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5511 14
2007-10-13
<p><font size="3">传统效用理论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而效用的计量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所以希克斯等人建立了序数效用论,(Hicks,Allen,1934)用一条体现同一效用水平、凸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来代替效用的计量。但这种代替是失败的,因为离开边际效用递减律就无法证明无差异曲线向右下倾斜并凸向原点的基本性质,而边际效用递减律则是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基础上的。因此,离开了基数,序数就不能得到完整的说明。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序数效用论诞生6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仍不敢轻易抛弃基数效用论。</font></p><p><font size="3">全文参:<a href="http://yehang.sunbo.net/show_hdr.php?xname=QC4PS11&dname=TQ87GU0&xpos=3">http://yehang.sunbo.net/show_hdr.php?xname=QC4PS11&dname=TQ87GU0&xpos=3</a></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13 23:26:00
斯坦利·杰文斯(Stanley Jevons,1835 ~1882),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边际效用学说”的创始人。1871年,杰文斯出版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该书序言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本书中,我尝试经济学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杰文斯从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效用”入手,开始了他所谓的“尝试”。他说,“我的主要工作是探究效用的性质和条件”,“凡能引起快乐或避免痛苦的东西,都可以有效用”,因此“快乐和痛苦是经济学计算和研究的对象”。在杰文斯看来体现效用的快乐和痛苦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心理感觉不仅是可以计量的,而且可以通过一组无单位的“基数”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强弱。这就是所谓的“基数效用论”。在这一基础上,杰文斯详细考察了效用变化的数量规律,他指出,一个人从同一种消费品中获得的效用将随消费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1] 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学说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它是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两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另一个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而现代经济学则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第二,它把微积分引入了经济分析,从而为经济学成功地运用数学工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边际效用学说是一场“革命”,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开始对“基数效用论”表现出一种困惑和不满,特别是对效用的计量以及计量的单位问题产生了怀疑。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找到计量的单位。因此,所谓效用只是指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并运用“无差异曲线”和“无差异分析”对效用进行了重新诠释。[2] 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一个解释》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是观察不到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消费者的行为”:当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了某一消费品组合时,他的“偏好”就同时被“显示”了;因此经济学家无需用数量来描述,就可以判断这一组合必然是效用最大的。[3] 这就是所谓的“显示偏好”理论。自希克斯和萨谬尔森以后,一般认为,效用的计量问题已经解决了;或更准确的说,人们认为毋须考虑效用的计量,经济学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论大厦。从此,经济学家把主要精力转向生产者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范畴,比如产量、成本、收益和利润的研究上,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进展。
    今天,“无差异分析”和“显示偏好理论”是经济学有关消费者行为的标准理论。但出人意料的是,效用可以计量的观点并没有消失。在广泛使用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中,“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往往被安排在同一章中介绍给读者。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竟可以如此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在其他学科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找到令大多数经济学家满意的计量方法前,人们只能迁就于效用的“排序”。但一种能够排出顺序(不管按照什么标准和特征)的事物,居然无法进行量上的比较,这将是一件荒唐的事!稍作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无论“序数效用论”还是“显示偏好理论”,其实都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如果效用真是无法计量的,经济理论的根基就将动摇,“因为大多数经济理论最终都是以一个使其偏好或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为基础的,所以,对于发展和检验理论,显然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4] 看来,不论经济学家怎么努力,经济学都无法绕过“效用计量”这道“坎”。

http://yehang.sunbo.net/show_hdr.php?xname=QC4PS11&dname=TQ87GU0&xpos=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4 11:50:00
我基本赞同叶航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4 12:07:00

我认为货币就是计量效用大小的最好工具,一级价格歧视说的不就是这意思嘛!

就每个个人来说,自己愿意为每一单位商品最高付多少钱应该是可以知道的,同时又因为货币是社会统一的价值尺度,所以,不同人的效用用货币计量后就是可以比较的,因此,用货币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好象应该也是可以的,(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本人从没看过,本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感觉,那些牛人说不能比较不同个人的效用,既然是牛人,所以,我只能说是自己的感觉,且在此大胆地把感觉说了,不要见怪啊!)

叶文中说“现代实验心理学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设计出不同的、可以重复的心理试验或测试方案,并通过一组“无量纲矢数”来记录和描述人们心理感觉的强弱变化。”我认为这种“心理感觉”恐怕在不同人之间还是不能比较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4 12:08:00
请这儿的高手发表一下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6 01:28:00
叶航这文章早看过,只不过是第二系数效用论,这是没有出息的。无量纲观点除非能证明实际经济参数没有量纲,它才有成立的可能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