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
生产资料的生产。
第一卷,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微观: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宏观:各部门之间有恰当的比例关系(ZF调控的主要内容)。
第三卷: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产业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工人不参与m的分配)。核心是按资分配。
地主对m的分割有特殊性。农产品价格由劣等土地决定;超额利润不参与平均化;农业中经营好的土地可以稳定的获得超额m。农产品市场出售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绝对地租)。地主降低了利润率,抬高了农产品价格。
卷一: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
卷二: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
卷三:生产价格理论,m的分割理论
共八个理论。
常用的是:
一、劳动价值论,这是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并非马克思首创,古典经济学对此有论述。但是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核心是劳动二重性学说,这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劳动的二重性,解释了价值的本质,与哲学的价值不同。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规律包括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等价交换。
二、货币理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作
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交换媒介),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商品总量*平均价格/流通速度。通货膨胀是由于ZF发行货币量太多。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商品化(劳动力自由,并且一无所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生存、维持家庭成员所需和个人发展教育所需。资本不是物,而是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劳动时间包括获得工资的劳动时间和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资本包括只转移不创造价值的不变资本C,以及创造价值的可变资本V。m的生产方式包括延长工作日的绝对m的生产,以及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时间的相对m。相对m通过对超额m的追求实现。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四、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公式,
A
W—G— ……p……W’
Pm
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实现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分为C, V, m三部分,从而在使用价值上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揭示简单再生产社会产品的实现条件:I(V+m)=II(C)
揭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C+V+m)=I(C+∆C)+II( C+∆C)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斯大林)。
霍夫曼定理:K/S
两大部类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五、生产价格理论
解释现实问题的过渡。m转化为利润,利润通过利润率的平均化,而平均化通过竞争实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C+V+m)转化为K+ 。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利润率有长期下降的趋势,但是企业所得到的利润量未必减少。
六、地租理论
地租的实质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级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质量存在差异。原因是土地经营的垄断性。
把握三个要点: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的情况决定。农业部门超额利润不参与社会利润的平均化过程。由于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资本家可以稳定得到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的条件是农业部门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性。农产品不能按生产价格,而是要高于生产价格销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农业部门有机构成变化,绝对地租要么消失,要么存在但是利润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