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晰的探究出马克思的(逻辑)体系之谬
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有时看似有道理,但是又有相当多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没有多少道理。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
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在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基础和价值定义上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搞了一个商品的二重性说法。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撇开商品的使用为前提的。是从人的劳动角度来论述的。将人的劳动力定义为价值。对此,有很多后人研究马克思学说得出,马克思的理论是生产成本理论。这样一个理论,实际上是失掉了或不计使用价值的理论,这导致理论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价值理论。这个不完整的理论最大特点是价值不受使用价值的约束。因为一个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不完整也等于是有缺口,是一个不封闭的系统,用规范的说法就是不受约束的理论。
现实中,一个不受约束的理论如何能把问题说清楚呢?能说清楚的话就奇怪了。
有人对马克思发明的商品二重性说法大为赞赏,其实,正是这个所谓的二重性之说害了马克思。
正确的价值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暂且不深入讨论。但价值理论是不能象马克思那样撇开使用价值去研究的,反而要在坚实的使用价值基础上展开。商品首先要有使用价值,正是这个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在使用价值这个基础上才能讨论商品的成本的问题。诚然,任何事物都存在成本,但成本却不能成为重点、成为全部。如果理论研究以成本为重点来研究价值,必然结果是本末倒置,宣宾夺主,直接后果是理论失去边界约束(失去使用价值支撑)。失去约束的理论必然会造成一种奇特学术现象,每讨论一个问题,双方都要对所讨论的问题重新界定一下定义内容或条件才能共同进行下去。否则,就是各说各话,谁也不服谁。
现在可以清晰的概括一下马克思的逻辑:(沿用马克思的说法)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会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废物。所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单纯讨论价值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理论。因这个理论失去了有用和没有用的界定。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之说就是一个这样例子。
正确说法是,资本家凭借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才能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不能占有剩余价值。(此解释将导致剩余价值是由使用价值产生的,无法得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结论)
又比如,劳动形成价值。
正确的说法是,有用的劳动才会形成价值,没有用的劳动不会形成价值。(由此逻辑,同样会否定价值与劳动的关系。价值只与劳动的使用价值有关,与劳动力的成本或抽象劳动无关)
所以,从上面的论述看,马克思的理论是一个有着缺陷的理论,导致理论不能受到边界约束。其观点和说法必然失去唯一性和确定性。自然的,马克思理论也就是一个不能用于论证的理论。
(该贴子内容进行了整理,编辑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述,以便于个人作为资料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