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Ⅰ、Ⅱ部类生产比例关系和商品交换
一
在早期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主要是不同消费资料之间的交换,如不同农业品、纺织品、畜牧产品、装饰品等等,当然其中也包括生产资料及生产资料与其他产品的交换,如原材料、生产工具等。
在这个时期,商品交换基本是无序的相互交换。
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性质!
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商品交换更多具有了有序交换性质,并包含着价值转移的过程。有着明显的生产上的前后关系和前后转移次序。
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换关系性质!
如纺织品,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再到最终加工成为纺织品。
这个时候的商品交换已经和早期商品交换有了根本差别。
研究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不能再以早期原始的无序商品交换性质来研究。而要以包含着价值转移关系的有序商品交换来研究!
也正是这个原因,马克思关于一、二生产部类的研究结论是完全错误的。它对研究商品经济运动规律具有严重阻碍!
越是看似合理正确的错误结论,越让人们难以真正认识正确的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虽然很好,但是还没有能够涉及商品经济运动的本质性规律,而仅仅是资本的静态规律,而且还包含着错误的一、二部类生产比例关系。
一、二部类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呢,应该说是不能确定具体比例的前后转移关系!
就像一条条的河流,是不能确定河流上游、中游的河水总量与快入海的下游水量的关系的。一是不能确定河流的长度;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样研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虽然上、中游水量多少是对入海的下游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
就比如说纺织品,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再没有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前,是否算生产资料,它们的生产价值总和算一部类产品呢?而只有最终纺织品价值算二部类呢?如果所有不同产品都是这样,那么,再加上场地和工具类的生产资料,那么一部类的价值总和要远远大于二部类。它相当于把一个个河流的大部分的从源头到临入海的水量累计与入海口水量相互比较!
如果,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都算二部类生产,而仅仅是生产的厂房和设备等算一部类,那么,对全社会来说,二部类生产价值总和要远远大于一部类生产价值总和!
(我们在此忽略掉棉花、粗纱、细纱、白布、印染或蜡染布等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情况!)
说这些,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去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只要通过价值的各个环节的转移关系和货币在各个环节的转移关系研究,是可以轻易看出传统一、二部类比例关系的错误来,而这是重新认识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运动着的商品经济发展规律,要以单个资本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货币流向和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转移为基础,去研究社会全部货币资本的货币流动和价值转移的关系!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生产力运动的许多本质性规律就在其中!
二
我们这里只做个简单的提示性研究。还是以纺织品为例。还是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和人们的消费,人们只能去消费最终的纺织品,而不能消费中间过程的产品。
为了简便,我们在此忽略掉厂房、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料因素,也忽略掉棉花、粗纱、细纱、白布、印染或蜡染布等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情况!当以后需要研究实际发展情况的时候,是需要不断把实际的这些因素不断增加进去的,在本文中,我们不做这些,那将是极其复杂的研究,但是,最终的根本性规律是基本一样的。
在开始的时候,应该说什么产品也没有生产出来,劳动者没有收入,只有各个环节合理分布着的准备投资的货币资本存在!
最初生产从棉花开始,为了简便,假定棉花生产没有不变资本(C=0),只有可变资本(M=V),或者就假定是农民的生产。这个过程结束的时候,劳动者得到相当V的收入,棉花生产的资本者得到棉花商品,其棉花商品价值为V+m。然后卖给下个粗纱资本者,得到货币,货币价值为V+m的量。
劳动者有了钱,但是要等最终纺织品生产出来,才能去购买最终的纺织品,持币待购!
资本家有了钱,等待下个周期的资本扩大再生产!
从粗纱资本生产开始。
粗纱资本的不变资本,购买了棉花商品,钱流动到了棉花资本家手中!
粗纱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入劳动者手中,成为劳动者收入,同样是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粗纱商品,再卖给细纱资本家,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从细纱资本生产开始。
细纱资本的不变资本,购买了粗纱商品,钱流动到了粗纱资本家手中!
细纱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入劳动者手中,成为劳动者收入,同样是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细纱商品,再卖给白布生产资本家,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从白布生产开始。
其不变资本,购买了细纱,钱流动到细纱资本家手中。
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动到劳动者手中,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白布,再卖给印染资本家,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从印染生产开始。
其不变资本,购买了白布,钱流动到白布生产资本家手中。
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动到劳动者手中,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印染好的布匹,再卖给纺织品加工企业,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最终从纺织品生产开始。
其不变资本,购买了布匹,钱流动到印染生产资本家手中。
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动到劳动者手中,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纺织品成品,是最终的社会消费资料商品,卖给社会成员,结束了本次生产周期,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在这个过程里,资本家得到的货币,假定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者假定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的货币部分,是资本家的工资,属于可变资本一部分。
或者简单说,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都不属于剩余价值!
社会最终可以购买纺织品的货币总和,是所有环节的劳动者收入总和,或各个环节可变资本总和!
其价值总和,低于纺织品价值总和!
这是商品经济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不可克服的根源所在!
在实际中,不是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再开始下一个周期,而是一环套一环的生产和消费!
就像河流,不是等一次水流干了,河床干了,再开始下一次水流循环,而是始终有水在流动着的!
三
马克思关于一、二部类生产比例关系的结论,就像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的快”的错误结论一样,因为是伟人得出的结论,后人不加怀疑的作为了天然正确的理论大量运用。“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的快”的错误结论曾经同样被当作得出许多结论的依据。
我们还以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为例。
(我们在此忽略掉棉花、粗纱、细纱、白布、印染或蜡染布等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情况!忽略掉厂房、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料因素,这些因素即使存在,其价值也要转移到各个各自环节生产的商品中,并继续向下个环节转移,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货币(资本)流向提供厂房、设备的生产商,我们暂时不考虑复杂的类似实际的情况。)
从社会生产的前后转移关系看,如果在一个静态的生产过程中,棉花生产的时候,其他后面环节是没有生产的,而只有货币资本存在。
棉花卖给粗纱生产的时候,棉花没有了,而只有粗纱商品了。棉花生产者得到了货币,而没有了棉花。依次类似。
在完全静态情况下,一个静态生产周期,初始,没有商品,只有各个环节分布的货币资本。在全部生产周期结束,当最终消费资料商品全部卖出,各个环节得到货币,商品没有了,回归(扩大的)初始状态。
而在实际中,是连续的周期生产,可以说,社会生产中,一半是货币(资本),一半是商品。货币不断向前方移动和各个环节向劳动者手中移动;商品(或价值)不断向后转移,它们做着相反的运动。
马克思在阐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时做了如下假设:
Ⅰ、
Ⅱ、
(1)Ⅰ(v+m)=Ⅱc
(2)Ⅰ(c+v+m)=Ⅰc+Ⅱc
(3)Ⅱ(c+v+m)=Ⅰ(v+m)+Ⅱ(v+m)
如果Ⅰ部类
如果Ⅰ部类生产要和Ⅱ部类生产产生关系,那么只能把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的最终要转移到Ⅱ部类的最终商品总和。根据生产上存在的前后转移关系看,Ⅰ部类的商品是要全部转移到Ⅱ部类中的。如果把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最终商品价值总和,根据转移关系逻辑,那么Ⅱ部类
如果把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全部看做Ⅱ部类生产,而仅仅把设备、厂房等看做Ⅰ部类。那么对全社会生产来说,那么社会的Ⅱ部类生产总和将远远大于Ⅰ部类生产总和。Ⅰ部类的生产,虽然其个体企业规模巨大,生存周期长,然而数量极少,Ⅱ部类企业无数,领域丰富,周转极快,生产总和巨大。煤炭、油、电、水等等大量社会产品,既是原材料,也是人们直接消费的产品对象,Ⅰ部类的许多产品都具有这样的情况。
Ⅰ、Ⅱ部类生产本身只具有概念意义,它们之间并不具有总体形式之间直接的研究关系。
Ⅰ部类作为Ⅱ部类之前的生产环节,它生产的全部商品,是要全部转移到Ⅱ部类的,并最终把它商品包含的价值转移到消费治疗中。
在转移的前后关系上,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性质,而不再是商品与商品交换性质。
马克思有许多结论或观点,是通过归纳和直观推测得出的,存在着许多的错误。不仅是Ⅰ、Ⅱ部类生产关系结论的错误,还包括大量其他方面的错误。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只对个别资本运动具有正确性,而对社会全部资本运动和全部剩余价值运动的结论是错误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生产方式的结论是错误的,生产方式更应该被归结为生产力运动形式范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推测,更多是建立在巴黎公社发展形式基础上的推测,而没有考虑到整个社会高度复杂的自由的发展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那是自由王国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就如同封建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一般。
但是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还只要马克思对真正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最接近,至少他能够预见了资本、货币、商品的消亡,预见了不完善的劳动证书发展形式,预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在短时期内无限增长,至少马克思扣响了自由王国的大门!
后人不应该把前人乃至当今有影响的人的结论当做天然正确的理论来对待,特别是把他们感想式的推测式结论当做理性推理验证的理论来对待,否则,将极大的束缚人类思想的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4 21:33:34编辑过]
如果马克思关于Ⅰ、Ⅱ部类生产比例关系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他的许多其他结论也就同样未必完全正确。
研究正确的Ⅰ、Ⅱ部类生产比例关系也是重新认识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四
我们还以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为例。
1、一个静态生产过程
初始,各个环节只有货币资本,没有产品。
从棉花生产开始,而后面环节没有产品。棉花卖掉后,棉花商品没有了,开始粗纱生产,生产出粗纱商品。后面环节和前面环节都没有商品。
依次如此。直到纺织品全部卖出。
2、连续的静态生产过程
第一次的静态生产过程中,当棉花商品卖给粗纱生产商,棉花资本家获得增殖货币后,开始第二次扩大再生产。
依次如此。社会形成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都在不断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连续的动态生产过程
在连续静态生产过程基础上,各个生产过程不是等商品全部生产好,全部卖出后才开始扩大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本身就是连续过程。各个环节都是不断连续的商品生产和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形成连续流动状态,货币不断向前和向劳动者手中流动,商品不断向后流动,价值不断向后转移。
以流动状态形成社会的连续生产过程。形成了货币向前的循环流动和价值向后的循环转移,即反向的货币循环运动和价值循环运动。
4、纵横交错的动态生产
社会生产是各种不同商品相互交错的交换和生产。在棉花到纺织品生产过程,还存在着设备、厂房等生产、使用和价值转移,存在着各个环节的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卖出,存在着不同性质消费资料的相互交换购买等等。社会生产是复杂的交错的连续动态生产。
即使如此,也距离复杂的社会实际动态生产还有很大不同,社会发展的实际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存在。特别是要考虑生产存在的时间问题和价值转移存在的时间问题的作用,这点对社会实际情况非常重要!
社会生产的研究最终是应该建立数学模式的。1、2两个过程,可以用简单数学方式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生产的最基本规律。而其他则需要高等数学模式研究。
除了最根本的规律相同,具体发展的许多问题或规律是不同的。
验证Ⅰ、Ⅱ部类生产6000(生产资料)和3000(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有个简单方法。首先看对社会全部的各个领域的生产能否做出明确的Ⅰ、Ⅱ部类生产划分,如果能够做出明确划分,那么可以统计它们的生产总量之和,看看是否与这个比例相符合!这是虽然麻烦却最简单的验证方法!
如果Ⅰ部类生产要和Ⅱ部类生产产生关系,那么只能把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的最终要转移到Ⅱ部类的最终商品总和。根据生产上存在的前后转移关系看,Ⅰ部类的商品是要全部转移到Ⅱ部类中的。如果把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最终商品价值总和,根据转移关系逻辑,那么Ⅱ部类
请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第一部类生产的那6000生产资料都转移到第二部类中去了(这是不可能的),第一部类自己是否还要使用生产资料呢?
--转移到第二部类中的生产资料,只是第一部类中的IV+IM部分,而不是全部。
如果上述问题没有看懂,那么用你自己的例子看看:棉花的价值是转移给了粗纱呢还是转移给了纺织品?
--你当然要说,反正最终是转移给了纺织品
--那么答案是很简单的,最终转移给纺织品价值中去的是(棉花价值+粗纱价值+细纱价值+白布价值+印染或蜡染布价值)呢,还是只有蜡染布的价值量。
--答案很明显,只有第一部类中的蜡染布的价值转移给了纺织品。
--现在再回来看你的第一个“如果”不是是否会明白一点,计算第一部类生产的原料时,不管有是分工细一些还是粗一些,最终转移到了第二部类的,印染或蜡染布的价值是不会变化的。计算的细一点,多出现了一些“中间产品”但是最终这些增加出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用你的话说最终都要“流到”,印染或蜡染布的价值上,最终都由第一部类自己消化了;最后转移到纺织品上去的价值量即印染或蜡染布的价值量却没有变化。
--能想明白这个问题吗?不是马克思的原理错了,是你自己的逻辑错了,而且错的并不高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5 22:21:55编辑过]
对4楼问题,实际在四的4中是包括着的。
社会实际生产是有两个循环存在的,非常类似人体血液循环,一个体循环,一个脑循环。社会实际生产也类似,大循环是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等各个领域消费资料生产循环。另一个小循环是各类个领域机器设备等纯粹生产资料的生产循环。
因为其中的验证复杂,不多说了。但是,基本规律是一样的。
对4楼问题,实际在四的4中是包括着的。
社会实际生产是有两个循环存在的,非常类似人体血液循环,一个体循环,一个脑循环。社会实际生产也类似,大循环是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等各个领域消费资料生产循环。另一个小循环是各类个领域机器设备等纯粹生产资料的生产循环。
因为其中的验证复杂,不多说了。但是,基本规律是一样的。
不要做这种无所谓的评论,我想知道:你是否还坚持认为:
如果Ⅰ部类生产要和Ⅱ部类生产产生关系,那么只能把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的最终要转移到Ⅱ部类的最终商品总和。根据生产上存在的前后转移关系看,Ⅰ部类的商品是要全部转移到Ⅱ部类中的。如果把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最终商品价值总和,根据转移关系逻辑,那么Ⅱ部类
现在直接回答你,那4000价值部分,由第一部类自己吸收,你看懂了没有?
如果你想说,你本来就知道,有一个第一部类内部的循环,那么,你的那句:
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中,那4000的价值部分,要转移到何处去?
--又是什么意思?
你的错误:第一部类转移到第二部类的,错误的认为是第一部类的全部价值,而没有意识到只是印染或蜡染布的价值转移到了第二部类。
你有没有看到这个错误?????
先就这个说完,不要去讨论别的思路。
你的意思我明白。
还以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为例子。还是先忽略掉设备等因素。
那么,由于生产的连续性。那么,一部类相当于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是这些环节的价值总和。而二部类仅仅是最后的纺织品生产总和。
那么,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这些过程的价值总和,要远远大于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价值总和。从这个样子看,6000生产资料与3000消费资料的关系似乎是正确的。
而且,这个似乎正确的关系,也同样曾经长期困扰着我。如果不能建立转移的实际关系研究。这个似乎正确的关系比例很难反驳。
我只想知道,在这个类似例子中,包括上设备等生产资料因素,您将如何划分一、二部类的范围,那些属于一部类,那些属于二部类。只有划分明确了,才好继续讨论。
首先,是要做出绝对明确的划分,这样,至少可以从统计角度出发来研究!
如果,连明确的划分都不可能做到,那样,又如何研究?
确切的说,传统的一、二部类,要在社会实际生产中做出明确划分,根本不能实现!
这个方面的问题,说实话,还是简单的。更复杂的将是考虑了时间因素后的全部社会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不仅非常难研究,而且非常难解释!因为搞不清剩余价值在社会全部生产中的实现条件,就无法认识商品经济产生危机的真正根源!
传统一、二部类关系,就如同一个不能确定河流长度的河流,它的上游、中游水量总和与下游水量总和的关系!
虽然,下游的水是来自上游和中游,但是,上游和中游水量总和,与下游水量总和,除了宏观总量有影响关系,并不具有相互发生特定规律关系的研究价值!
如果能够确定了长度,还好说,可以研究。如果连长度也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总量关系未必能够确定。长短不一,如何确定!选择的下游开始位置不同,总量关系如何确定?
如果确信马克思传统一、二部类关系是正确,也无妨,那么请明确指出,社会全部生产中,那些属于一部类总和中,那些属于二部类总和中。
这样,也就可以从社会实际情况中来证明马克思力量的正确,而本人的是错误的。
你的意思我明白。
还以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为例子。还是先忽略掉设备等因素。
那么,由于生产的连续性。那么,一部类相当于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是这些环节的价值总和。而二部类仅仅是最后的纺织品生产总和。
那么,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这些过程的价值总和,要远远大于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价值总和。从这个样子看,6000生产资料与3000消费资料的关系似乎是正确的。
而且,这个似乎正确的关系,也同样曾经长期困扰着我。如果不能建立转移的实际关系研究。这个似乎正确的关系比例很难反驳。
我只想知道,在这个类似例子中,包括上设备等生产资料因素,您将如何划分一、二部类的范围,那些属于一部类,那些属于二部类。只有划分明确了,才好继续讨论。
好像?似乎?--你是在说你自己还不确定,是吗?
不不,你不能不确定,看看你自己的原话:马克思有许多结论或观点,是通过归纳和直观推测得出的,存在着许多的错误。
我愿意和你继续讨论,也自认为可以回答你提出问题,但是有个前提,你得交待清楚,你所说的马克思的错误,你到底确定不确定,如果不确定请你收回自己话,如果确定,也请你收回,你所谓的“好像”和“不确定”,在“确定”的条件下,我们来讨论清楚,是马克思的理论错了,还是你的观点认识错了。
--请别误会,我对于维护马克思的权威和神圣毫无兴趣,但是,我不想和一个说话连自己是“确定”还是“不确定”的人讨论问题--因为,那样的讨论,不会有结果。
--再我看来,已经宣布人家“有许多错”之后,再去说什么人家的观点又“似乎”“很难反驳”,这是一种不太负责任的行为,如果有人这样来看待我的发言,看待我与他的讨论,那么,我不敢跟他讨论。
如果确信马克思传统一、二部类关系是正确,也无妨,那么请明确指出,社会全部生产中,那些属于一部类总和中,那些属于二部类总和中。
这样,也就可以从社会实际情况中来证明马克思力量的正确,而本人的是错误的。
回答这个问题,真的不难,而且我可以用已有的明确的统计数据来告诉你明确答案--这可能会让你吃惊,但是就连外国人也承认,马克思的这种研究不但可以证实,而且对于实践有着非常强的指导--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受益于与马克思的两部类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也都在做着这样的统计。
但是,这些理论是什么,统计的结果是什么,我现在不会告诉你,原因不是为了卖弄,而是要先弄清,你这个人可不可以进行讨论,说话确定不确定。
现在,请你告诉我,你确定不确定马克思的错误,如果确定了,请收回你的“似乎”“难以反驳”;如果不确定,那么,有你先弄明白自己是在质问,还是在求知
--求知者,不能首先宣布人家不正确,然后再去问:“到底该如何理解呢?”--这样不好。
马克思有许多结论或观点,是通过归纳和直观推测得出的,存在着许多的错误。
马克思传统理论中,确实有许多方面是错误。而且是可以通过验证方式证明。只是,这些错误观点很不容易反驳,其错误被其包含着的一定合理性所掩盖。
由于正面的验证太复杂了,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说明,也不是简短文章可以解释。
因此,这里只能提供思考的启发。
马克思有许多结论或观点,是通过归纳和直观推测得出的,存在着许多的错误。
马克思传统理论中,确实有许多方面是错误。而且是可以通过验证方式证明。只是,这些错误观点很不容易反驳,其错误被其包含着的一定合理性所掩盖。
由于正面的验证太复杂了,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说明,也不是简短文章可以解释。
因此,这里只能提供思考的启发。
哈哈,我相信,你说的是真心话,而不是因为自己宣布了人家的错误,又找不出明确的错误所在而为了自己开脱。
但是,你自己看看,这种态度下,我会不侍担心这个问题,你宣布:
“Pupil,他说的不对,而且错误是可以证明的,但是难以简单说明”--也就是说,在不明确证明原因的条件下,宣布别人错误,是没事的。
--你敢和这样的人讨论吗?如果真想,了解关于两大部类的更为深入的内容,我可以和你讨论,但是,你必须承诺,不能,也不应该,在没有证明别人错误的条件下,去宣布人家不对。
--这是最低前提,我想,就是你也不会允许别人在不明确其理由的前提下,宣布你自己的观点不对,是不是呢?
首先,是要做出绝对明确的划分,这样,至少可以从统计角度出发来研究!
如果,连明确的划分都不可能做到,那样,又如何研究?
确切的说,传统的一、二部类,要在社会实际生产中做出明确划分,根本不能实现!
虽然你没有明确自己要负责任的进行讨论的态度,但是,我还是希望讨论不要氷此中止,因为从你的发言中我已经找到了一点问题所在了。
通过引文中的话,你是不是认为:
同一个部门,如棉花的生产部门,既生产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又可能生产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
(即棉花既能以“生产资料”的身份做第一部类的产品作为粗纱的原料而得到深加工,又可能以“生活资料”的身份,被老而姓买回去直接袄“消费掉”)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关系,无法确定,马克思所说的等式不能成立?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一个服装加工企业,虽然它的厂房、设备投资数额看起来巨大,但是,基本属于一次性的静态投资,后期用在上面的维护追加是很有限的。如果根据企业正常寿命(非破产),摊薄了后,每年的平均程度并没有很多。(最终卖废品还可以回收一些)
而购买布匹原料和人工费用看起来少,却是动态流动的。每年累积总和,是巨大的。在企业正常的寿命周期中,总积累将远远大于厂房、设备的总和。相对它们的价值总和差距,厂房、设备确实可以忽略。
可以研究一个服装企业,看看它的厂房、设备等的一次投入,和以后每年的维护费用。一直到企业完结,一共的费用。
再看看它每年购买的原材料布匹价值总和,人工费用总和,看看直到企业完结的总和。
对于服装加工,它购买的布匹原材料,是否算生产资料呢?应该算吧!
如果再考虑上社会的商业环节。买卖设备的商业环节,当然可以算生产资料领域。
那么,买入服装再卖出的商业,它购买(进货)的服装是算生产资料呢,还是算消费资料?是买入消费资料再卖出消费资料吗?在它之前的服装加工企业算生产资料生产,还是算消费资料生产?
不会是社会的消费资料环节仅仅剩余了消费资料商业环节吧?
如同长江,如果那进入上海之前的长江水量与在上海境内的水量做比较,不知道其研究的价值有什么意义。
如果二部类只剩余了商业环节,就如同进一步那崇明岛之后的水量与其前面的所有水量做比较。
至于煤炭、水、电、棉花、布匹等等,既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又可以作为消费资料,并不是不能划分,不是不能确定。
如果一切没有直接被人们消费掉的,那么一切环节上的单纯价值累积总和将极其巨大。
如服装加工,那么,在此之前的一切生产环节都将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
在关于一、二部类关系之二中,有各个环节的价值关系了。
那么,拿棉花到染布环节的所有商品价值总和(M1+M2+M3+M4+M5)与最终的纺织品加工商品(M6)比较,虽然一部类生产巨大,但是它们也不是6000与3000的关系。
如果仅仅是厂房、设备是生产资料,而棉花到最终是消费资料生产,那么,二部类生产又反过来大于一部类。
直接回答第16楼的提问!
如果你不能直接与别人对话,就不要在这里讨论了。
如果你依然只能在你自己的圈子转,我说我的,你说你的,不能对话,那么,我不会再和你讨论。也不会再有人看你的东西。
一、二部类生产关系的不能确定,还以棉花到纺织品生产为例子。
一种情况是从棉花到粗纱,到……,到纺织品生产。纺织品之前的生产总和,是棉花M1+粗纱M2+……+染布M5的总和。
再看另一种情况,棉花生产之后,从粗纱到印染布的生产,成为了一个企业生产过程,生产环节只有三个了:棉花生产M1,粗纱到印染布的纺织企业生产M2,服装等纺织品最终加工生产M3。
第一种情况统计的价值总和,与第二种统计的结果是极大极大不同的。
中间生产环节扩大、增加,或者减少,对生产价值总量的统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同河流的延长或缩短的变化一般。所以,我前面说过河流的长度无法确定。
社会分工越专业化,越细,中间环节增加就会越多,对社会的资本需求量就会增加。不考虑转移关系的纯粹各个环节生产价值统计结果不同。
如果是一个巨大的纺织品生产集团,它要能够包括了开始的棉花生产,和直到最终的纺织品加工。在其中间生产过程上,企业内部不进行不同环节的独立核算,那么,这个巨大集团的最终商品只有纺织品,也只需要统计最终结果即可。而中间的过程,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转移中,核销了。
一、二部类生产关系的不能确定,还以棉花到纺织品生产为例子。
一种情况是从棉花到粗纱,到……,到纺织品生产。纺织品之前的生产总和,是棉花M1+粗纱M2+……+染布M5的总和。
再看另一种情况,棉花生产之后,从粗纱到印染布的生产,成为了一个企业生产过程,生产环节只有三个了:棉花生产M1,粗纱到印染布的纺织企业生产M2,服装等纺织品最终加工生产M3。
第一种情况统计的价值总和,与第二种统计的结果是极大极大不同的。
这两种极大极大不同的情况下,马克思所揭示的两部类数量关系等式都成立。
这也正是马克思两部类分析理论真正的魅力所在。
你还是没有学会直接回答我问题,直接就问题进行讨论--对话,知道吗,是要对话,而不是在你自己的圈子里,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如果你还是做不到对话,那么,我跟你讨论也没什么意义。
如果有条件可以分析中国、美国等国家的社会产值构成情况,从中看看一、二部类的情况。
作为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理论,一二部类,在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并没有真正的统计。没有统计过的数据,成为了普遍研究的依据,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一个在实际中并不统计的数据理论,用来研究本身就存在问题,而且也从来没有做过数据的理论验证。
如果有条件可以分析中国、美国等国家的社会产值构成情况,从中看看一、二部类的情况。
作为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理论,一二部类,在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并没有真正的统计。没有统计过的数据,成为了普遍研究的依据,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一个在实际中并不统计的数据理论,用来研究本身就存在问题,而且也从来没有做过数据的理论验证。
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你知道什么要投入产出表吗?
世界各国基本都有这方面的明确数据--我国五年编制一次我国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表,那上面哪些是生产资料,哪些生产资料,都非常清楚,其等式数量关系完全符合马克思的二部类等式。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