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40 6
2010-06-22
2006年在这个论坛上,hhj网友发了两个帖子,这是涉及同一个作者的观点和内容有紧密联系的两个帖子。
一个是:
“科学技术是价值的掘墓人--旅日学者张忠任教授之说”

另一个是:
“张忠任在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上的发言--论劳动价值的“期差性”

对这两个帖子,许多网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也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hhj在“科学技术是价值的掘墓人--旅日学者张忠任教授之说”中,积极肯定了张教授的观点,而在“张忠任在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上的发言--论劳动价值的“期差性”的帖子中,则又成为张教授的批判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情况呢?这并不是hhj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而是张教授的观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科学技术是价值的掘墓人--旅日学者张忠任教授之说”一帖中,我们知道张教授曾说过这样的话:“总之,价值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科学技术是价值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自由时间的接生婆”。而在“张忠任在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上的发言--论劳动价值的“期差性”这个帖子中,我们看到张教授在反思自己,他说:“我曾经说过:‘价值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科学技术是价值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自由时间的接生婆。’”但是,“认识终于可以得到深化。认识到今年1单位的劳动价值量与去年是不同的,我将之称为劳动价值量的“期差”。也就是说, 如果今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那么今年1单位的劳动价值量就相当于去年的两个单位。”

对于张忠任的后一种观点,我是积极赞成的。特别是他提出的劳动价值的“期差性”概念,给人以启发。我在跟帖中说:“提出劳动价值的'期差性'给人以启发。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完善或者不确切的。劳动价值除了存在'期差性',还存在'相差性',即同一时间不同社会(部门、行业、企业、个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价值差。我认为,根据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量或价值量,采用'率比'更为科学。”“劳动是一种增量活动,这应该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一味强调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成反比,反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成正比的论断,是劳动价值理论的片面性错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假定工作日劳动小时是劳动单位,因此劳动量就是工作日劳动小时的倍数。”

时隔四年,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上看到一条关于“张忠任教授330在北京政治经济学工作坊作学术报告”的报道。
报道说,330下午,“北京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729会议室举行了第十四期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许健康研究员主持,来自日本岛根大学的张忠任教授做了题为“关于商品价值差异性的理论思考”的学术报告。张忠任教授介绍了关于商品价值差异性理论在日本发展的渊源,提出了商品价值的“期差”、“域差”、“业差”等概念,并介绍了“价值总量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命题,讨论了相关应用和发展前景。
与会的许健康、孟捷、杨思远、谢富胜、胡似、余斌、沈民鸣、李琼等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包括对其基本概念的深入辨析,新的概念体系与马克思原有理论的承接等问题。
本次报告热烈而富有成效,参与其中的师生们都颇受启发。

从这个简短的报道中,我们知道了劳动价值差异性理论在日本是有渊源的。张教授在“期差”的概念基础上,又提出了“域差”,“业差”的新概念。
个人认为,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进展是很有意义的。正如hhj在发帖子时所说:“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重大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
1、不论是“期差”,“域差”,“业差”还是“相差”,都是劳动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因此,可以概括为“劳动量的率差性”。并以此代替从前提出的“率比”概念。窃以为,劳动量的率差性,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实用的概念。
2、劳动生产率与劳动价值的关系,表面上看是“如果今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那么今年1单位的劳动价值量就相当于去年的两个单位。”而实质则是:如果今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那么今年1单位的劳动量就相当于去年的两个单位的劳动量。所谓劳动量的率差,就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的数量差。正是劳动数量差的变化引起了价值量的变化,产生了劳动价值的差异性。
3、劳动量的率差性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的率差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呈现相反变化,劳动量则成正相关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减少,劳动量则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增加,劳动量则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5 17:43:56
分析得不错。但不知道你使用的“劳动价值”是什么含义?

请见《请把那些错误的经济学概念扔掉!》https://bbs.pinggu.org/thread-2458416-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6 06:56:42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3-7-5 17:43
分析得不错。但不知道你使用的“劳动价值”是什么含义?

请见《请把那些错误的经济学概念扔掉!》http:/ ...
这里说的劳动价值,显然是指商品价值,即商品中的劳动数量。
关于"劳动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析,我认为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而且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有时间我到你那个帖子里去讨论,这里从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7 08:49:54
价值量和生产率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严格的说,不管日本人还是谁提那么多对应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论细节的作法,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有些因素是可以导致价值变化的,价值是可变的,这些因素的内涵和外延在哪.第一个,价值和价值量,存在不存在西方经济学的那种简单对应关系.某差的说法,只是倒过来为形式而形式的作法,可以这么做,但是形式毕竟是形式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7 09:29:42
借一步 发表于 2013-7-7 08:49
价值量和生产率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严格的说,不管日本人还是谁提那么多对应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论细节的作法,都 ...
率差与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客观存在。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成反比,就是率差(率比)与价值量关系的揭示,不过这只是一种内涵关系的描述。而从外延关系看,那就是一种正比关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8 10:13:05
gxg 发表于 2013-7-7 09:29
率差与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客观存在。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成反比,就是率差(率比)与价值量 ...
价值量变化规律是一个客观存在。所谓率差未必。这个概念的提出方式和逻辑,只是照搬资本和利率关系的西方利率公式,有着日本学者一贯的偏狭理解价值数理方式的习惯。根本不足为凭。说白了,根本逻辑不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