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639 1
2008-01-19
一场汇聚全球最顶尖数学家的大会已然在杭州结束,可一场由他们引发的关于中国应试教育的话题却余音缠绕。什么才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如何破解应试教育的难题?抨击的同时,数学家们的理性思考和全球化视角,再度引发了国人的深思。<p style="MARGIN: 0px;"> </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src="http://www.jyb.com.cn/comments/kz/W020080115507754719484.jpg" alt=""/></p><p> <strong> 中国基础教育误入歧途?</strong></p><p>  中国的基础教育已步入应试教育的歧途,这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归纳题型和填鸭式的教育,是应试的最有效方法,但同时却让学习的过程变得了无生趣。</p><p style="MARGIN: 0px;">  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张英伯教授说,教案和教师教育方式的刻板僵化,正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通病。张英伯说,自己接触中学数学教学多年,却只听到两位老师敢宣称自己在授课时“只教基本概念和方法,不归纳题型”。而“胆敢”这样说的两位老师都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即便如此,其中一位老师还是很遗憾地陈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高三学生非常无奈地对她说,老师,我们非常喜欢听您上的课,可是我们要应对高考,所以我只能选择去B班听课。而B班的数学老师,恰恰是一位刚刚从外校调入的、有丰富的高考应试经验的老师。</p><p style="MARGIN: 0px;"> </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src="http://www.jyb.com.cn/comments/kz/W020080115507755652684.jpg" alt=""/></p><p>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朱匡正也抱怨:“每次上课,数学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解题方法都列在黑板上。”他说,老师这样做固然是希望他们多掌握一些知识,可是这样的“填鸭式学习”,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习惯,时间长了许多同学都变得不愿意自己思考问题了。</p><p>  今年初二的朱匡正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也是班里数学最好的学生。他说,仅仅有一次,他因为考试中看错了题,100分变成了98分。“你一定要把考试考好!”老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让14岁的他至今难以理解:老师们为何这样重视考试的成绩?</p><p style="MARGIN: 0px;">  “中国的国情可能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不同”,作为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者和制定者,张英伯说,在中国,课标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的高考是统一进行的,而在西方,课标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低标准,学校的课程可以超越这一标准,还可以有各种精英中学。她说,评价体系的不同,导致中国将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一些地方,高考成绩同时还和老师的奖金挂钩,并几乎成为中学老师评级的惟一标准。</p><p style="MARGIN: 0px;"> </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height="371" hspace="0" src="http://www.jyb.com.cn/comments/kz/W020080115507755798091.jpg" width="300" border="1" style="; HEIGHT: 371px; hspace: 0; vspace: 0;" al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分身乏术 李华 绘 (资料图片)</font></p><p style="MARGIN: 0px;">  事实上,对考试的重视,在以中国内地为代表的华人社会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林长寿说,台湾的数学教学也曾遭遇同样问题。1993年之前,数学教育采用传统的教材以及教法。这导致至少40%的学生在小学6年级毕业前,已经完全放弃学习数学。在检讨这些问题时,数学教育专家均归咎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是“填鸭式”的教学,认为数学中的计算规则是“成人世界”的规律,这些规则的学习属于强迫性学习,并非是儿童依据自己本身想法建构出来的。</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9 17:44:00

培养定位:游离在两极中的现实

在功利与良知间的苦恼

  曾经听一位名牌中学校长这样说:“我们在育人目标方面已经弱化了,学生的负担太重!以前仅仅是高三的课业重,现在,高一、高二都要当成高三教,初中也这样。”课业重是异常教育的代名词,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清楚。县城高中校长走上街,如果那年考得好,遇上领导,对方一定是满脸堆着笑;反之,肯定不是笑脸,还要追着问:

  “什么原因?”升学率非常敏感,容不得学校有半点懈怠。

  高中生没有考上大学的,回到家里,一是不能种田,没有学过;二是不会做家务事,没有学过。会什么?一是睡觉,书读累了,需要睡。二是要按时吃饭,就是按学校的作息时间吃饭。三是要赶集赶场,因为要上网了解信息。家长认为,就学会了花钱。花钱读了12年书,读出这样的结果,是培养定位不明确,还是培养定位没有起到指导引领作用?

  对于目前学校教育的种种欠缺和积弊,校长心知肚明。他们无可奈何地辩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这个谁不知道?关键的问题是你不敢减少作业量。面对现在的考试,接触试题的数量和做题的熟练程度是要害,只有加强练习,加大题量,才能够提高熟练程度,这就要增加学习时间。”这样的事实,严重制约着培养方向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

  多数校长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这是深埋在他们心中的良知。

  但是,政府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社会、家长的要求与期望,则是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他们该怎样选择?

  在能力与目标中的挣扎

  在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即素质教育搞好了,应试教育自然也就会好的,因为,考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这句话几乎就是强势语言,几乎没有被反驳的可能。循着这种思路去下结论会怎样?如果没有考好,你的素质教育就不行;反过来,我考得好,这就是素质教育。有了这种“逻辑”,于是,关于前些年提倡的“转轨”,亦或是后来主张的“转变”,渐渐地没有了声息。

  既然已经把考试作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手段,要求人们掌握考试技能是无可非议的事。问题是考试的作用被放大了,被说成是有训练思维的功能,这就使人不能不质疑:考试技能会不会在人的持续发展中起作用?不过是“敲门砖”而已,社会却要青少年花费黄金的年华去掌握“敲门砖”!生产“敲门砖”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

  国家和学校是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才能在功利与良知中间找到大家都能够认同的出路,使教育对学生的长远有益,校长应该怎样当,学校应该怎样办?

  有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长,对家长讲过这样的话:“你们选择了我们这所学校,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学校会努力使学生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们今后参加工作,当兵,当工人,也会是好样的。”他把“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老话表达得非常清楚,入情入理。家长对于省重点学校允诺学生毕业后当好工人一点也不反感。

  在这所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各得其所,非常和谐。其实,在中学培养定位上,可以把问题讲透,有这样的思考和阐述能力,就能够部分地解决全体学生挤独木桥的状况。这可能是以分层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在理想与策略的指引下走出来

  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还说过,“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和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一所学校应该能够积聚一批以事业为乐趣、以事业为要旨的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师,办真教育就难,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如果组织起来这样一批教师,学校就容易因理想而鼓舞;想落实还带有理想色彩的素质教育,困难就不会无法逾越了。

  理想不是一句口号,理想存在于人心中。理想的学校依靠的是理想的教师,校长如果能够依靠他们,就可以推动整个学校向素质教育逐步靠近。

  拥有了理想的队伍,就会产生正确而有益的方法。当中学校长的,要关心你的下一级学校,比如小学。如果一个地区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办得很顺,这里的素质教育就可能愉快地开展起来。有人认为,单独一个学校无法搞好素质教育,关注区域内的全体学校,就能够克服这种局限而取得进步。这种说法有道理。

  要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中学校长如果能够花些时间与家长沟通,就可能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清除一些障碍。比如,普通中学向职业技术教育分流的问题,如果能够向家长、向学生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景而不是刻意强调升学教育的优越,社会观念就有可能逐步地发生转变。

  要推行有效课堂教学。现在一些课堂是低效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提高效率却应该是学校的经常任务。科勒斯涅克提出有效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教师的丰富性和与学生的接触程度是有效性的两个基本条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极大地发展了其中的内涵和方法。

  如果能够把这个理念和方法逐渐变成学校和教师的行为准则,就可能摆脱教学低效的阴影,相对地放开学校和教师的手足,使素质教育获得伸展的空间。同时,我们以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启蒙应该是学校文化的真正建设。因为,积极的学校文化能够保证对学校培养定位的坚守和追求。(四川教育学院教授 姚文忠)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5日第5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