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283 1
2013-07-29

冯海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当年给我们讲的资本论也是非常精彩,十多年以后,把课件整理出来,以飨各位网友。

《资本论》选读(冯海发授课,1996年)

必须读原著

如何看待《资本论》:把马克思看作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不可与西方经济学发生矛盾,学习马克思的敬业精神。

采用1972年版本,共五讲。

第一讲 资本论的产生与主题

一、产生

马克思181855日生于德国莱茵市,父亲是律师。1835年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专业,研究历史哲学。1842年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开始研究政治。1883年逝世。著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恩格斯功不可没。还要知道考茨基。资本论是马恩全集的232425

恩格斯生于1820年,经商,1895年逝世。1867年出版第一卷,1848-1867年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社会矛盾尖锐。

二、研究对象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现在有混合经济制度。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稀缺资源的分配。

三、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具体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体。

四、结构:还包括剩余价值学说史(一二三),狭义的资本论只有一二三卷,德文版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二三卷形成于1885-1894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包括卷、篇、章。

五、中心思想:以剩余价值为中心,阐述了资本运作过程中,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实现问题(流通),分配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

六、意义:了解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分析方法,指导我国经济改革,透过现象看本质。

先要阅读序言和跋。

第二讲 第一卷选读

劳动价值论是第一卷的基础,资本论的核心就是剩余价值理论。内容有三方面:第一篇劳动基础价值理论,第2-6篇剩余价值论,这是核心,第7篇资本积累理论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一、劳动价值理论

赋予该理论以新的内容,对现实生活进行分析。

(一)   商品

    剩余产品,研究市场经济。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解释:是劳动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农业商品率的提高最慢,农业商品化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商品化。  

(二)   商品二要素

使用价值:商品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构成商品的物质内容,是社会财富

的承担者,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的效应。

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包含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经济哲学观点:商品交换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又离不开使用价值。企业实现了私人劳动的社会化。

(三)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这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也是理解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枢纽。依据: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科学解释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这是马克思的贡献。

1.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所有劳动都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消耗。

2.       二重性学说是建立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3.       为马克思资本论解决其他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依据,包括社会再生产理论,资本周转和循环理论等,马克思的全部经济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4.       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平均技术水平,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同一种商品所用的时间。价值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价值的质取决于抽象劳动,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价值形式:价值通过货币表示,这是最终形式,价值不能自我表现。1把斧头=2磅麻布,这是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1把斧头=2磅麻布,或者一件衣服,或者3斤盐等,这是扩大到,综合的价值形式。上面的式子倒过来, 2磅麻布,或者一件衣服,或者3斤盐等=1把斧头,这是一般的价值形式。

后来出现了货币,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最终被金银所代替,这是由于金银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后来形成了纸币。

6.       货币的作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交换媒介,货币发行量公式,商品量×价格/流通速度=货币量,可以实施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储藏手段、世界货币(美元、日元、马克等)。

7.       价值规律:价值决定与实现的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来实现,这就是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会引起两极分化。

以上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马克思研究的是抽象的商品。

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

宏观调控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性。公平太过会影响效率。收入分配悬殊过大会造成心理不平衡。机会也是不公平的,私营企业有剥削性。

基本内容: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公式:W-G-W,为买而卖;作为资本的货币公式:G-W-G’,为卖而买,G’-G=∆G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的定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Pm   

GW         ……W’-G’  

                 A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劳动者有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奴隶和封建社会不具备这一条件);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

工资4元,劳动价格8元,商品成本10元,总成本10+4=14元。价格10+8=18元,18-14=4元剩余价值∆G

劳动也是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区别在于:劳动力使用价值可以提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m。劳动力的价值用他消耗的消费资料来衡量。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自身生活所需,维持家庭成员生活所需以及受教育所需。

(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

劳动者的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具体物质资料产品的过程。条件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核心是生产工具,包括基础设施;劳动对象(直接承受劳动者用劳动资料作用的受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为生产资料。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劳动过程。

2.       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

价值形成过程:

      Pm   

GW         ……W’-G’  

                 A

Pm是价值自身转移,价值量不变。A是新创造的价值,只有价值形成过程的是简单再生产。

价值增值过程:

延长劳动时间。A8小时增加到12小时。形成剩余价值,资本家只支付工人8小时劳动,虽然他们干了12个小时。这是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所得到的剩余价值。

分析了剥削的实质。我国早富者或者是通过剥削,或者是不正当所得。

3.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体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叫不变资本。这是生产过程,自身价值量不发生变化。凡是体现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叫可变资本。G包含V,CV可以带来m

4.       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m/V*100%

5.       工作日的界限,受到自然时间(工人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潜力有限。工人的劳动时间包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V和剩余劳动时间m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第4篇),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技术进步的结果。

(一)   基本假定(主要问题)

工作日时间不变,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剩余价值。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是无限的。

(二)   第四篇结构

     10节,相对剩余价值的意义,理论框架。第10-11节,技术的进步过程,三个阶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三)   内容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剩余价值。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没有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需要加强管理。通过追求超额m而获得相对m,也就是超额利润。这里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民富才能国富。

协作与相对m的生产。协作一般意义上来讲,能够产生新的生产力。

工场手工业与相对m的生产。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复杂协作)部门缺乏协作,责权不够明晰。ZF调控质量太差。

机器大工业与相对m的生产。工业革命以后,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2-28 20:11: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