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983 0
2013-07-29

第三讲  资本论第二卷

核心: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      

一、第二卷

(一)   研究对象:资本的流通过程,解决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生产与流通相统一。

(二)   结构和方法:三篇二十一章,中心内容是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所经历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三篇有内在的联系)。第一节,单个资本的循环,三个阶段,三个职能形态。第二节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地循环,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两大部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本卷逻辑紧密。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三)   在资本论体系中的地位:承上启下,连接I, II的桥梁,对I补充和展开,是第三卷的引言和续篇。

II m表现为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结果,m不仅是生产过程的产物,也是流通过程的产物,但流通并不创造价值。m是全部资本的产物,于是m变成了利润,利润是m的转化形式,是Vol. II 研究的起点。卷二对产业资本循环中各种职能形态的研究为第三卷奠定了基础。按资分配是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注意其逻辑关系。

(四)   恩格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捍卫。针对洛贝尔图斯的反对。

(五)   恩格斯阐述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ü  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征,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

ü  论证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怎样、为什么由于商品内在属性,构成了货币和商品的外部对立,完整地形成了货币理论。

ü  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说明了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并以劳动力替代劳动,创立了一个科学的工资理论,从而解决了使李嘉图学说破产的难题。

ü  确立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首次详尽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

ü  进一步研究了m本身,并研究了其两种形态:相对和绝对剩余价值。

ü  根据m理论阐明了第一个合理的工资理论。

ü  第一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各个基本特征,阐明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六)   恩格斯解释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因,解决了使李嘉图学说破产的2个难题。一是工资理论,劳动是价值的尺度,价值由劳动创造,劳动资本交换应该按照等价交换,资本家支付工资,工人支付劳动,工资是劳动的报酬。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劳动力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二是等量资本为什么能够得到等量利润。马克思在第三卷用利润平均化进行了解释,由于部门间的竞争导致利润平均化,形成劳动价值论代替了生产价值论。

二、资本循环理论

       2篇,资本循环过程、流通时间、流通费用

(一)   资本循环的一般过程

1.  资本循环的含义:资本由一种形态开始,经过三种不同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式,这里假定流通领域是等价交换的。

2.  资本循环的内容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G)即银行资本,生产资本(P)即产业资本,商品资本(W)即商业资本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三个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

              3. 货币资本的循环(很典型)

                1 三个阶段:购买(G->生产(P->销售(W

               

                    G-P……W-G’

                    

      Pm   

GW         ……W’-G’  

                 A

        购买    生产       销售

        G’-G=G=m

                2)特征

                  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依此采取三种形态,三个阶段相继。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决定了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因为通过生产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资本循环,货币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3)货币资本循环的条件:(各形态,各阶段)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

4)货币资本循环的误区:对剩余价值来源的误解。G-G’,掩盖了m的来源,导致拜金主义。货币的资本职能为生产m提供了条件。

4. 生产资本的循环:生产m

公式:

             A   

P……W’G’W         ……p  

                        Pm

         销售 购买     

特点:以生产资本开始,又以生产资本结束。生产资本循环以流通为媒介。

         5. 商品资本的循环

         A   

W’G’W         ……p……W’

                   Pm

反映了社会产品的去向问题。

特征:有商品资本开始,又以商品资本结束。分析两大部类理论以此为基础。

G:-P-W-G, 购买,生产,销售

P: -w-g-p, 生产,销售,生产

W:-G-P-W, 销售,购买,生产

6. 三种循环的关系

互为前提,互为结果。

每一因素相依次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复归点。

每一循环表现为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三个循环中,资本的增值是最终目的。

商品资本循环是再生产理论的出发点。

(二)   流通时间

1.       资本经过一次循环所需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过程时间+流通过程时间,狭义的就是流通过程时间。包括购买时间,生产时间,销售时间。

2.       生产时间: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由劳动时间(劳动过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现结合,这是最重要的)和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未与劳动力相结合,包括储备时间、停工时间、生产资料受到自然力作用的时间)构成。按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否结合划分。

非劳动时间对价值形成、增值的影响:储备期间的原材料只是潜在生产成本,不是产品形成要素,但是仓储设备是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是现实的生产成本,根据折旧转移到商品中去。看门人也创造剩余价值,为保管材料消耗的活劳动也创造m

停工时间,正常停工不能生产价值和m,但生产资料也转移价值。非正常停工生产资料价值也不转移。

自然力的作用不创造新价值,但生产资料也通过折旧转移价值。

3.       流通时间(狭义):资本停留在流通过程的时间。由购买时间(G-W),销售时间(W-G)构成,与生产时间有排斥性。

(三)   流通费用(狭义):用于流通领域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也就是为商品买卖服务的费用。

1.       纯粹流通费用:纯粹由商品价值形态变化了的费用,不创造价值,属于非生产性费用。

2.       构成:买卖时间支付的费用(广告),广告费计入成本。

簿记费用(会计、统计、记账费用、办公费用)。

货币费用(用货币的成本)。

生产性流通费用(因商品使用价值变化运动所产生的费用),包括保管费用(保持商品价值),运输费用(使用价值发生空间变化)。体现在生产资料上有价值转移,体现在劳动力上创造新价值,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

非生产性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对社会总价值的扣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