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zebra110 发表于 2013-12-6 21:07 
我认为用二元函数来表示“生产”是恰当的,因为马克思同样说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 ...
你把交换价值二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第二阶段(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与第三阶段(一般的价值形式)这二者混同起来了。
例证:
第二阶段(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如下:
1件上衣铁(价值形式);
10磅茶叶(价值形式);
1/2吨铁(价值形式);
20英尺麻布(相对价值形式)= 1件上衣(价值形式);
40磅咖啡(价值形式);
1夸特小麦(价值形式);
2盎斯金(价值形式);
.........无数的不同种的商品(价值形式)。
第三阶段(一般的价值形式),如下:
1件上衣铁(相对价值)
10磅茶叶(相对价值)
1/2吨铁(相对价值)
1件上衣(相对价值) = 20英尺麻布(价值形式)。
40磅咖啡(相对价值)
1夸特小麦(相对价值)
2盎斯金(相对价值)
.........无数的不同种的商品(相对价值)
当交换价值发展到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的商品,作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都需先与同一种商品及其价值形式,发生交换关系,在本例证中,这同一商品即是20英尺麻布(价值形式),也就是说,作为麻布,它居于等式的右边,它处于价值形式上,起着商品交换价值形态中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此时已演化为一种特殊商品,一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商品。或则说,在等式的左边的商品世界之中,任何商品只需与该等式右边的那个麻布相结合,相交换,就可视为交换成功。任何人只要持有若干英尺的麻布,就可以通过麻布这一特殊商品,在市场上与别人交换到他所要的任何一种商品。只不过,此时此刻的麻布,还未被另外一种货币材料所替代。一旦金银作为天然的货币材料,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一般等价物职能之际,这时的金银就具有二种属性即二种职能,一种是一般使用价值的职能,另外一种是价值尺度的职能——金银货币。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如下:
1件上衣铁(相对价值)
10磅茶叶(相对价值)
1/2吨铁(相对价值)
1件上衣(相对价值) = 2盎斯金(货币形式)。
40磅咖啡(相对价值)
1夸特小麦(相对价值)
20英尺麻布(相对价值)
.........无数的不同种的商品(相对价值)
当金银固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时,交换价值形态就进入相对成熟的货币阶段,“羽化成蝶”了。
需提及的是,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其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的演化,而不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其哲学上的不同层次的思辨。经济学的本质是历史学,剥开“哲学思辨”迷雾,去观察事物本来面貌——即货币产生的历史渊源、它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职能。
不妥之处,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