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本积累理论
m-G是扩大再生产。
导言:两个假定,假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全部卖出去(流通过程通畅),把生产者作为所有m的所有者。第21节简单再生产,第22节扩大再生产,第23节资本积累的结果,第24节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25节强度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
(一) 再生产的一般问题
定义:生产过程周而复始重复不断的进行。
动因:消费需求推动。
条件:生产本身的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类型: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萎缩再生产(马克思没有提)
(二) 简单再生产
规模不变的基础上进行,A, Pm都不变,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质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补偿了消费以后,没有剩余。M全部用于资本家的生活消费。
内容:V再生产,Pm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三) 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理论的核心)
生产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生产过程连续不断的进行。
劳动生产率提高。
实质:产品在补偿了消耗品以后还有剩余,能够追加到下一个生产过程中去。M一部分用于资本家消费,一部分用于积累,实现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m->G。剩余价值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类型:外延型(粗放型),指在劳动生产率不变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生产资料的增加引起的再生产。例如农业中耕地增加。内涵型(集约型),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所以起的规模的扩大,提高了效率。
资本积累的原因:内在动力,资本家对更多剩余价值的追求。外在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
(四) 积累的规律(结果)对工人的影响(劳动者)
1. 资本有机构成: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生产资料/劳动力,价值构成C/V,Pm/A。有机构成上升,每个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增加;有机构成下降,每个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减少。
2. 有机构成不变对工人的影响是不大的
3. 有机构成上升,使得资本积累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增长不同步,由于有机构成上升,资本积累反而使得工人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4.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财富在资本家手中积累;贫困在工人中积累;导致无产阶级数量增加。
绝对贫困:工人收入、生活水平绝对下降;相对贫困:工人收入、生活水平也提高,但是相对于资本家是下降的。
(五)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m——G——资本积累(生产力)——扩大再生产——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企业间联合更加广泛——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m——G积累(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m更加集中在资本家手中——Pm私人占有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灭亡
马克思如何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
第一卷:狭义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流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