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利与良知间的苦恼 曾经听一位名牌中学校长这样说:“我们在育人目标方面已经弱化了,学生的负担太重!以前仅仅是高三的课业重,现在,高一、高二都要当成高三教,初中也这样。”课业重是异常教育的代名词,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清楚。县城高中校长走上街,如果那年考得好,遇上领导,对方一定是满脸堆着笑;反之,肯定不是笑脸,还要追着问:
“什么原因?”升学率非常敏感,容不得学校有半点懈怠。
高中生没有考上大学的,回到家里,一是不能种田,没有学过;二是不会做家务事,没有学过。会什么?一是睡觉,书读累了,需要睡。二是要按时吃饭,就是按学校的作息时间吃饭。三是要赶集赶场,因为要上网了解信息。家长认为,就学会了花钱。花钱读了12年书,读出这样的结果,是培养定位不明确,还是培养定位没有起到指导引领作用?
对于目前学校教育的种种欠缺和积弊,校长心知肚明。他们无可奈何地辩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这个谁不知道?关键的问题是你不敢减少作业量。面对现在的考试,接触试题的数量和做题的熟练程度是要害,只有加强练习,加大题量,才能够提高熟练程度,这就要增加学习时间。”这样的事实,严重制约着培养方向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
多数校长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这是深埋在他们心中的良知。
但是,政府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社会、家长的要求与期望,则是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他们该怎样选择?
在能力与目标中的挣扎
在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即素质教育搞好了,应试教育自然也就会好的,因为,考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这句话几乎就是强势语言,几乎没有被反驳的可能。循着这种思路去下结论会怎样?如果没有考好,你的素质教育就不行;反过来,我考得好,这就是素质教育。有了这种“逻辑”,于是,关于前些年提倡的“转轨”,亦或是后来主张的“转变”,渐渐地没有了声息。
既然已经把考试作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手段,要求人们掌握考试技能是无可非议的事。问题是考试的作用被放大了,被说成是有训练思维的功能,这就使人不能不质疑:考试技能会不会在人的持续发展中起作用?不过是“敲门砖”而已,社会却要青少年花费黄金的年华去掌握“敲门砖”!生产“敲门砖”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
国家和学校是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才能在功利与良知中间找到大家都能够认同的出路,使教育对学生的长远有益,校长应该怎样当,学校应该怎样办?
有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长,对家长讲过这样的话:“你们选择了我们这所学校,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学校会努力使学生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们今后参加工作,当兵,当工人,也会是好样的。”他把“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老话表达得非常清楚,入情入理。家长对于省重点学校允诺学生毕业后当好工人一点也不反感。
在这所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各得其所,非常和谐。其实,在中学培养定位上,可以把问题讲透,有这样的思考和阐述能力,就能够部分地解决全体学生挤独木桥的状况。这可能是以分层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在理想与策略的指引下走出来
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还说过,“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和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一所学校应该能够积聚一批以事业为乐趣、以事业为要旨的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师,办真教育就难,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如果组织起来这样一批教师,学校就容易因理想而鼓舞;想落实还带有理想色彩的素质教育,困难就不会无法逾越了。
理想不是一句口号,理想存在于人心中。理想的学校依靠的是理想的教师,校长如果能够依靠他们,就可以推动整个学校向素质教育逐步靠近。
拥有了理想的队伍,就会产生正确而有益的方法。当中学校长的,要关心你的下一级学校,比如小学。如果一个地区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办得很顺,这里的素质教育就可能愉快地开展起来。有人认为,单独一个学校无法搞好素质教育,关注区域内的全体学校,就能够克服这种局限而取得进步。这种说法有道理。
要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中学校长如果能够花些时间与家长沟通,就可能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清除一些障碍。比如,普通中学向职业技术教育分流的问题,如果能够向家长、向学生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景而不是刻意强调升学教育的优越,社会观念就有可能逐步地发生转变。
要推行有效课堂教学。现在一些课堂是低效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提高效率却应该是学校的经常任务。科勒斯涅克提出有效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教师的丰富性和与学生的接触程度是有效性的两个基本条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极大地发展了其中的内涵和方法。
如果能够把这个理念和方法逐渐变成学校和教师的行为准则,就可能摆脱教学低效的阴影,相对地放开学校和教师的手足,使素质教育获得伸展的空间。同时,我们以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启蒙应该是学校文化的真正建设。因为,积极的学校文化能够保证对学校培养定位的坚守和追求。(四川教育学院教授 姚文忠)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