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792 23
2007-12-22

关于Ⅰ、Ⅱ部类生产比例关系和商品交换

 

 

在早期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主要是不同消费资料之间的交换,如不同农业品、纺织品、畜牧产品、装饰品等等,当然其中也包括生产资料及生产资料与其他产品的交换,如原材料、生产工具等。

在这个时期,商品交换基本是无序的相互交换。

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性质!

 

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商品交换更多具有了有序交换性质,并包含着价值转移的过程。有着明显的生产上的前后关系和前后转移次序。

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换关系性质!

如纺织品,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再到最终加工成为纺织品。

这个时候的商品交换已经和早期商品交换有了根本差别。

 

研究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不能再以早期原始的无序商品交换性质来研究。而要以包含着价值转移关系的有序商品交换来研究!

 

也正是这个原因,马克思关于一、二生产部类的研究结论是完全错误的。它对研究商品经济运动规律具有严重阻碍!

越是看似合理正确的错误结论,越让人们难以真正认识正确的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虽然很好,但是还没有能够涉及商品经济运动的本质性规律,而仅仅是资本的静态规律,而且还包含着错误的一、二部类生产比例关系。

 

 

一、二部类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呢,应该说是不能确定具体比例的前后转移关系!

就像一条条的河流,是不能确定河流上游、中游的河水总量与快入海的下游水量的关系的。一是不能确定河流的长度;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样研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虽然上、中游水量多少是对入海的下游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

就比如说纺织品,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再没有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前,是否算生产资料,它们的生产价值总和算一部类产品呢?而只有最终纺织品价值算二部类呢?如果所有不同产品都是这样,那么,再加上场地和工具类的生产资料,那么一部类的价值总和要远远大于二部类。它相当于把一个个河流的大部分的从源头到临入海的水量累计与入海口水量相互比较!

 

如果,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都算二部类生产,而仅仅是生产的厂房和设备等算一部类,那么,对全社会来说,二部类生产价值总和要远远大于一部类生产价值总和!

 

(我们在此忽略掉棉花、粗纱、细纱、白布、印染或蜡染布等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情况!)

 

说这些,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去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只要通过价值的各个环节的转移关系和货币在各个环节的转移关系研究,是可以轻易看出传统一、二部类比例关系的错误来,而这是重新认识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运动着的商品经济发展规律,要以单个资本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货币流向和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转移为基础,去研究社会全部货币资本的货币流动和价值转移的关系!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生产力运动的许多本质性规律就在其中!

 

 

我们这里只做个简单的提示性研究。还是以纺织品为例。还是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和人们的消费,人们只能去消费最终的纺织品,而不能消费中间过程的产品。

为了简便,我们在此忽略掉厂房、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料因素,也忽略掉棉花、粗纱、细纱、白布、印染或蜡染布等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情况!当以后需要研究实际发展情况的时候,是需要不断把实际的这些因素不断增加进去的,在本文中,我们不做这些,那将是极其复杂的研究,但是,最终的根本性规律是基本一样的。

 

在开始的时候,应该说什么产品也没有生产出来,劳动者没有收入,只有各个环节合理分布着的准备投资的货币资本存在!

最初生产从棉花开始,为了简便,假定棉花生产没有不变资本(C=0),只有可变资本(M=V),或者就假定是农民的生产。这个过程结束的时候,劳动者得到相当V的收入,棉花生产的资本者得到棉花商品,其棉花商品价值为V+m。然后卖给下个粗纱资本者,得到货币,货币价值为V+m的量。

劳动者有了钱,但是要等最终纺织品生产出来,才能去购买最终的纺织品,持币待购!

资本家有了钱,等待下个周期的资本扩大再生产!

 

从粗纱资本生产开始。

粗纱资本的不变资本,购买了棉花商品,钱流动到了棉花资本家手中!

粗纱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入劳动者手中,成为劳动者收入,同样是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粗纱商品,再卖给细纱资本家,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从细纱资本生产开始。

细纱资本的不变资本,购买了粗纱商品,钱流动到了粗纱资本家手中!

细纱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入劳动者手中,成为劳动者收入,同样是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细纱商品,再卖给白布生产资本家,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从白布生产开始。

其不变资本,购买了细纱,钱流动到细纱资本家手中。

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动到劳动者手中,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白布,再卖给印染资本家,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从印染生产开始。

其不变资本,购买了白布,钱流动到白布生产资本家手中。

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动到劳动者手中,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印染好的布匹,再卖给纺织品加工企业,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最终从纺织品生产开始。

其不变资本,购买了布匹,钱流动到印染生产资本家手中。

生产结束后。

可变资本流动到劳动者手中,持币待购。

资本家得到纺织品成品,是最终的社会消费资料商品,卖给社会成员,结束了本次生产周期,得到货币,准备扩大再生产!

 

在这个过程里,资本家得到的货币,假定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者假定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的货币部分,是资本家的工资,属于可变资本一部分。

或者简单说,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都不属于剩余价值!

 

社会最终可以购买纺织品的货币总和,是所有环节的劳动者收入总和,或各个环节可变资本总和!

其价值总和,低于纺织品价值总和!

这是商品经济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不可克服的根源所在!

 

在实际中,不是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再开始下一个周期,而是一环套一环的生产和消费!

就像河流,不是等一次水流干了,河床干了,再开始下一次水流循环,而是始终有水在流动着的!

 

 

马克思关于一、二部类生产比例关系的结论,就像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的快”的错误结论一样,因为是伟人得出的结论,后人不加怀疑的作为了天然正确的理论大量运用。“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的快”的错误结论曾经同样被当作得出许多结论的依据。

 

我们还以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为例。

(我们在此忽略掉棉花、粗纱、细纱、白布、印染或蜡染布等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情况!忽略掉厂房、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料因素,这些因素即使存在,其价值也要转移到各个各自环节生产的商品中,并继续向下个环节转移,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货币(资本)流向提供厂房、设备的生产商,我们暂时不考虑复杂的类似实际的情况。)

从社会生产的前后转移关系看,如果在一个静态的生产过程中,棉花生产的时候,其他后面环节是没有生产的,而只有货币资本存在。

棉花卖给粗纱生产的时候,棉花没有了,而只有粗纱商品了。棉花生产者得到了货币,而没有了棉花。依次类似。

在完全静态情况下,一个静态生产周期,初始,没有商品,只有各个环节分布的货币资本。在全部生产周期结束,当最终消费资料商品全部卖出,各个环节得到货币,商品没有了,回归(扩大的)初始状态。

而在实际中,是连续的周期生产,可以说,社会生产中,一半是货币(资本),一半是商品。货币不断向前方移动和各个环节向劳动者手中移动;商品(或价值)不断向后转移,它们做着相反的运动。

 

马克思在阐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时做了如下假设: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1)Ⅰ(v+m)=c

2)Ⅰ(c+v+m)=c+c

3)Ⅱ(c+v+m)=(v+m)+(v+m)

 

如果Ⅰ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是Ⅰ部类各个环节生产的商品价值总和,那么它的统计将不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各个环节的分工既不是确定的,又不是固定的,环节数是可延伸或缩短的!环节延伸,总量扩大,环节减少,总量缩小。如棉花、粗纱、细纱、白布、印染或蜡染布生产过程,可以有些过程进一步分化,也可以有些过程合并。

如果Ⅰ部类生产要和Ⅱ部类生产产生关系,那么只能把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的最终要转移到Ⅱ部类的最终商品总和。根据生产上存在的前后转移关系看,Ⅰ部类的商品是要全部转移到Ⅱ部类中的。如果把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最终商品价值总和,根据转移关系逻辑,那么Ⅱ部类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是:Ⅱ部类6000C+1500v+1500m=9000(消费资料)才对。否则,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中,那4000的价值部分,要转移到何处去?

如果把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全部看做Ⅱ部类生产,而仅仅把设备、厂房等看做Ⅰ部类。那么对全社会生产来说,那么社会的Ⅱ部类生产总和将远远大于Ⅰ部类生产总和。Ⅰ部类的生产,虽然其个体企业规模巨大,生存周期长,然而数量极少,Ⅱ部类企业无数,领域丰富,周转极快,生产总和巨大。煤炭、油、电、水等等大量社会产品,既是原材料,也是人们直接消费的产品对象,Ⅰ部类的许多产品都具有这样的情况。

 

Ⅰ、Ⅱ部类生产本身只具有概念意义,它们之间并不具有总体形式之间直接的研究关系。

Ⅰ部类作为Ⅱ部类之前的生产环节,它生产的全部商品,是要全部转移到Ⅱ部类的,并最终把它商品包含的价值转移到消费治疗中。

在转移的前后关系上,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性质,而不再是商品与商品交换性质。

 

马克思有许多结论或观点,是通过归纳和直观推测得出的,存在着许多的错误。不仅是Ⅰ、Ⅱ部类生产关系结论的错误,还包括大量其他方面的错误。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只对个别资本运动具有正确性,而对社会全部资本运动和全部剩余价值运动的结论是错误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生产方式的结论是错误的,生产方式更应该被归结为生产力运动形式范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推测,更多是建立在巴黎公社发展形式基础上的推测,而没有考虑到整个社会高度复杂的自由的发展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那是自由王国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就如同封建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一般。

但是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还只要马克思对真正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最接近,至少他能够预见了资本、货币、商品的消亡,预见了不完善的劳动证书发展形式,预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在短时期内无限增长,至少马克思扣响了自由王国的大门!

后人不应该把前人乃至当今有影响的人的结论当做天然正确的理论来对待,特别是把他们感想式的推测式结论当做理性推理验证的理论来对待,否则,将极大的束缚人类思想的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4 21:33: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24 21:44:00

如果马克思关于Ⅰ、Ⅱ部类生产比例关系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他的许多其他结论也就同样未必完全正确。

研究正确的Ⅰ、Ⅱ部类生产比例关系也是重新认识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5 11:22:00

 

我们还以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为例。

1、一个静态生产过程

初始,各个环节只有货币资本,没有产品。

从棉花生产开始,而后面环节没有产品。棉花卖掉后,棉花商品没有了,开始粗纱生产,生产出粗纱商品。后面环节和前面环节都没有商品。

依次如此。直到纺织品全部卖出。

2、连续的静态生产过程

第一次的静态生产过程中,当棉花商品卖给粗纱生产商,棉花资本家获得增殖货币后,开始第二次扩大再生产。

依次如此。社会形成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都在不断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连续的动态生产过程

在连续静态生产过程基础上,各个生产过程不是等商品全部生产好,全部卖出后才开始扩大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本身就是连续过程。各个环节都是不断连续的商品生产和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形成连续流动状态,货币不断向前和向劳动者手中流动,商品不断向后流动,价值不断向后转移。

以流动状态形成社会的连续生产过程。形成了货币向前的循环流动和价值向后的循环转移,即反向的货币循环运动和价值循环运动。

4、纵横交错的动态生产

社会生产是各种不同商品相互交错的交换和生产。在棉花到纺织品生产过程,还存在着设备、厂房等生产、使用和价值转移,存在着各个环节的直接作为消费资料的卖出,存在着不同性质消费资料的相互交换购买等等。社会生产是复杂的交错的连续动态生产。

即使如此,也距离复杂的社会实际动态生产还有很大不同,社会发展的实际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存在。特别是要考虑生产存在的时间问题和价值转移存在的时间问题的作用,这点对社会实际情况非常重要!

 

社会生产的研究最终是应该建立数学模式的。12两个过程,可以用简单数学方式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生产的最基本规律。而其他则需要高等数学模式研究。

除了最根本的规律相同,具体发展的许多问题或规律是不同的。

 

验证Ⅰ、Ⅱ部类生产6000(生产资料)和3000(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有个简单方法。首先看对社会全部的各个领域的生产能否做出明确的Ⅰ、Ⅱ部类生产划分,如果能够做出明确划分,那么可以统计它们的生产总量之和,看看是否与这个比例相符合!这是虽然麻烦却最简单的验证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5 21:58:00
以下是引用mjsxswzg在2007-12-22 11:59:00的发言:

如果Ⅰ部类生产要和Ⅱ部类生产产生关系,那么只能把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的最终要转移到Ⅱ部类的最终商品总和。根据生产上存在的前后转移关系看,Ⅰ部类的商品是要全部转移到Ⅱ部类中的。如果把6000(生产资料)看做Ⅰ部类最终商品价值总和,根据转移关系逻辑,那么Ⅱ部类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是:Ⅱ部类6000C+1500v+1500m=9000(消费资料)才对。否则,Ⅰ部类6000(生产资料)中,那4000的价值部分,要转移到何处去?

请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第一部类生产的那6000生产资料都转移到第二部类中去了(这是不可能的),第一部类自己是否还要使用生产资料呢?

--转移到第二部类中的生产资料,只是第一部类中的IV+IM部分,而不是全部。

如果上述问题没有看懂,那么用你自己的例子看看:棉花的价值是转移给了粗纱呢还是转移给了纺织品?
--你当然要说,反正最终是转移给了纺织品
--那么答案是很简单的,最终转移给纺织品价值中去的是(棉花价值+粗纱价值+细纱价值+白布价值+印染或蜡染布价值)呢,还是只有蜡染布的价值量。

--答案很明显,只有第一部类中的蜡染布的价值转移给了纺织品。

--现在再回来看你的第一个“如果”不是是否会明白一点,计算第一部类生产的原料时,不管有是分工细一些还是粗一些,最终转移到了第二部类的,印染或蜡染布的价值是不会变化的。计算的细一点,多出现了一些“中间产品”但是最终这些增加出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用你的话说最终都要“流到”,印染或蜡染布的价值上,最终都由第一部类自己消化了;最后转移到纺织品上去的价值量即印染或蜡染布的价值量却没有变化。

--能想明白这个问题吗?不是马克思的原理错了,是你自己的逻辑错了,而且错的并不高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5 22:21: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6 12:18:00

对4楼问题,实际在四的4中是包括着的。

社会实际生产是有两个循环存在的,非常类似人体血液循环,一个体循环,一个脑循环。社会实际生产也类似,大循环是从棉花,到粗纱,到细纱,到白布,到印染或蜡染布,到加工成最终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到最终人们购买消费等各个领域消费资料生产循环。另一个小循环是各类个领域机器设备等纯粹生产资料的生产循环。

因为其中的验证复杂,不多说了。但是,基本规律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6 12:20:00
其实对马克思Ⅰ、Ⅱ部类生产比例关系理论的验证,还有个方法。如果马克思理论正确,那么经济危机与剩余价值无关。如果可以取一个地域范围研究,那么普遍的大幅度提供其中的剩余价值率即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