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1128 39
2013-12-09

劳动的自然过程是个劳动力耗费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存在。然而,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只注意到了人类劳动,而忽视了劳动过程中的无用劳动和有用劳动这两个最基本概念的存在。因而,无用劳动在古典经济学中无缘无故的丢失了,丢失得无影无踪。

无用劳动虽然对我们人类劳动是无用的,但它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而又必须避免的最重要内容,既是在现在的机器时代和高科技时代也是一样。一种形式或内容的消失必然被另一种形式、内容所代替或掩盖。由于无用劳动的丢失,直接地影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古典经济学完成于19世纪晚期,但是留给我们的是分歧很大或者说是相互对立的多种不同学说,一直困绕着我们。在中国,有这样一种现象,政治经济学界把经济学划分为东西方经济学。虽然并没有东方经济学一说,但中国人却把自己置于与西方经济学对立的位置,这就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同一事物的科学规律只有一个,为什么会有两种对立的经济运动规律呢?谁相信这种对立的经济规律都是科学的呢?谁听说过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谁听说过西方万有引力和东方万有引力学说?假如古典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就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同一门科学,除非有一个是伪科学,或者两个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这不是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纷争或学术观点的分歧,它是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对立。有可能与劳动力耗费过程当中的无用劳动丢失有直接的关系。此时,首要的问题,必须是首先确定人类劳动力耗费过程中是否真实的有一个无用劳动概念存在。

在经济学中我们找不到它,只有到实际地劳动过程中去寻找,到劳动量中去寻找。因为劳动量中包含了劳动。

以运肥劳动为例,寻找无用劳动的存在。例题是,把一吨肥料从甲地运往乙地。

这里,我们把运肥劳动量化为使用粪箕4日挑肥劳动。假定,每日劳动10小时,一日挑肥劳动创造20元人民币价值,4日挑肥劳动共创造40小时劳动量,80元人民币价值。然后,再把挑肥改用板车拉肥,一日就能拉完。按照古典经济学中生产上的必要劳动时间,随生产力而变化的论述计算劳动量,拉肥劳动创造了10小时劳动量,20元人民币价值。假如,当时正常生产条件多数是挑肥劳动,就按40小时劳动量,80元价值计算。假如,当时正常生产条件多数是拉肥劳动,就按10小时劳动量,20元价值计算。这样,挑肥劳动者就可以拿80元人民币报酬,拉肥劳动者只能拿20元人民币报酬。这就是古典经济学中变化的劳动量概念,同一劳动,不同的劳动形式,计算得到的不同结果,这个结果是错误的。因此我说,它即不能作为《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著作中的计算价值的标准,也不能作为《资本论》计算价值的依据。

很明白,例中,同一劳动、劳动产品,因劳动方式不同,劳动力创造了不的劳动量,不同的价值量。按照物理学做功原理,不管是哪一种劳动方式,也不管是生产力怎样变化,挑和拉都只使一吨肥料移动了相同的一段距离。除此而外,挑肥劳动没有多做一点点别的事情。仅从这一点看,对物体做功和劳动力做工都是相同的物质内容。不管什么学科和研究目的如何,都不能违背自然科学。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力的大小和沿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位移)的乘积。也就是说劳动运送肥料所做功或劳动力做工是一个不变的工程,是一个不变的劳动量,与劳动的快慢无关。不会因为挑肥劳动花费了更多的劳动时间,就创造了更多的劳动量,而是花费了更多的劳动力耗费量。变化的只是劳动过程中的无用劳动量。有用劳动的量不随劳动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为什么挑和拉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完成同一劳动却得到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稍加分析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出在那里。

我们看,挑肥劳动,肥料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劳动者的肩膀上,向前移动的脚步是有效的,一个向上的抗力和往返重复的脚步除第一趟外,几乎其余的大部分都做的是无用功,也就是无用劳动。而拉肥劳动则不同,由板车结构把全部肥料重量都压在大地上,把劳动者向上的抗力改为使板车向前移动的拉力,即拉肥劳动。也就是物体沿力的方向做功,拉肥劳动更接近力对物体做功原理,拉肥劳动付出的劳动力大部分是有效的,也就是有用劳动。根据同一个产品劳动量不变原理,挑肥劳动做了更多的无用劳动,拉肥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减少了更多的无用劳动。这二种劳动方式,我们说,挑肥劳动大约做了3日无用劳动,4日挑肥劳动等于一日拉肥劳动创造的劳动量和使用价值。

让我们回到50万年以前去,我们的祖先,那赤裸裸的劳动者,假如让他们参加这种运肥劳动,暂且不谈劳动的内涵,没有任何劳动工具可供使用,糊里糊涂地说,他们将进行一次无差别的人类相同劳动。劳动者最好的运肥方式是用双手捧吧?假如每次捧肥0.5千克,每天往返10次,用200日运完一吨肥料。等到200天运完肥料时,这时地麦田可能已经变成玉米田了,肥料地使用价值几乎等于零。他们的运肥效率是挑肥劳动的五十分之一,是拉肥劳动的二百分之一。用拉肥劳动作为几劳动方式的标准作比较,赤手空拳劳动者的有用劳动只有0.5%,就是这个0.5%的有用劳动,它是作为人类劳动的自然基数,现代人劳动都是从这个基数上发展积累起来的,用y表示,它的无用劳动占99.5%。假如按照劳动量是变化的说法,赤裸裸的劳动者创造了200倍于拉肥劳动的劳动量和4000元劳动价值,50倍于挑肥劳动的劳动量和价值。但在事实上,人类总是用效果的观点看得自己的活动。

例中,我把劳动者同工具分离开来,赤手空拳的劳动者活动就成了古典经济学中的人类劳动概念。注意,那个占0.5%左右的有用劳动,因为它不创造使用价值,所以不能当作人类劳动。

劳动力耗费过程中包含着的无用劳动和有用劳动被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和生产两个内容所代替和掩盖。劳动一词在古汉语中找不到,被现代汉语解释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马歇尔说:“我们可以对劳动下这样的定义: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的,而不是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愉快为目的的。”[1]  马克思说:“劳动不外是劳动力的支出。”[2]  由此可见劳动一词可能出自古典经济学。生产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马歇尔说:“如果我们必须重新开始的话,除了那种不能有助于所要达到的目的因而不生产效用的劳动以外,我们只好将一切劳动都看作生产的。” [3]  马克思说:“要是我们从结果的观点,产品的观点来考察这整个过程,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结合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4]   在古典经济学中,在各学派之间基本上都接受和统一了来自于历史的劳动、生产这两个最基本概念并肯定了它,当作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就是不使用工具的劳动者活动,就像赤手空拳的捧肥劳动者活动,生产就是劳动力使用工具的活动(挑或拉)。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和生产这两个经济学最基本概念不就是运肥劳动,劳动力耗费过程中的无用劳动和有用劳动概念吗?在这里,无用劳动变成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有用劳动变成了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劳动两个内容。

这就是说,在古典经济学中,那个赤手空拳的劳动者活动就是劳动,劳动就是无用劳动。

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量,亚当.斯密,大为.李嘉图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同一劳动,劳动量是变化的。马克思说:“但生产上的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的生产力而变化。”[5]  这场合,有人要说,斯密和李嘉都用的是“必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用的是“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我们说:“必要劳动时间”、“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都可看作是社会公认的劳动时间,在理论上,这两个概念中都包含了无用劳动,所以,都不可能解决40小时和10小时时间量之间的巨大数量差异。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三种劳动量。一种是例题中的劳动量,也就是劳动力耗费量。一种是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量,因为劳动力活动表现为无用劳动,有用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所以,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量应该是三种,无用劳动量、生产历时(劳动力耗费量)、有用劳动量。第三种是,用作研究劳动的理论有用劳动的量,我把它规定为理论标准劳动量。但不管是哪一种劳动量,其中都包含了劳动。

因而,我们要问,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量中到底包含的是哪一种劳动,是无用劳动,是

有用劳动,还是生产劳动,似乎我们模模糊糊的知道,劳动就是生产,生产就是劳动,既是

劳动的,又是生产的,可能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所以我说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生产这两个概念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知道,劳动是一个过程,实际地劳动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劳动生产过程,其中包括了经济学方面的很多最基本的内容和概念。比如,劳动、无用劳动、有用劳动、劳动生产、辅

助劳动、劳动准备、劳动力能力,不同的劳动方式,劳动工具、机器及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劳动生产历时都被古典经济学算作生产一个产品的劳动量。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人类劳动的目的性结果,劳动的凝结,能直接或间接改变劳动对象成为产品的人类活动才是劳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辅助劳动,劳动准备等都不可能进入到产品中去。比如,运肥劳动,要想继续劳动,运肥过程运肥是劳动,劳动回程,就是劳动准备而不是劳动,它无法进入到劳动产品中去。装卸过程,挪一挪粪箕,顺一顺扁担,这些都不能进入到产品中去,只能被算作劳动生产的内容,但不能算作劳动。所以劳动、劳动量只有在劳动产品中去寻找。

理论上的劳动量应该是由静止的劳动产品中的劳动内容决定的。

劳动量中包含了劳动历时、劳动内容、劳动、劳动力和工具四个层次的内容。

就拿生产上衣来说吧,假如,生产一件上衣花费6小时劳动,也就是劳动的延续,我们暂且把它看作是生产一件上衣的劳动量。抛开这个缝制上衣的时间量第一个层次,这时,我们看到,上衣是由前襟、后襟、衣领、衣袖等一块块衣料缝制而成。裁剪、缝制衣料的长度就是缝制上衣内容的量。裁和缝就是劳动的内容。还有量身和布料划线等劳动内容的量,把各项劳动内容的量加在一起就是生产一件上衣的劳动量,用6小时表示。

上衣生产的劳动量是一目了然的,它是由上衣产品的劳动需求量决定的,劳动量用劳动实现它,用劳动衡量它。在产品上衣里,劳动量在静止的物体里,所以,劳动量是个不变的量。我们把从产品里得到的这个劳动量──有用劳动的量当作理论标准劳动量。

再比如农民耕一亩田地,工人车一个工件,熔一炉铁,或者是建造一座大厦,不管它是多么高大复杂的工程,实际上,它们都是一块块砖头成型、堆砌,钢筋一根根弯曲加工,吊车上下往复运载等简单复合做工劳动内容量。生产一个产品,完成一个工程,无论生产力怎样变化,再高明的劳动者,少缝一只衣袖不行,多砌一块砖也不行。

理论劳动量应当怎样计算呢?

在运肥劳动的实例里,我们发现了劳动就是劳动力做工活动。假如是这样,各种劳动力做工都包含在千差万别的不同产品里,劳动力做工形式,做工组合形式都各不相同,为了使无限多种劳动产品有一个计量和能够简单地相互比较。所以生产各种产品的劳动力做工的劳动量都统统简化为同一的时间量。真正的劳动量是劳动力做工有用劳动的量。

劳动社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同时也需要各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同时存在,也不一定落后的劳动方式就一定会被淘汰。计算劳动量,首先要选择一种比较先进的劳动方式作为计算劳动量的基本标准。因为使用先进的劳动方式在劳动过程中的无用劳动最少,最接近理论理想标准。但没有无用劳动产生的劳动方式是不存在的。根据劳动量不变原理,我们把一个劳动产品,或者一个工程当作一个不变的有用劳动量。比如,选择拉肥劳动为实现完成运送一吨肥料,一日劳动为标准劳动量。其中,有用劳动系数y小于1,为了计算方便,选用y=1,计算各种劳动方式的进行所创造的劳动量、价值量。

拉肥劳动:基准标准劳动量,y=1,创造一日有用劳动量,80元价值量

挑肥劳动:4日劳动力耗费量,y=0.25,折算成一日有用劳动量,80元价值量

赤手空拳者劳动:200日劳动力耗费量,y=0.005,因为创造的使用价值等于零,价值等零

接下来,我们再把工具的成本考虑进去,计算不同劳动方式所提高的劳动效率。

假定,一辆板车市场价格510元,生产板车的价值是300元,使用年限为一年,按300天计算,劳动每使用一日,旧价值(折旧费)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1.7元。与挑肥劳动相比较,运送一吨肥料,无用劳动减少3日,提高劳动效率3倍。

假定,一对粪箕市场价格25元,扁担的价格忽略不计,生产一对粪箕的价值是20元,使用期限为25天,劳动每使用一日,旧价值转移为1元,与赤手空拳的劳动相比较,无用劳动减少196天,提高劳动效率约50倍。

赤手空拳劳动,没有旧价值利用,200日劳动力耗费量,创造价值接近于零。

拉肥劳动,每日花1.7元钱成本费,换取的是199日劳动提前量,1.7元钱的旧价值与3980元价值差。

挑肥劳动,共花4元成本费,换取的是196日的劳动效率,生产速度、产品质量等人类劳动生产,人类需用的有用物品──人类创造的劳动社会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劳动效应。

我们看到了,仅仅就是一对粪箕,就有如此大的效用价值,我们把它称之为粪箕效应。──劳动工具是人类,人类经济发展的第一加速器,当之无愧。把199日、196日的劳动提前量当作人类经济发展的第一加速度吧!

我们看到了,劳动社会资源它的存在和它的效用。

接着,我们再把缝制上衣中的劳动量,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裁缝长度等抛开,上衣产品中有用劳动的内容,劳动力劳动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你看到了吗?这就是劳动力劳动。生产上衣,劳动就是裁,就是缝,就是测量和划线等等,不能裁,不能缝的人类活动不是劳动。如果把裁和缝看作是劳动生产,那就错了,劳动和劳动生产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使用。不能裁,不能缝,不能运的人类活动是劳动过程中的无用劳动。而产品中凝结的就只有有用劳动,产品中没有半点无用劳动的瑕疵,如果有,就不是合格产品。劳动产品中的劳动量就是有用劳动的量,无用劳动量不可能进入到劳动产品中。劳动产品中的劳动、劳动量是纯粹的。

劳动在劳动力方面,劳动力裁衣劳动就是要拿起剪刀裁,缝衣劳动就是要拿起针线缝,农民耕地就是要用犁耕,车屑劳动就是要用车床车,砌墙就要拿瓦刀,挑肥就要挑起粪箕等,劳动就是从劳动方式中产生。然而,在古典经济学里,劳动是由劳动力直接发生。劳动力把工具丢在一旁,就像太极拳活动者,就像小孩子捉蝴蝶玩耍,劳动力付出了,干不干活与劳动者无关。那么这样,所谓的劳动就被无用劳动所代替。于是,包括《资本论》在内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量、劳动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无用劳动,人类劳动就变成了与效用无关的人类活动了。

赤手空拳劳动、挑肥劳动、拉肥劳动几种不同劳动方式相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工具,然而它们之间就有如此大的劳动郊果差别。其实这道理并不复杂。赤裸裸的劳动者在运肥劳动中无法把自己的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去,从而无法对劳动对象做工。而使用粪箕的挑肥劳动者和使用板车的拉肥劳动都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加到劳动对象上去,使劳动对象产生位移,劳动做了功。但是劳动者却付出了像牛马一样的劳动代价。用板车拉是人类运输劳动史上一次重大进步,劳动者加到劳动对象上去的劳动力能够达到最佳值和最大值。汽车运输就更不一样了。拉肥劳动向前移动的拉力被板车结构白白的消耗掉了一个向上的分力。而汽车采用后轮双轮驱动,科学的使用了牵引力,机械效率提高了,劳动速度提高了,劳动能力提高了,改用机械力代替人力,同时又是人类劳动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赤手空拳劳动、挑肥劳动、拉肥劳动几种不同的劳动方式代表人类劳动的落后与发展形态。尤其是工具、机器的使用改变,对人类劳动的影响最大。我们知道,人类劳动过程中有用劳动和不可避免地而又必须避免的无用劳动都有发生,减少无用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一直是人类劳动所追求的目标。无用劳动随工具、机器性能的提高而减少,随工具、机器性能的降低而增加,随无用劳动的减少而提高劳动效率。

于是,我们就得到结论说,劳动力使用工具的实质,就是减少劳动过程中的无用劳动,确保有用劳动发生,而不劳动生产。

人类使用工具劳动是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无用劳动的减少过程,劳动效率提高过程。人类劳动从劳动力自然劳动过程逐渐向劳动社会过程深化和加强。

有用劳动,并非是劳动力自然发生的,是通过人类劳动社会艰苦不懈努力,劳动力使用劳动社会因素,减少无用劳动才发生的。

无用劳动在经济学中被丢失,事实上在实际的劳动过程被有用劳动所肯定,肯定在脑力劳动上,肯定在劳动社会,工具、机器的有效使用上。否则,人类经济活动将无法进行。

古典经济学把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劳动、劳动生产历时当作劳动量使用,它必然产生一连串的严重后果。

无用劳动哪里去了,无缘无故的丢失了,丢失在古典经济学中。

这样,无用劳动与有用劳动,劳动、劳动生产,劳动与生产劳动,辅助劳动、劳动准备、劳动力因素,财富,劳动价值,等内容的基本概念被混淆,工具、机器的概念、内涵模糊不清。总之,陷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财富、劳动价值理论一片混乱,模糊和颠倒。

无用劳动的丢失,它必然产生两个否定。

第一个否定是,否定了脑力劳动。

第二个否定是,否定了劳动力使用自然,劳动社会因素。

抛开生产上衣劳动这一层次的内容,我们就能看到劳动力和工具两个内容。劳动力使用什么工具劳动,比如用剪刀裁,用针线缝,或用缝纫机缝,用粪箕挑,用板车拉等。劳动力和工具组成劳动的二因素。

人类实际劳动活动中的有用劳动概念(其中各种不同性质的劳动,比如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之间的差别在市场上很快就会得到十分准确的调整),没有了无用劳动,同一劳动,劳动量就不会再有变化,不再是劳动历时。劳动量计量了有用劳动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有用功。

有用劳动概念,它肯定脑力劳动,重视知识和人才,追求优质和高效,这正是我们执着追求的已经做和正在做而未被认识的──劳动的社会资源和它的效应。

劳动量,劳动这两个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是包括《资本论》在内的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当作一门科学的原理,如果说是错误的,那是非常危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者,也不管他是用什么方法研究,那都是非常危险的。在一个错误原理的基础上做研究,他们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结果,只会走进一个误区里,或者从一个误区走进另一个误区,钻它的牛角尖。


——————————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志泰译,1981,8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9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志泰译,1981,84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9 15:31:11
用双手捧肥却走反了方向,又捧会到原点的劳动是什么劳动?同样运肥,花同样的时间,别人可以把N量的肥运到目的地,他却一边走一边漏,结果只能把二分之一N量的肥运到目的地。请问:他这是什么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6:59:30
斑竹移动
第二章1.jpg 第二章2.jpg 第二章3.jpg 第二章4.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7:03:18
斑竹移动
劳动的社会资源(原创)第三章之“商品二重性”概念有误

商品二重性,这个《资本论》开篇的命题,我们不能说它是正确的。在这里,假如我们用第二章的结论,抽象劳动就是劳动力耗费过程中的无用劳动,这个命题就会立即崩溃。然而,我并不想这么做,单只从商品二重性这一论点分析,不添加任何其它额外内容,它就无法成立。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一个二重的东西,一方面是使用价值,一方面是价值,一种物品必须具备这两种物质内容,才能成为商品。

劳动产品是不是《资本论》规定的商品,我们首先要看一看,它规定的商品能不能和其它商品相互交换,这是被当地作商品看待的最基本条件。

命题规定,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因素,这样,商品在交换时,必须要每一个商品的两个因素都要同时参与交换,交换才够充分。假如只用商品的一个价值因素与另一个商品价值因素相互交换,其交换实质就是用商品的价值因素代替自身使用价值与另一个商品的价值因素代替自身使用价值因素相互交换。这样的交换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保证商品的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等价。也就是说,劳动力劳动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了使用价值,自然物质的使用价值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价值,这才能保证商品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二重并相等。这样,商品交换时,才能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不管,用一个商品的价值与另一个商品的价值相互交换,比如,20码麻布3先令与一件上衣3先令相互交换,首先要满足麻布3先令价值与自身20码麻布使用价值等价,上衣3先令价值与一件上衣自身使用价值等价。商品二重性论证能不能满足这个前提条件呢?

以生产桌子、生铁为例来考察这两个产品相互交换。

假定,生产桌子的原料是野生林木,野生木材这种物质是自然存在的,是自然创造的,木材这种物质的性质决定自身是个使用价值,与人类劳动无关。假定,伐木工人把树木放倒,运到某地用了10小时劳动,这10小时劳动力价值是20元人民币,代表一定量的木材价值20元。假定木工劳动者耗费20小时劳动把木材转变成一张桌子,桌子是自然物质和劳动双重物质形成的使用价值,一个是自然物质木材的使用价值,一个是自然物质的劳动改变形态——桌子形状、结构决定的使用价值,每一种劳动产品都是这两种物质形成的。木工劳动创造的价值是40元,按照《资本论》中的规定,桌子的价值是伐木工人劳动力劳动和木工劳动力劳动在不同的劳动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价值,一共是60元人民币。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形成桌子的劳动力劳动,劳动力价值是不是等于桌子这个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伐木工人把树木放倒,运到某地,木材是自然创造的,劳动力没有创造木材的使用价值。这就是说,伐木工人的劳动力劳动与木材使用价值没有关系。伐木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只等于它放倒树木,运到某地的所做的有用功。严格的说,伐木工人的活动对于桌子来说不能算作劳动。因为伐木工人的活动并不影响桌子的使用价值。伐木工人只做了生产桌子的劳动准备或辅助劳动。辅助劳动不形成产品使用价值,只构成生产桌子的成本。桌子中只有木工劳动力劳动把木材转变成桌子的劳动力价值。我们把劳动力价值看成等于木工劳动所形成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劳动形成了桌子的形态,比如桌子是由落地的四条腿和一张桌面组成和它的使用价值。自然创造了桌子中木材的使用价值。自然和劳动力劳动共同创造了桌子的使用价值(木材和桌子的形态)。桌子中的木材没有劳动力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很清楚,桌子的劳动力价值小于、不等于桌子自身的使用价值。这个差额就是自然创造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中劳动力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之间的第一个差额。或者,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差额看作是《资本论》论证的商品中的劳动力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的不等式。

由这个不等式差额决定它规定的商品中的另一个差额。《资本论》规定的劳动概念就是劳动力耗费,劳动力使用劳动工具的活动是生产的,劳动力耗费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了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等价,生产活动只形成使用价值。在生产桌子的过程中,桌子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劳动、生产)形成的。劳动工具由以上研究得知,劳动力价值与产品使用价值之间,少了一个自然物质的使用价值。这意思是说,生产过程,劳动力使用的工具中只有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没有自然物质的使用价值,比如锯子是锻工劳动把钢材(为了叙述简单一些,我们暂时把钢材看作是自然物质)制成的劳动工具,锯子具有自然和劳动改变的两种使用价值(我们暂时把真正的劳动概念放在一边不管),木工和锯子等的共同作用(或效用)改变劳动对象成为某种劳动产品,构成劳动工具材料的使用价值被《资本论》忽略掉了,只有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工具中自然物质材料使用价值改变劳动对象的作用,形成产品的使用价值的那部分,被劳动力、劳动力使用价值所占有。《资本论》论述的的商品,一方面,构成一个商品价值的,只有劳动力价值,没有自然物质价值,这就造成了“商品”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之间有一个不等价差额,另一方面形成一个商品的劳动工具的价值,也只有劳动力价值,没有自然物质的价值,造成了“商品”价值与“商品”使用价值之间又一个不等价差额。构成和形成“商品”两部分自然物质的使用价值都被劳动力价值所占有,“商品”价值都是由劳动力价值所构成。

马克思说:“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费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能代表很多劳动。”[1]   在这里,马克思把发现看到和用劳动生产金刚石混到一起了,似乎他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法庭上,小偷因偷盗金刚石,法官按偷盗罪定罪。律师辩护说: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费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偷盗很小一块金刚石就能代表很多劳动,小偷偷盗金刚石就等于用劳动生产了金刚石,因此小偷被无罪释放,二者都是一样荒唐。看到金刚石所用时间多少与形成金刚石的使用价值没有一点任何联系。因为金刚石在没有人看到它之前就已经在那里很久了。马克思说:“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力把煤炭转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格就会降到砖瓦以下的价值。” [2]  在这里,马克思把用劳动生产金刚石价值和市场实现金刚石价值,市场供求关系扯到一起了。另外,既是能用较少劳动把煤炭转变成金刚石,谁能生产出自然存在的碳元素这种物质和它的使用价值呢?自然存在的物质是自然创造的,不能用劳动创造它,更不能用劳动代替它。

假定,生产100千克生铁,生产生铁的矿石是自然存在的,与花费多少劳动无关。劳动者采掘一定量的铁矿石,运到地面或某地,假定用了5小时劳动,其价值10元。冶炼劳动者把铁矿石炼成生铁,花费25小时劳动,生产100千克生铁,其价值一共60元。

现在,我们把生产一张桌子,花费30小时劳动量,60元价值量,与生产100千克生铁花费30小时劳动量,60元价值量,这两种东西放到一起交换。生产桌子的60元劳动力价值与生产生铁的60元劳动力价值看作是等价交换。但是,构成桌子实体材料的木材,形成桌子的木工工具中的自然物质,和构成生铁实体材料的铁碳元素,形成生铁冶炼工具中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不同的自然物质,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论》规定的商品中的劳动力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而“商品”使用价值中包括劳动力、自然力的使用价值。虽然我们可以把劳动力看作是一种自然力,但是《资本论》不能答应自然力代替劳动力。劳动力、木材、铁和碳,金刚石在物质的内容上是有差别的。在桌子与生铁之间怎样交换呢,是不是在两个“商品”劳动力价值交换时,还要搭上两个产品的使用价值,这样才能使两个产品完成等价交换呢?

命题商品二重性,抽象劳动,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分析,不能把木材、铁和碳,金刚石等转换成劳动一般——转换成无用劳动,因而价值和交换价值分析是徒劳的,要重新分析交换价值和价值,重新建立劳动力价值理论体系。从起步的地方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重新开始的地方。可怜!可叹!有多少精英,有志之士在这个园圈里消耗掉了他们一生的精力。交换价值分析,又要从自然、自然物质及使用价分析开始,然后把它们抽象为自然力,当作价值和使用价值。经济学家们可以忘掉自然力,但人类经济活动却事实求实地,不多不少地把自然力计算进入劳动产品,把社会物质化产品中的自然力计算进入劳动产品,这就是地租和矿山地租。

假如我们把一切有用事物都看作是有价值的,那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资本论》论证的被劳动力价值概念占有的,构成产品的自然物质,和形成产品的劳动工具中的自然物质看成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比如,桌子这个劳动产品60元价值中包含着野生木材的价值,和木工工具中自然物质的价值。桌子的价值是由劳动力、木材和钢材三种物质价值组成的,桌子的使用价值是由劳动力、木材和钢材的使用价值所组成。所以,桌子的价值等于桌子的使用价值。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气力去证明产品的劳动力价值与产品使用价值是二重的和等价的。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自身就有一个价值。产品价值,使用价值是生产,生活需要依次发生的不同内涵。

马克思说:“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次变动而变动。”[3]  马克思说:“总之,劳动生产力越是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是低,生产一个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4]  马克思说的非常清楚,因劳动方式不同,生产一个产品的劳动量不同,同种产品的价值不同。比如说,开采矿石,同一矿床开采的同量矿石,假定是2吨,用最落后的劳动方式,劳动工具把矿石挖出来,再从矿坑里把矿石用人工背出来,采挖2吨矿石的劳动时间是20天,200小时,劳动者每天创造价值3先令,2吨矿石的价值是60先令。如果改用现代化开采设备,采挖同量矿石,只需一天10小时,劳动者每天开采2吨矿石,只有3先令价值。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商品的另一个因素,使用价值不会随价值量的变动而改变。同种质量的同量煤发热量相同,一条裤子只够一个人穿,一件上衣只够一个人保暖。不管是用人工挖和背的矿石,还是用现代化采矿机械开采的同种同量矿石,它们的使用价值都是相同的。也不管是人工缝制的衣服,还是用缝纫机缝制的衣服,还是把张三换成李四缝制的一件同种衣服,都要完成同样多的裁和缝,同样多的劳动内容的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是由静止的产品规定标准决定的,与劳动方式的改变没有关系。产品、产品“价值”本身分不清它们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不会因劳动方式不同劳动力量不同,数量相同的同种矿石,价值量相同,使用价值不等。比如,一堆矿石的劳动力价值是60先令,同种同量的另一堆矿石是3先令,两堆矿石的劳动力价值不同,不能相互交换。用手工缝制的衣服不能和用缝纫机缝制的同种衣服相互交换。用手工织的布不能和用现代化织布机织的同种布相互交换。红色一元人民币不能和蓝色一元人民币交换和交换使用。连同一成色的同量金银因劳动方式不同,也不能交换和交换使用。虽然《资本论》一再声称它用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这是于事无补的。因为,用手工制造与用机器制造的同种产品所用劳动时间要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同一种产品虽然交换没有意义,但不交换不等于不能交换。虽然同种产品交换没有意义,但交换使用意义重大,比如,同种货币的同量交换和使用。连同种产品都不能交换的 “商品”又怎样同无限序例长的商品交换呢?不能交换的“商品”又如何演变成货币。所以,不能交换的“商品”不是商品。“商品”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的不等式,反映了劳动力价值理论中物质上的残缺引起的差额,“商品”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的不等量,反映了劳动量概念的错误,《资本论》论证的“商品”缺陷都与错误的劳动概念有关,都与劳动力劳动概念中包含有无用劳动有关。劳动过程中的那个“增大”或“减少”的劳动时间,就是无用劳动耗费的时间。随劳动工具性能的降低而增大,随劳动工具性能提高而减少。进一步证实《资本论》中的劳动理论中包含着无用劳动的事实。假如,我们让劳动者使用工具劳动(而不是生产的)有用劳动发生了,使用更先进的劳动工具劳动,无用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劳动效率就会更高。假如劳动效率提高到ρ=1时,劳动过程中的无用劳动完全消失,变化的劳动量等于零,劳动量变成理论标准劳动量。产品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等价,产品价值中就不会有物质残缺反映的不等式,实在的产品和理论上的不合理存在都会自动消失。

《资本论》在商品二重性论证中,用抽象的方法,首先把人类花费500万年,经过极其艰难和漫长的时间,努力发现,创造积累的劳动,劳动方式,劳动目的性,劳动产品使用性价值,一切劳动的社会资源都抽象掉了,人类重新回到我们曾经居住过的森林里。这时《资本论》论证的“商品价值,” 价值与自身使用价值相矛盾,与劳动无关与产品有用性无关,把失效的过去劳动当作劳动一般,当作价值,总之“商品价值”是无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产品中的无用劳动,它独立于宇宙世界,独立于宇宙物质,所以马克思说“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5]

《资本论》给予我们的是它的劳动力价值理论,显得特别神秘,神秘到我们只能到鬼神世界去寻找,大概《资本论》中的所谓商品价值就是鬼神一样的东西。为什么《资本论》规定的劳动力价值是那样的神秘,不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存在,而是它论证的商品价值的内容里什么东西都不是,和根本就不存在其中,就象我们找不到鬼神证据,找不到幽灵一样。“商品”中只有自然和人类劳动共同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因为被当作价值的无用劳动不能进入到产品中去,合格的产品中没有无用劳动形成的物质内容。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研究发展的需要,经济活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等都是有用事物的内涵的依次产生和表示,并不存在一个什么商品二重性。被颠倒的所谓理论就是荒谬的。

——————————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7:05:57
斑竹移动
劳动的社会资源(原创)第四章之“剩余价值学说”有误

包括《资本论》在内的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概念,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个古老概念。劳动是由劳动力直接发生或劳动力耗费。工具和机器只是生产的要素,与劳动无关。劳动概念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从这点出发,由此生发出来的诸如劳动力,劳动量,劳动与生产,生产力等经济学基本概念,构成古典经济学的劳动理论体系,理论的核心是劳动力,劳动力是劳动的唯一因素。

古典经济学一直信奉法国神父加里安尼1750年提出的劳力系物质价值的唯一创造者的神话,马克思补充说,机器不创造价值。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不妥,但终因理由不够充足,就这样,神话变成经济学教条。有了这一教条,劳动创造价值这句名言就变成劳动力创造价值。马克思用这些基本概念,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论点,比如,商品,商品二重性,交换价值与价值,抽象劳动等,并赋与这些概念,论点新的内涵。由这些新概念,新论点组成了《资本论》自己的劳动、劳动力价值两个理论体系。   

  这两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劳动力。一个劳动原理支撑劳动、劳动力价值两个理论体系。《资本论》在完成了自己两个理论体系论证之后,要用它的这两个理论体系建立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了。论证是否成功,白纸黑字,即成事实,有人认同,有人反对。认同者只能反复重复其中的基本论点,反对者似乎也没有更让人信服的理由。学说不是真理,学说要经过社会评论和事实验证过程,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科学,还要看验证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归资本家所有的商品。因此要研究价值形成过程,首先必须计算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马克思以棉纱生产为例,分析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计算商品价值,建立剩余价值学说。

生产棉纱,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棉花,纱锭等生产资料。假定生产10磅棉纱,需要消耗10磅棉花,其价值10先令,消耗的纱锭等劳动资料,其价值2先令。假定这2先令的生产资料,是工人2个工作日的产物,那么,首先可以得出,有2个工作日物化在棉纱中。10磅棉花转变成10磅棉纱,还需要消耗一定量的工人劳动。假定工人消耗6小时劳动把10磅棉花转变成10磅棉纱,棉纱中凝结了工人劳动新加进的3先令价值,10磅棉纱其价值共15先令。假如生产到此为止,资本家为自己生产了一个等价物。

价值增殖过程,工人消耗6小时劳动为自己生产了基本生活的费用(工资报酬),等于工人一日劳动力的价值。然而,资本家不是让工人劳动6 小时,而是让工人继续劳动一整天 12小时,生产20磅棉纱,实际消耗成本27先令,20 磅棉纱市场价值30先令,3先令剩余价值转变成资本了。就这样,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使用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这就是《资本论》中所谓的剩余价值学说。

从表面上看,论证似乎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剩余价值学说顺理成章的建立起来了。不过,我要告诉人们的是,因为其劳动、劳动力价值概念这个前提是错误的,所以,论证过程看起来越是正确,越是合理,相反,它得到的结论就越是荒唐。

根据举例中给出的条件,工人6 小时劳动纺10 磅棉纱判断,举例中所说的工人劳动使用的应该是不用手指纺纱的机器。我们知道,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发生在英国棉纺织业,纺织机器的发展最快。18 世纪70 年代,水力带动的骡机已经能够同时转动几百个纱锭。1785年蒸汽机被广泛用来带动纺纱机器。举例中的纺纱事件在时间上应该发生在英国工业大变革时期或工业变革完成以后, 到《资本论》成书出版这一时期。工厂大工业机械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对此,马克思说,‘当1735 年,淮亚特宣布他的纺纱机发明,并由此开始18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他只字未提这种机器不用人力而用驴力去推动,尽管它真的 用驴力推动的。淮亚特 的说明书上说,这是一种“不用手指纺纱” 的机器。’[1] 马克思说,“一个机器体系,无论象织布机那样,以同种工作机的单纯协作为基础,还是象纺纱机那样以不同种工作机的结合为基础,只要是由一个原动机来推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自动机。”[2]  这段论述证实,当时工厂纺纱业已经形成和实现由一个原动机带动的纺纱机、辅助机械全面自动化生产。所以,举例中的工人纺纱劳动就一定是这样的劳动状况。

1,纺纱过程,自动纺纱机自身的动力代替了工人体力作为劳动驱动力,用纺纱机的自动运动规律代替了工人脑力劳动。纺纱过程中,工人既没有作为体力劳动支出 ,也没有控制和操纵纺纱机运动脑力劳动支出。

2,纺纱过程,纺纱机自身的引线捻线机构代替了工人用手指纺纱,工人既没有从棉花中引线出来,也没有对引线加力。既没有改变劳动对象,也没有形成棉纱使用价值。

3,,纺纱过程,工人只做了比如,开机、停机、照看机器正常运转,添加原料,更换纱锭,接一接随时可能断裂的纱等,因纺纱机性能不够完善,作为有感觉意识的机器的某个器官,弥补纺纱机性能不足的辅助劳动,而不是劳动。

纺纱过程,工人辅助劳动没有直接或间接改变劳动对象成为使用价值,6小时辅助劳动没有纺一支棉纱,工人和棉纱之间并没有直接发生相互作用,更没有因果关系。所谓的工人6小时劳动与10磅棉花转变成10 磅棉纱,与棉纱新增价值3 先令没有一点点的本质联系。

到这时,假如我们稍加思索,就忍耐不住要问!

1,          这是什么工人,6小时劳动能把10磅棉花转变成10磅棉纱?

2,          工人是怎样把6 小时劳动加进到棉纱中去的?

举例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举例中隐含着自我否定的论证。

举例证实,棉纱生产过程中,工人既没有改变劳动对象,也没有形成棉纱使用价值,只能是自动纺纱机12小时生产了20磅棉纱使用价值,同时马克思认定,20 磅棉纱价值30先令。

举例中隐含着的事实是说,不直接改变劳动对象,不形成产品使用价值的工人活动不能算作劳动,只能被当做辅助劳动,是生产的内容。马克思混淆了劳动与辅助劳动、劳动与生产这两个概念。举例提出了与自己论证过程相反的论点,举例证实工人没有劳动,只从事了辅助劳动。也就是说,没有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工人活动,他无法把所谓的劳动、劳动力价值加进到棉纱中去,产品棉纱中没有劳动力劳动,劳动力价值凝结在其中。反过来,棉纱中没有所谓的劳动、劳动力价值,说明棉纱生产过程中,工人没有劳动。

现在,我们知道了,《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是什么东西了,只要是工人体力劳动者,与产品形成有没有关系并不重要。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这样的劳动概念只能是想象的,主观的,杜撰的,甚至是迷信的。

举例还包含着另外一个重要事实,它不仅否定了自己的劳动理论,否定了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同时它还做了与自己的劳动理论,劳动力价值理论,劳动工具和机器(只是劳动的有用形式,或者是生产的)相反的论证。

劳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改变劳动对象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劳动工具或机器,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直接或间接形成劳动产品,比如,厂房、场地、辅助设施,辅助劳动等都是劳动以外生产的内容,不是劳动的因素。举例在否定生产过程中工人劳动形成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用事实肯定了自动纺纱机是劳动的另一个因素,纺纱工人使用自动纺纱机劳动,——有用劳动发生了,12 小时劳动,记录了劳动力、劳动工具同时作用生产出20 磅棉纱,市场价格30 先令。真实的劳动概念我们暂时不去管它。这时,包括《资本论在内的古典经济学的一切错误,谎言或谬论,都被《资本论》证实了。什么劳力系物质价值的唯一创造者,机器不创造价值的教条立即变成鬼话。什么劳动力劳动概念,劳动力价值概念,劳动二重性,劳动与生产概念,劳动、劳动力价值两个理论体系,都被他自己的论证打得粉碎,全面破产。

根据举例给出的条件和事实,棉纱生产过程,工人第一个6 小时只做了生产辅助劳动,没有劳动,没有创造棉纱价值。——等于说,工人第二 个6小时也没有劳动,没有创造棉纱价值,第三个6 小时------第四个6 小时------20磅棉纱中没有工人新增加的劳动力价值。它表示,剩余价值论证过程中,命题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论证失败,《资本论》剩余价值论证彻底破产。《资本论》论证举例中还有一个更加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作为2先令的纱锭等价值,它表示,生产10磅棉纱平均消耗掉的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场地、厂房、照明、运河、仓库等)成本,就是《资本论》,古典经济学中的成本创造价值法则。工厂在核算时把劳动资料以折旧费的形式计算进入生产成本,马克思却把它看成是所谓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成本创造价值法则同不纺纱工人劳动力创造棉纱价值一样荒唐。《资本论》把2先令纱锭价值看作是同一劳动的两个过程这原本没有错。但是我们知道,纱锭必须是在被当作工具使用,当作另一个劳动因素进入劳动过程或效用,改变劳动对象,形成产品使用价值的那一部分,才能被当作劳动价值对待,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否则,我们只能把2先令价值看作是编造的,只有计算成本的作用,没有创造价值的功能。

举例一开始不是要计算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吗?不是要计算物化在棉纱中的劳动力价值吗?现在,我们就来用《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公式“W=c+v+m,

”[3] 计算棉纱价值。式中,c表示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v表示劳动力,m表示剩余价值。根据所给条件,生产20 磅棉纱消耗生产材料、纱锭c =4+20=24先令,工人在第一6 小时没有劳动,v=0,工人在第二个6 小时没有劳动,m=0,20 磅棉纱市场价格30先令,它说明,唯一的一个纺纱机因素创造棉纱新增价值6先令。

商品价值W=c+v+m=c=30先令

因为等式中c等于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所以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证计算得到一个反对自己论点的结果。                                                                              

现在,假如我们把举例看作是一个偶然的或极端的错误事件,为此,我们把工人使用自动纺纱机纺纱改为工人使用手摇纺车纺纱,计算物化在棉纱中的劳动量,结果又会怎样呢?但是马克思警告我们说,如果纺纱机在纺纱业中已是社会上通用的劳动资料,那就不要让工人使用手摇纺车。假如我们听从马克思的警告,就等于放弃用历史的方法研究人类劳动的演变规律了。

工人使用手摇纺车纺纱,棉花和纱锭按照原来给定的数据不变。假定,工人每天劳动12 小时,纺二分之一磅棉纱,用40 天、480小时纺完20磅棉纱。马克思说,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力的每一次变化而改变。还规定,价值量的大小与实现它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大小成反比例,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创造棉纱价值6先令,6 × 40=240先令,消耗的纱锭价值是4先令,20磅棉花价格20先令,生产20磅棉纱价值24+240=264先令。

在这里,工人使用自动纺纱机生产20磅棉纱,与工人使用手摇纺车生产20磅棉纱劳动量比较,后者是前者的40倍。假如使用《资本论》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请问,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多少?我们暂时把纱锭撇开,不计算在内,只计算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创造的劳动量。那么,生产20磅棉纱的劳动量是12小时,还是480小时呢?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6先令,还是240先令呢?还是有别的什么答案?

我们说,同一种棉纱产品,一定量的棉纱,都是要从棉花中引出同样多的引线,对引线加同样多的力,与劳动形式无关,劳动量不是由劳动形式决定的,生产棉纱的劳动量是由棉纱这个产品本身的劳动内容的量决定的。劳动者使用自动纺纱机,纺纱速度提高了,纺纱质量提高了,纺纱能力是手摇纺车的40倍,就是机器的速度、质量和能力。假定,使用手摇纺车的劳动效率=1,生产20磅棉纱的劳动量应该是480小时,而不是12小时,或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80小时劳动量就是我们规定的生产20磅棉纱的理论标准劳动量,20磅棉纱新增价值6先令。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证过程中,举例首先否定了工人在棉纱生产过程从事过劳动,只做了生产辅助劳动,也就是否定了工人创造了棉纱价值。同时反证,自动纺纱机12小时生产20磅棉纱使用价值,创造新增价值6先令。论证原本是工人劳动创造价值6先令的,论证的结果却变成了机器劳动,创造价值6先令。论证得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相反结果。这样,《资本论》中所谓的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就变成了使用工具和机器的“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变成了“可变资本”。它表示,《资本论》机器不创造价值一整套理论的全面破产。论证结果表明,按照《资本论》劳动、劳动力价值理论的规定,棉纱生产过程,工人第一个6小时没有劳动,没有创造商品价值,是自动纺纱机在第一个6小时创造了工人一日劳动的工资3先令,第二个6小时创造了资本自身的利润3先令。这样,我们就能说,是工人剥削了资本家吗?这不是太浅薄、太草帅了吗?

论证原本是要建立剩余价值学说,说资本家剥削工人学说的,结果却变成了工人剥削资本家也能说得通的道理。这难道说,马克思建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论证还不够荒缪,还不够荒唐吗?

《资本论》白纸黑字,事实已不容改变,为了使论证与社会事实相符,就是马克思活转过来,恐怕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补救办法,看来只能由我来想办法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改论题了。只需要修改一个字,把“剩余价值学说”改成剩余价值“邪”说,或“邪说资本”。这样,从此天下太平,人类经济活动回到它原本就是进步和发展的规律上去。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8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7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7:07:56
斑竹移动
劳动的社会资源(原创)第五章之劳动的胚胎

原来,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栖生活。后来,地球上的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里生活着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逐渐能直立行走,前肢能够使用自然物石块,树枝等在自然中获取食物或防御敌害。根据我对劳动过程无用劳动存在的认定,我认为远古人类使用自然物获取食物活动,很可能就是人类劳动的开端。

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是由劳动力直接发生,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活动不是劳动而是生产活动。这种劳动生产观念可能来自于人类早期哲学,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它影响深远,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生物学、古人类学、古典经济学、哲学从来没有人从专业的角度用现代科学认真的研究过人类劳动,它的内涵、它的概念或定义。这个人类生存、演变、生活、生产最基本的头等重要的人类活动劳动概念,很可能只是一句荒诞的俗语。当作社会科学基本原理,后果非常严重。

假如,劳动是由劳动力直接发生,那就是说,这种劳动观念永远存在着一个劳动开端的问题。劳动在人类之前就已经发生或存在,劳动是上帝创造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假如不是这样,人类劳动应该是远古人发明出来的,劳动应该有个开端。

用来证明远古人发明劳动的唯一证据就是,从远古人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自然石块,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不同的劳动工具。这些不同的时代的石器代表着人类演化和劳动的演变,人和人类劳动如影随形,可是这些石器被古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生产概念首先占有。这些考古学发现不是用来证明人的演化与人类劳动演变的关系的,而是用来证明生产过程,那么好吧!

请问,远古人使用自然物(劳动工具)从自然中索取食物的活动,生产了什么?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使用自然物不是生产的,除了生产的,我们就可以说是劳动的。

人类劳动大约发生在500——400万年前,人猿分离前后。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界限上,原先存在的生物学与人类学化石研究的分岐达成了一致。找不到其它证据,没有人知道,人类劳动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只有一个模糊的劳动、生产概念。劳动的发生最有可能是从“打”的方式演化而来。比如,突如其来的猛兽袭击,相互间的打斗,群体之间的利害冲突,情急中不经意抓住了石块,树枝等自然物,打死猛兽或打败对方,石块首先是一种武器,防御敌害,保护生命是首要的。总之,事件发生多出于偶然,求生的本能在偶然事件中可能暴发出最大能量。打死猛兽,远古人在这样的事件中,一方面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打的方式”被发明出来。远古人在事件中首先把自己转化成劳动者,劳动者抓住自然物表示,人与自然的结合,使用自然物,面对严酷无序的自然,劳动者能力提高了,运动过程——人类第一次,有用劳动发生了。就象是动物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细胞的结合,受精卵——人类劳动的胚胎发生了。劳动者是它的父,自然是它的母,名正言顺。传统的劳动概念就象是从石缝中嘣出来的孙猴子,有父无母,当作小说材料无疑是很好的。把劳动的胚胎用一个简单的形式表示。

劳动的胚胎 = 劳动力 + 自然      (1)式

式中的自然可以是自然力,也可以是自然物质。

在人类的早期,意识和语言还没有产生,劳动的发明,事件传播的非常有限,只能在少数个体或有限的的群体之间流传。所以劳动只有在单个的个体中屡屡重复发明,劳动才能成为远古人普遍的社会行为。我们注意到,在不同的地点或区域发掘出的化石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正是这个原因。

把使用石块“打”的方式用于追捕、围堵猎物,投掷出去的石块要比人和猎物跑得快很多,石块比手指,肌肉要坚硬许多,劳动者并能和猎物保持有一定距离,打死猎物的同时,自身因为没有直接接触到猎物而不受伤害。投掷石块虽杀死猎物的几率很低,但也是一种方式。这个过程,大自然首先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创造了最基本的生存物质条件,劳动者把自然物抓到自己手中,从而撑握了劳动的最基本物质条件,劳动者把自然物当作劳动工具使用,它可以当作手指和肌肉的补充材料和代替手指、肌肉材料发挥作用。比如石块或树枝具有一定的硬度,质量和形状,运动过程产生一定的能量和距离,面对自然,人比动物或猎物已经变得强大了。

人与动物面对严酷无序的自然,二者之间的行为大不相同。动物面对自然,是利用自身自然在进化中特化和完善化的器官直接直接面对自然,从自然中索取食物维持生命。人、自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之前后已经区别于动物。面对自然,远古人首先把自已转换成劳动者,使用、利用自然把自己的活动转换成人类劳动,人在人与自然之间加进了人类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远古人——劳动——自然,与动物——自然这种直接关系相比,人的能力是劳动与自然力之和,动物的能力只等于它自身的能力,人多出了一个自然力或物质材料的利用差额,这个差额是区别人与动物的物质存在条件。

人类劳动,把自然物当作劳动工具使用,自然物质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决定物是一个使用价值,当作劳动工具是劳动的一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具备了劳的二因素,劳动二因素的运动形式,产生一种效应——人类劳动。劳动的有用性,决定劳动是个使用价值,它生产另一种产品,产品使用价值。

人类劳动的胚胎是要发育的。大约到了360——250万年前,史称旧石器时代。劳动者使用自然物从自然中索取食物,演变到劳动者使用自然物创造劳动产品,比如,在远古人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化石和石器,石核,砍砸器、石斧等。劳动形式增加了,发展了,进步了,两种劳动形式并存。前一种劳动形式是使用自然物从自然中索取食物,没有生产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自然创造的。后一种劳动形成产品,产品使用价值。劳动的产品是自然物质的劳动改变形态,自然物中增加了人类劳动的内容。一般地说,劳动产品中包含着两个使用价值,一个是由自然物质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一个是由劳动改变自然物的(形状、结构,运动形态)的使用价值,具备这两个使用价值的有用物就是劳动产品,于是,我们可得到两点结论。

1、使用自然物从自然中索取食物,食物的使用价值是自然创造的,劳动不能创造它。这种人类活动形式不能算作劳动。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形成的劳动胚胎和某些动物,尢其是和某些高级灵长类动物活动相似,活动行为还是动物本能行为。因此,我把这一时期的人类劳动胚胎看作是与动物的共性期,人还没有真正的从动物中分离出来。

2、劳动者使用自然物生产出了劳动产品,产品使用价值,与前一种劳动方式比较,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动物在早期劳动胚胎中夭折,没有发育成长,保持原有动物本能活动行为。唯有人类从早期劳动胚胎中发育出后期胚胎,增加了人类劳动的目的性,用劳动改变对象物——真正的人类劳动诞生了。我们把它用一个简单的等式表示:

人类劳动 = 劳动力 + 自然,        (2)式

人类劳动,不能孤立的发生,必须针对某种劳动对象,用劳动改变劳动对象成为某种产品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注意,生产劳动不是生产,两个概念不同,不能混淆使用。用一个简单的等式表示:

生产劳动 = 劳动对象 + 劳动           (3)式

式中的劳动对象,可能是自然物,也可能是劳动产品。劳动对象一般有两个使用价值,一个是材料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一个是被当作劳动栽体的使用价值。当作劳动载体使用价值,劳动过程终了时,劳动载体转变成劳动改变形态的使用价值。(3)式,它限止除劳动力、劳动工具、机器以外的因素参与产品形成。

劳动产品 = 生产劳动 =(3)式

把(3)式展开

生产劳动 = 劳动对象 + 劳动

=自然物2+劳动力1+自然物1       (4)式

式中远古人使用、利用自然物,既劳动的最基本形式劳动力1+自然物1改变劳动对象。假定,劳动工具由自然物改为劳动产品,生产劳动的展开式,

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劳动

=自然物+劳动力+劳动产品

=自然物3+劳动力2+自然物2+劳动力1+自然物1  (5)式

式中远古人使用、利用自然物,和他人劳动或一个人的多次劳动。劳动包括劳功力,劳动工具,劳动工具中包含着自然物和他人劳动,改变劳动对象。

假定,劳动对象由自然物改为劳动产品,生产劳动在(5)式基础上的展开式,

生产劳动=生产劳动2+生产劳动1

=(生产劳动+劳动)2+(生产劳动+劳动)1

=(自然物5+劳动力4+自然物4+劳动力1+自然物1)2

+(自然物3+劳动力2+自然物2+劳动力1+自然物1)1

=自然物5+劳动力4+自然物4+劳动力1+自然物1  

+(自然物3+劳动力2+自然物2+劳动力1+自然物1    (6)式

劳动产品=生产劳动=(6)式

(1)式,劳动力1+自然物1是人类劳动的最基本形式和基本物质组成。人面对严酷无序的自然,比如:猛兽、石头、火等,人都不会象动物那样,用自身专门化的肢体、爪、肌肉直接作用于对象物。面对猛兽,人可能会使用石块、树枝等,面对坚硬的石头,人会使用石块打击石块,使用火,人会使用树枝拨火等。在远古人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和化石里,考古学从未有人发现其中有人类指甲、肌肉和牙齿成型的痕迹。既是现代人使用的复杂工具,也都是由这个基本形式和内容发展而来的,都是人类使用自然物、劳动工具,最终都要追溯到人类劳动的这个基本形式。

(2)式 ,表示人类劳动的胚胎发育成功。人类劳动就象新生的婴儿出世,远古人使用利用自然物劳动,生产出了劳动产品,石核、砍砸器、石斧等。在这一时期,远古人劳动的物质内容由劳动力、自然力,增加了他人劳动或社会劳动,可能没有社会劳动的物质化产品使用。

(3)式,表示劳动力使用自然物、他人劳动和他人的物质化劳动。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发明,劳动、劳动产品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一次性发明成功,都是无数的社会劳动、劳动产品的使用。就象石核、石斧那样的最简单的劳动产品的发明,一次次劳动,一次次劳动经历的失败,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才有可能成功。劳动、劳动产品中包含着,劳动者、自然力、社会劳动者的体力、脑力劳动的支出和劳动目的性,劳动技能、劳动经验、他人劳动产品。形成产品有用性,产品使用价值。

随着他人或社会劳动、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的产生和使用,人类意识和语言也都会

发生。

他人或社会劳动,劳动产品,不是简单的众多的个体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协作或协作的产品。而是由人类社会意识思维,自然物质、物质化的劳动产品把所有的劳动者活动及产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人、自然、社会三种巨大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密蜂做工活动不同于人类劳动。蜜蜂的做工活动只是众多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没有自然力、社会劳动、物质化劳动产品的使用。没有自然力、社会力量的增加,只是众多个体力量相加之和,虽然它们也形成了产品蜂蜜。但是蜜蜂做工活动不能成为劳动,也不是生产的,只能算作动物的本能行为。

人类劳动由劳动者、自然力转变成劳动力、自然力、社会力量,劳动效率提高了,劳动使用价值或作用效果增强。远古人劳动演化到劳动产品当作劳动工具使用,人类劳动的发生,人与动物因劳动而分离,因劳动而进化。

历史告诉我们,大约360——250万年前,远古人使用打制石器时代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250——4万年前,远古人使用磨制石器被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在我看来,按照这个标准划分的石器时代是有欠缺的。从500——400万年前,人猿分离到旧石器时代,这个时间段上,远古人使用自然物或发明,劳动的胚胎期被历史丢弃了,这事件非常重大,是历史的严重错误。

假如:我们把500——400万年前,人猿分离,远古人使用自然物从自然中索取食物的劳动胚胎期看作是人类劳动演化的第一阶段,把原来的350——2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远古人使用自然物生产出劳动产品,石核、石斧等,把原来的250——4万年前远古人劳动,生产出磨制石器,骨针,掌握钻孔技术新石器时代看作是人类演化的第二阶段。原先划分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仅仅在于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差别上,一个是打制的石器,一个是磨制的石器,对于远古人来说,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前者制造粗糙,后者制造精密和反映出劳动者严肃的劳动态度。钻孔技术的使用把其它事物联系到一起,事物变得复杂了,这一点比磨制石器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打制和磨制石器二者的差别不能作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准。劳动者使用自然物从自然中取得食物,劳动者使用自然物打制、磨制石器,没有使用自然物劳动胚胎的第一阶段,怎么可能发生劳动胚胎的第二阶段呢?所以,假如我们把远古人劳动胚胎的第一阶段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把劳动胚胎的第二阶段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劳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统称为石器时代。另外,把劳动第二阶段打制石器看作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磨制石器、钻孔技术看作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样划分出的经济时代要比历史原先依据打制、磨制的差别划分出的经济时代更为合理。假如是这样,人类使用自然物,那个被丢弃的历史又找回来了,这对于人类劳动、人类自身演绎过程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在500万年前,或更早一些时候,类人猿,比如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我们都是同属同种的表兄弟,同种胚胎。然而,人类今天的成就与类人猿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这其中的差别就是(5)式、(6)式所表示的,就是使用自然、社会力量劳动和人类劳动的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