利润都行吗?当然不行了,因为其他参与生产者不同意呀!那么资本家不加利润行不行呢?资本家不同意呀!这就难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道理能告诉大家,资本家加上百分之几的利润是合理的。
最后,资本家决定,我不自己决定加多少,我也不和你们商量了,交给市场去判决!只要能卖得出去,我加多少与你们无关!赔本也是我自己的事!大家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这样了。
本来呢,这就是一个骗术,资本家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增加利润量——加入自己的分配权,因为他有钱啊,只要自己再花钱把对应利润的那些产品买回来就行了!如果怕别人发现,那么资本家们可以商量好了,互相购买彼此产品掩人耳目即可!
可是资本家没有这么聪明,他们傻乎乎地在那里叫卖,非要等着别人来买走他们的产品,于是,对应利润的那部分产品就积压下来了,更要命的是,对应成本的那部分产品也积压了不少( 获得货币收入的那些人把货币储蓄起来了,或者说不到资本家这里购买产品了,而是用这些货币充当资本,自己当资本家去了),资本家赔本了!当然,赔的是货币,但赚了很多成本价买来的产品。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利润率不再是资本家能规定的了,而是很惨的小于零!斯密曾经根据事实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普及,各个国家的法定利息率不断走低,都从百分之几十,十几,降到了2%左右了!而现在呢,即便利率很低,银行还是有大量坏账!没有利润率,靠什么来支撑利息率呢?
当然,说利润率小于零,这是一个整体,长期的结论,部分资本家还是很赚钱的,短时期内看起来甚至多数资本家们也是有钱赚的(比如当还有后续资本家不断杀入的时候,比如我国投入4万亿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掩盖了整体赔本的事实,使得资本家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整体命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