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963 0
2013-07-29

三、资本周转理论:考察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如何完成各自的循环,以及这些循环对资本周转的影响,说明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衡量周转速度的指标;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对周转速度的影响;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对周转速度的影响;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一)   资本周转的含义:当资本循环不是当做一个固定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运动的过程来看待时,就是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就叫资本周转)。

三个限定:马克思指的是预付资本的周转,而不是生产中实际发生作用的资本;选择货币资本循环形式,因为它以资本开始,又以资本结束;目的是说明资本周转速度对价值(资本)增值的作用。

(二)   计算资本周转速度的指标:资本循环一次所需的全部时间,就是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在一年内周转了几次,成为周转次数。

N=V/T, V12个月或者365天,T是周转一次的时间。

次数多说明周转速度快,次数少说明周转速度慢。

(三)   马克思对于资本分类(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资本结构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1.       划分标准:价值转移的方式。

2.       内在规定性:

固定资本的内在规定性,一次性投入生产,价值逐渐转移;价值通过销售,以折旧的形式逐渐回收;可以参加多可生产过程,重复使用。

流通资本的内在规定性:一次性投入生产,价值一次性全部转移。

固定资本是劳动资料,流动资本是劳动对象。

3.       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多次转移,以这就方式进行更新。流动资本一次性转移,一次性全部更新。

4.       总周转次数=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预付总资本+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预付总资本=固定资本/预付总资本*固定资本周转额/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总资本*流动资本周转额/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比重*固定资本周转次数+流动资本比重*流动资本周转次数=W1n1+W2n2, W1+W2=1, n1<n2,因此W1越小,W2越大,周转次数越多。

5.       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周转速度呈减慢趋势,因为长期过程中固定资本份额是在增大的。

(四)   生产时间,流动时间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劳动期间: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实际结合的时间越短,周转速度越快,缩短劳动时间可以加速资本周转。

中断时间: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不发生结合。

自然力的单独作用时间:时间长会使得周转速度变慢,时间段会使得周转速度变快。因此应该减少生产资料的库存。

流通时间:产品买卖花费的时间。

(五)   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增值的影响

速度快,相同资本总量下,增值多,是正比关系;实现一定的m,速度慢,预付资本需要量也越多。

m’=m/V,周转一次;年剩余价值率m’=一年中的m总量/一年预付的可变资本=m/V*n=m’*n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是实现资本增值的主要途径,固有企业需要借鉴。

四、社会再生产理论(核心是社会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实现和实物补偿)

       含义:价值实现是指价值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社会产品各部分的销售问题。实物补偿是指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如何得到替换(补偿),劳动者,资本家所需消费资料如何得到(买的问题)。

       这里讲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实现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两方面的含义,社会总资本是单个资本的总和,由单个资本组成,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不是单个资本的简单相加,而是单个资本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再生产的层次:第一卷由物质资料,m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本身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卷前两篇个别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再生产。第三篇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最高层次)。

2.       方法:

社会产品的构成包括价值(总值=C+V+m)和实物(包括生产资料,在生产中消防Pm,消费资料在生活中消费Sm。)

两大部类:Pm的生产,第I部类(工业),资本品产业。

Sm的生产,第II部类(农业、轻工业),消费品产业。

3.       以前的经济学家对再生产的研究:最早重农学派,见魁奈的《经济表》,亚当斯密认为主要是以下要素:工资(劳动报酬),利润(资本报酬)和地租(土地报酬)。

(二)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模型(图式)

m’=100%m=100, V=100。有机构成是4:1I II部类有机构成相同。

I部类的全社会资本:4000C+1000V=5000单位,产品4000C+1000V+1000m=6000单位Pm

II部类:全部资本2000C+500V=2500单位,产品2000C+500V+500m=3000单位Sm

I+II:            II      I

社会总产品:4000C+1000V+1000m=6000

               II       I                市场交换

2000C+500V+500m=3000

         =  6000C+1500V+1500m=9000

简单再生产的三个支类(三种交换):

II部类内部的交换:3000Sm-(500V+500m)=2000Sm

I部类内部的交换:6000Pm-4000C=2000Pm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2000Pm<->2000Sm

结果9000单位产品全部卖出,完全得到替换。

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I(V+M)=II C  ->I(V+M)+II(V+M)=II C+II V+II M

                 Sm      II部类全部产品

I C+I V+I M=I C+II 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之和(Pm)。

交换的媒介是货币。货币流通对社会总产品实现的七个作用:第一部类资本家首先将1000单位货币支付给工人(1000V的劳动力);第一部类的工人用1000单位货币向第二部类购买1000单位消费资料 I 1000V<-> II 1000C,货币在第二部类资本家手中;第二部类资本家用1000货币向第一部类购买1000单位C;第二部类资本家用500单位支付给工人;工人用500单位货币向第一部类购买500单位生产资料;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生活资料,过程与前三个过程相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购买生产资料;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购买生活资料。

社会总产品实现图式(共七步)

(三)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I(V+m)>II(C)     Pm=I C+ II C  m->G积累

1.       前提条件

I(V+m) >II(C)

I部类: 4000C+1000V+1000m=6000

II部类:1500C+750V+750m=3000

                                   

          5500C+1750V+1750m=9000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把1/2m用于积累,500G, 其中有△Pm=400C, △A=100V ,于是图式变为:

I部类: 4400C+1100V+500m=6000 (生产前),1600>1500 (750V+750m),为了进行交换,II也进行了积累:

II部类:1600C+800V+600m=3000,第二部类增加了100C50V

第二部类积累由第一部类决定。生产过程的扩大再生产图式:

I部类: 4400C+1100V+1100m=6600

II部类:1600C+800V+800m=3200

                                 

          6000C+1900V+1900m=9800        

2.       实现条件

        Pm: I(C+V+m)=I(C+C)+II(C+C)

        Sm: 定义m/X是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消费的部分,则,

            II(C+V+m)=I(V+△V+m/X)+II(V+△V+m/X)

        交换:I(V+△V+m/X)=II(C+△C)

结论: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两大部类必须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每个部类内部各产品生产之间也要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这是各部类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

国民经济管理时要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的比例关系。

解决是问题马克思如何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的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