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879 10
2013-12-04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
     “一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现在是表现在商品界无数其他的要素上。每一种其他的商品体,都成了麻布的价值的镜。”马克思在下面注解道:“当麻布价值依上衣表现时,我们可称此为麻布的上衣价值,当麻布价值依小麦表现时,我们可称此为麻布的小麦价值等等。每个这样的表现,都指示了它的价值,是表现在上衣小麦等等的使用价值上”,而价值关系,就是麻布的使用价值和麻布的上衣价值的对立、区别,但这种区别、对立又不是绝对的,而是过渡的,一致的,凡是有价值的,都是有用的,有使用价值的。

      “麻布的价值,是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凝结”,而很多人到第一章的第一节里就找到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凝结”,并紧紧地抱住不放。

      “因为,形成此价值的劳动,现在是表现得和每一种其他的人类劳动相等,不问这其他的人类劳动,是采取何种自然形态,也不问它是对象化在上衣内,在小麦内,在铁内,在金内,或在他种物品内”,通过价值关系,人们的作为劳动的所有者发生关系,而价值关系,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表现得和每一种其他的人类劳动相等”,“相等”,就是人们的劳动关系,而人类作为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自己的生活的类存在物来说,也就是这个“商品世界”,但这还是在没有“资本”的状态下,在劳动者是自己的劳动的所有者的状态中。

      

    “麻布,即因其价值形态,故不仅与一异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且与商品界全体发生社会关系。当作一个商品,它是商品世界的一个市民”,所以,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但如果不能理解价值关系,不能理解上衣是麻布的价值表现、等价形式,那么就会把可交换性看作从价值关系中产生的上衣自己的性质,就如同把可交换性理解为货币自己的性质一样,而不是理解为商品全体把货币作为自己的价值对象,作为商品全体的表现形式、一个外观。马克思在后面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有一个注解说道:“​加利安尼说:‘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他其实应当附加一句:‘不过这种关系,是在物的外皮中包住的’”,马克思对加利安尼附加的这一句连同加利安尼自己的话,就是价值关系,也就是说,说“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实还不是“价值关系”,说“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同一反复,社会关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表现在人的关系上,表现在人身的直接统治上,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商品关系,而且是在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自然形态里包含着的价值关系。谈论价值,只谈论社会关系,就是把商品变成一重物,而不是二重物。



      “同时,商品价值,在其表现之无限系列中,又无论表现在哪一种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上,都没有差别”,所以,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在价值关系中,也就是价值的等一性。

      

       “在第一形态20码麻布=1件上衣中,二种商品以一定的量的关系相交换,纯然是一件偶然的事。但在第二形态中,我们看见,它与偶然现象根本不同,且又是决定这偶然现象的背景。麻布的价值,无论是依上衣,依咖啡,或依铁表现,换言之,无论依任何人所有的任何种商品表现,其量总是不变的。两个个别所有者间的偶然关系消灭了。很明白,不是交换规定商品的价值量;反之,乃是商品的价值量,规定它的交换关系”。

      在“20码麻布=1件上衣”中,这种量的关系是“一件偶然的事”,因为在交换者的角度看来,只是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换进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是物质形式的一种变换;但从发达的商品关系看来,它就是价值关系的萌芽,因此,只有从价值关系来看,它才是必定如此。

      在第二种形态中,即在“20码麻布=1件上衣,或 =10磅茶,或=40磅咖啡,或=1卡德小麦,或=2盎司金,或=1/2吨铁,或=etc”,我们看见,“麻布的价值...无论依任何人所有的任何种商品表现,其量总是不变的”,1件上衣,10磅茶,40磅咖啡等等,都是相同相等的麻布价值,这样,个别的偶然关系消灭了,而从这一系列的价值形态中,我们乃能得知,是麻布的价值或价值量把自己表现为如此,是麻布的价值规定了自己的表现,规定自己的一系列形态,或者说,规定了自己一系列的质的、量的表现形态;而不是相反,   即不是交换规定商品的价值量,不是20码麻布能交换1件上衣,故1件上衣的价值量和20码麻布的价值量相等,而是1件上衣是20码麻布的价值量的表现形式。

       这是本质和现象的结合,而不是现象和本质的分离,在“1件​上衣的价值量和20码麻布的价值量相等”这样的认识中,本质和现象还是分离的,价值量在一端,而1件上衣和20码麻布在另一端,互不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5 00:09:28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

楼主引用马克思数段话: “一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现在是表现在商品界无数其他的要素上。每一种其他的商品体,都成了麻布的价值的镜。”马克思在下面注解道:“当麻布价值依上衣表现时,我们可称此为麻布的上衣价值,当麻布价值依小麦表现时,我们可称此为麻布的小麦价值等等。每个这样的表现,都指示了它的价值,是表现在上衣小麦等等的使用价值上”,而价值关系,就是麻布的使用价值和麻布的上衣价值的对立、区别,但这种区别、对立又不是绝对的,而是过渡的,一致的,凡是有价值的,都是有用的,有使用价值的。” ......“ “麻布,即因其价值形态,故不仅与一异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且与商品界全体发生社会关系。当作一个商品,它是商品世界的一个市民”,所以,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但如果不能理解价值关系,不能理解上衣是麻布的价值表现、等价形式,那么就会把可交换性看作从价值关系中产生的上衣自己的性质,就如同把可交换性理解为货币自己的性质一样,而不是理解为商品全体把货币作为自己的价值对象,作为商品全体的表现形式、一个外观。马克思在后面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有一个注解说道:“​加利安尼说:‘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他其实应当附加一句:‘不过这种关系,是在物的外皮中包住的’”,马克思对加利安尼附加的这一句连同加利安尼自己的话,就是价值关系,也就是说,说“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实还不是“价值关系”,说“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同一反复,社会关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表现在人的关系上,表现在人身的直接统治上,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商品关系,而且是在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自然形态里包含着的价值关系。谈论价值,只谈论社会关系,就是把商品变成一重物,而不是二重物。”......但是,均未加以详解或说明。

我个人以为,马克思这数段话包含三层含义,如下:

第一层是: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中,“麻布将其自身价值,表现在商品界无数其他的要素上。”指的是,麻布的自身价值取得了一种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态,即麻布的商业价值或使用价值获得社会广泛认同,进入社会供需关系之中,由此,麻布的生产者个人与社会之间就产生了价值关系,即麻布与其他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资源配置关系。

第二层含义是:麻布作为相对价值形态的一方,而它的价值形态却是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态即各种各样的等价物形态。为了实现麻布价值,麻布生产者就须与无数其他商品生产者产生社会联系,这一“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麻布及麻布生产者背后所依赖的全部社会关系,就如同《铅笔的故事》所向人们展示的,铅笔及其铅笔生产者背后的全社会的生产关系,其道理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也人们展示了麻布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多么复杂和困难。所以,相对价值形态不是最完善的价值形态,最完善的价值形态是一般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

第三层含义是:作为相对价值形态的麻布,与作为其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态的其他商品,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二元函数关系,即z=f(x,y),也就是说,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变化,(1)麻布价值的变化有可能是麻布作为相对价值一方引起的,(2)也可能是其他的要素作为麻布的扩大的价值形态一方引起的,(3)也可能是二方各自价值的变化引起的,这二方价值的变化可能是方向相同,但也可能方向相反,同时二方价值的变化的速率也可能不相同。

但无论怎么说,“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所谓货币形态,就是指由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价值形态,也是货币学的研究重点。

为此,我也引述马克思的另外三段话,如下:

第一段话: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在内)的价值(实际交换价值),决定于它们的生产费用,换句话说,决定于制造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格就是这种用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交换价值。因此,用劳动货币(它的名称取自劳动时间本身)代替金属货币(以及以它取名的纸币或信用货币),就会把商品的实际价值(交换价值)和商品的名义价值、价格、货币价值等同起来。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等同,价值和价格等同。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前提只能是:价值和价格只是名义上不同。可是,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只是商品的平均价值。——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全集第46卷上册第80页)

第二段话:由于价格不等于价值,所以决定价值的要素——劳动时间——就不可能是表现价格的要素,这是因为,不然的话,劳动时间就会同时是决定者,又不是决定者,和自身相等,又和自身不相等。因为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只是观念地存在,所以它不能充当对价格进行比较的材料。——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全集第46卷上册第83页)

第三段话:主张实行小时券的人的第一个基本错觉在于:他们以为只要消除实际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交换价值和价格之间名义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不用劳动时间的一定物化,比如说金和银,而用劳动时间本身来表现价值,——同时也就消除了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实际差别和矛盾。这样说来,不言而喻,单是实行小时券,就把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危机,一切弊病都消除了。商品的货币价格=商品的实际价值;需求=供给;生产=消费;既废除货币,又保存货币;只要确认生产商品并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就能够产生一个和这种劳动时间相当的摹本,后者表现为一种价值符号,货币,表现为小时券。这样一来,每个商品直接转化为货币,而金和银则下降到其他一切商品的等级。——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全集第46卷上册第82页)

假若脱离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假若脱离了人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极大丰富,假若脱离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物质生产技术基础,那么,我们会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上,经常看到“第一个基本错觉”。

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5 20:02:55
关于第一层。
在20码麻布=1件上衣中,是上衣作为麻布的价值表现,所以不是“麻布的商业价值或使用价值获得社会广泛认同”,而是上衣形式获得麻布的认同,是上衣劳动和麻布劳动的等同性的形式。“供需关系”必须从价值关系来理解,需求不是什么主观需求,而是比如在20码麻布=1件上衣中,是20码麻布对自己的价值对象性的需求,是对价值形式的需求,而且是对一种自然形态作为价值形式的需求,所以供需关系是客观性的。在资本主义关系中,是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在一端,作为价值形式的货币在另一端,任何生产出来的商品第一需求就是转化为货币,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形式。从价值抽象,即与使用价值是同一种形式,仅仅是一种交换的可能性,到转化为货币,价值的现实性,是商品惊险的一跳。
    供需关系就是价值关系,所以供需决定价格。
    再者,我认为“麻布的生产者个人与社会之间就产生了价值关系,即麻布与其他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资源配置关系”,这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即”来表示,而是“要素资源配置关系”仅仅关涉到商品的使用价值、物质形态,但这种资源分布是由价值关系决定的。你所说的两种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二重性”上来考察。

第二层没有什么异议。

关于第三层,马克思在“相对价值形态的量的规定性”里已经作了说明。我数学不太好,对于你所说的“二元函数”说点,说错了不要介意。我从直观上感觉z=f(x,y)不适合表现价值关系,因为在价值关系中x,y是有一种相等关系的,而在这个函数里面没有表示出来。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用的是x=f(y),y=o(x),那个符号我打不出来。当然,我觉得还可以跟广义相对论比较一下,但其实我读不懂,所以不能卖乖,只能如此建议。
    爱因斯坦说:“物体有惯性质量,又有引力质量。这两个量,按照它们的定义是那么不同,但按照经验,它们却是用同一个数值来量度。这里面必定有更深一层的理由。这个事实也可以这样来描述:在引力场中,不同的质量得到同一加速度。最后,它也可以表述成这样:物体在引力场中的行为好像在没有引力场中一样,只要在没有引力场的情况下是用一个均匀加速的坐标系作为参照系。因此,似乎没有理由可以禁止对后一情况作如下的解释。人们认为这个坐标系是‘静止的’,并且认为哪个对它来说是存在的‘表观的’引力场一个‘真正的’引力场。这种由坐标系的加速度所‘产生’的引力场当然会是无限扩延的,而这时不可能由有限范围里的有引力的物体产生出来的...按照这种解释,惯性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并且也‘说明’了引力质量同惯性质量之所以相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5 20:04:01
xiaxt 发表于 2013-12-5 00:09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

楼主引用马克思数段话: “一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现在是表现在商品界无 ...
     至于你后面引述的话,我想,因为要经过一系列条件的变化,所以暂时不能在第一章的范围里给予解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5 23:42:17
realzebra110网友,你好:


自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商品的交换价值形态已出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四种形式:第一阶段是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第二阶段是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第三阶段是一般的价值形式和第四阶段货币形式。

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表现在商品世界的其他无数的元素上。”换句话说就是“一物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各种不同的物来表现的。”

如果,仅仅是“20码麻布=1件上衣”的这“一对儿”价值关系,就不是说是“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而只能说是“偶然的、简单价值形式”。

“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形式仅包含一个与其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那么该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形式不是仅仅包含一个与其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而是包含无数个与其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那么,那么该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尽管在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之中,与麻布的相对价值相对立的任一不同种的价值形式,都是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或=2盎斯金,或=1/2吨铁,或=无数的不同种的商品........。

交换价值的表达形式是:等式的左边是交换价值的相对价值形式,等式的右边是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所以,总体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应表示为:
   
                                                        1件上衣铁(价值形式);
                                                        10磅茶叶(价值形式);
                                                        1/2吨铁(价值形式);  
  20英尺麻布(相对价值形式)=          1件上衣(价值形式);
                                                        40磅咖啡(价值形式);
                                                        1夸特小麦(价值形式);
                                                        2盎斯金(价值形式);              
                                                         .........无数的不同种的商品(价值形式)。
                  
正是由于等式的右边的价值形式是总体的、扩大的,所以也称之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为此,第二层含义是指,“现在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而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作为商品,它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公民。同时,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的。”   也就是说,麻布的这一扩大价值形式 ,恰好一方面证明:麻布属于整个商品世界中的一个成员;另一方面也证明:麻布的是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向人们展示了麻布的价值形式背后所隐藏的麻布生产的社会价值链——商品世界的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的分工合作基础上的经济联系。
           
第三层含义,即指z=f(x,y),z是应变量,而(x,y)自变量。

z是(x,y)自变量的一种函数。例如,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供需一致),考量某一商品价值的变化,应分别考量:(1)该商品单位价值(劳动价值)变化及其影响;(1)该商品单位价格的货币价值变化及其影响。所以,价值关系一般都是二元函数关系,即z=f(x,y)。注:马克思受制于历史局限性,其价值关系皆用一元函数,有些落伍。

同时,西方经济学认为,该商品的单位价值的变化也是一个二元函数关系。即“生产函数”:y=A f(K,L)。多元的生产函数表达式:Q= A f(L,K,N,E),其中各变量分别代表劳动、资本、管理和知识,A 代表技术参数水平。

另:我不懂广义相对论,所以无法做出肯定抑或否定的答复,望谅。

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6 21:07:36
xiaxt 发表于 2013-12-5 23:42
realzebra110网友,你好:
      我认为用二元函数来表示“生产”是恰当的,因为马克思同样说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发展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但我现在在第一章的解释中尚不能顾及后面的生产部分,因为,到那一步需要一系列条件的变化,所以我现在尚不能确定马克思对价值生产和使用价值的生产的统一过程的分析是不是二元函数。
    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在你列举的价值形式中虽然是分立两端,但在叙述中没有明白表述出来,当然,这跟“总体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中价值形式还没有固定下来有关。所以,20英尺麻布现在是只是作为使用价值,与各种价值形式对立,但价值形式不是铁、茶叶、上衣等等的本身的性质,而是由于麻布的价值表现才有这种性质,所以马克思在“交换过程”一章末尾说:“一商品成为货币,好像不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皆表现在这种商品上面;反过来,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皆表现在这种商品上面,好像是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好像是因为这种商品本身就是货币。而货币只是因为商品世界的价值对象性,即把一种商品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才具有货币形式,而不是本身就是货币。
    我还是要按部就班地跟着马克思前进,看看资本社会的真正结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