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28393 73
2008-01-15

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创造性的问题。
什么是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的问题和逻辑性问题的区别在于,它往往有多个正确的、可供选择的答案。
比如,如何建造一艘登月飞船?或者,举个简单的例子,手中有10元钱,用来买什么吃的?可以买熟食,也可以买点心,也可以买菜自己做饭。你可以有若干正确的选择,一切取决于你当时的条件和心情。
逻辑性问题是另外一种情况。甲比乙年纪大,丙比甲年纪大,他们当中谁年纪最大?这里没有选择的余地。惟一的条件,惟一的算法,惟一的结果。逻辑性问题也可以很复杂,但它们一般都只有一个答案。
我们在什么地方会经常遇到逻辑性问题呢?
在课堂上。不论数学、物理、化学,还是语文,历史,地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是这样的:“3乘4等于多少?”“抗日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我国的高原有哪些?”问题的条件清晰准确、不多不少;解决的办法是老师已经教给我们的、惟一的方法;答案只有一个,错一个字都要扣分。这就是我们经年所受的训练。标准的考题,标准的解法,标准的答案——我们的思想也标准化了。
不幸的是,生活中这种逻辑性问题几乎不存在。
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开会老板会问我什么?”“今天下班和谁一起HAPPY?”“怎么达成业绩指标?”显然,知识、逻辑和公式在这里帮不了什么忙。每个问题都混沌不清,都有无数的解法,会导致各不相同的结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到人际交往,需要解决的几乎都是创造性的问题。
逻辑性的问题生活中有没有呢?也有,在买菜的时候:一斤黄瓜2元,买1斤3两多少钱?这是逻辑性问题。还有,工作中免不了要进行一些运算。我们把它们外包给了计算机去完成。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创造性问题的过程。有些我们没有意识到,有些刚刚解决,又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出来。从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来看,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地解决,生活和工作就会变得一团糟,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人。
非常遗憾,我们在人生中最需要的技能,学校并没有教给我们。想象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到的知识用上了多少呢?有人说我们学到了思维方式。可是这种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又有多大帮助呢?

在TRIZ研究领域,人们言必及创始人Genrich Altshuller。现在我们知道他创造了“解决创造性问题理论”(TRIZ)。可是他同时创造了另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
关于后者,有谁提起过呢?
“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两种思维能力:一种叫做聚合思维能力,另一种叫做发散思维能力。
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加 1 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 1 加 1 可以有各种答案,如等于 3(如夫妻结婚生子),等于1(两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等于0(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拆台)。而在汉语中,它还可以等于二、十、王、田等,凡此种种都是发散思维或想象力的表现。
聚合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的人,我们称之为“学者”,发散思维能力占优势的人称之为“创造者”。 “学者”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内,面对清晰设置的问题,在明确限定的条件之下,使用自己所熟知的解决工具,去追求唯一正确的结果。“创造者”呢?他们似乎总是在自己寻找问题,自己设置问题。模糊的问题,跳跃的思维,若干个解决方案,。。。。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同时具有这两种思维能力。只是由于我们后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聚合思维能力经过反复不断的训练,越来越变得强大,充斥了我们的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则反之,逐渐枯萎弱化,就像那段萎缩的阑尾。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要归结到我们的教育体制的根源。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论中外,都来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
在此之前,孩子都是在家里,由长辈教育的。由于机械化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急需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厂务工。这些农民没有受过教育,不掌握使用机器的技能。必须让他们经受培训,掌握基本知识。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诞生了。在学校里,孩子们被传授一样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成为熟练工人。个性化、创造力在这里没有位置。孩子们就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和批量化生产的车床、零件没有区别。因此,学校就成了工厂,学生就成了产品。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以后有机会再展开讲)。
这就是问题所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已经在改变现状。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改变?
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发明
其实不然,按照TRIZ的定义,“创造性人格”由以下几方面要素构成:
1. 具有高尚的人生目标
2. 具有制订计划的能力
3. 具有工作能力
4. 具有解决问题的技巧
5. 具有抗压能力
6. 具有结果导向
7. 具有正义感,道德感,心灵的纯洁
8. 能够独立辨别善恶是非
9. 具有善良,同情心
10. 自尊并尊重他人
11. 责任感
12. 想象的能力
13. 具有完整的、系统的、发达的思维能力
14. 具有独立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15. 具有创造的愿望并享受创造的过程
16. 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格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截然不同。这是一种积极的、独立的、具有高度道德感和责任心、具有强大自我认知和对周围世界认知能力的完善人格。这不是发明机器,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是我们希望从青少年身上看到的东西。
 TRIZ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格”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它要求我们从儿童开始主动认知世界(三岁)的阶段做起,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引导,逐渐树立起系统观念、辨证观念、矛盾观念,逐渐掌握独立发现问题、运用完备的逻辑思维思考,并采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确认最佳方案的能力。这样,长大以后,他们才有能力进行各个领域的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他们才能成为具有强大自信和完善人格的人。
这就是TRIZ教育的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5 23:56:00

太专业了,读后真是受益匪浅啊,谢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 15:06:00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 16:40:00
说教育的部分还是比较赞同的,但是将逻辑说成是确定性的定息似乎有些牵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 19:05:00

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发明,经典!!!!!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应该反思啊???

 

[em43][em43][em43][em43][em43][em43][em43][em43][em4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 20:12:00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