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对话5:不完全契约理论
对话人:nie(论坛超级版主、制度经济学版主)、pkujx409和聂辉华(均为人大博士生,论坛新聘贵宾)
对话地点:人大校内“水穿石”
时间:2005年6月20日
一、定义
nie:什么是不完全契约?
聂辉华: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contract)是一种关系,包含经济意义上的合同、合约等。完全契约就是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各种或然情况下的权利和责任的契约,这些规定是可以被第三方(如法院)执行的。不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契约都是不完全契约。
nie:你说的规定了各种权利和责任,是不是说不存在法律上的漏洞的契约就是完全契约?
聂辉华:不是的。法律上完备的契约在经济学意义上不一定是完全契约,但是在经济学意义上是完备的契约,在法律上通常是完备的。我举个例子,假如甲乙双方规定,甲方在某日以价格8元卖给乙方一件东西,该东西的成本有50%的概率是2元,也有50%的概率是10元。事前(ex ante)期望收益为正(8>6),所以交易是理性的,这契约在法律上也是完备的,没有不清楚的权利和责任。但是在经济学上不是完全契约,因为它没有规定,万一事后(ex post)成本是10元,强行执行交易就是不经济的,应该允许赔偿等司法救济,但是契约没有规定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所以不是完全契约。
nie:那么如何判别一个契约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呢?
聂辉华:是否存在某些双方都知道但是对第三方不可证实的信息或变量,这种observable but nonverifiable的变量是不完全契约模型的关键。
nie:完全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在模型上有什么差别?
pkujx409:完全契约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Laffont都把它推广到N人和N任务的情形了,后人在这一领域建树不大,只是应用。而不完全契约理论还不太成熟,所以可以做出有思想的东西。真正的牛人应该做有思想的东西,而不是技术性、实证性的东西。[/UseMoney]
二、结果
nie:我们提出一个新理论,总是因为现有理论难以解释某些现象。那么不完全契约理论能解释什么完全契约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呢?
聂辉华:完全契约理论不能解释长期契约的存在,特别是考虑到不存在收入转移和风险分担时。因为短期契约如果是完全的,为什么要签订长期契约?关键在于,长期契约涉及专用性投资(Crawford,1988)。
nie:资产专用性就涉及不完全契约吗?
聂辉华:是的,因为一旦涉及关系型专用性资产(假设强于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关于投资、成本和收益的信息就很容易变成双方对称但是对第三方不可证实或者证实成本太高。
nie:那么你认为导致不完全契约的原因是什么呢?
聂辉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以及交易费用,比如证实成本、缔约成本和预测成本等,这在威廉姆森那里也许是“适应性成本”,交易费用的最重要构成吧。
nie:这种契约的不完备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聂辉华:敲竹杠(Klein et al,1978),敲的过程就是再谈判的过程。投资者预期到这点,会导致事前专用性投资不足或者过度,但难以到达有效投资(Hart-Moore,1988)。
nie:具体一点?
聂辉华:你事前投资的边际收益中,有一部分被别人拿走了,但是边际成本却全部由你承担,你干不干?
三、解决之道
nie:那么有什么制度来解决这些无效投资现象吗?
聂辉华:不同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之道,最常见的就是威廉姆森等的纵向一体化方法(TCE),以及哈特等人的产权方法(GHM模型),这些可以说是组织反应,就是合并。另外,履约理论——它是契约理论中数理程度最复杂的——认为通过某种简单的选择性契约(option contract)或者再谈判设计,可以不用动用产权也能实现最优。
nie:你认为这个敲竹杠问题能够解决吗?
聂辉华: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解决。事实上,以履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为代表的解决之道,假设过于敏感,不现实,所以我不看好它。比如,最具代表性的ADR1994模型,假设谈判有一个终结点,问题是,谁来规定这个终结点?还有,它凭什么排除代理人或当事人之间的合谋?此外,我个人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认为,它所依赖的罚金机制是违法的!
nie:你的意思,所有的解决之道都不是很令人满意?
聂辉华:从目前的理论上,是的。但是我认为可以找到某些机制来实现最优,需要时间。
四、应用
nie:介绍一下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应用吧。
聂辉华:刚才说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最典型的还有金融契约理论(证券设计理论),这个pkujx409熟,待会让他说。还有国际贸易、企业制度、社会契约、私有化等。
pkujx409:不完全契约理论在金融契约理论中还是很有潜力的,但是好的模型不多,因为很难发展出很好的、公认的好模型,它需要顶尖高手来做。
聂辉华:公司治理领域如何?
pkujx409:公司治理做的太多了,要做出好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模型,在这个领域很难,关键是实证。
nie:这一领域的实证好不好做?
聂辉华:不好做,因为很难度量专用性投资以及内生化它。
pkujx409:牛人都不太做计量,因为它有太多假设限制了你的思维。
五、争议
nie:可以介绍一下1999年关于不完全契约基础的争论吗?他们争什么呢?
聂辉华:批评不完全契约的一方是Maskin和他的高徒Tirole,回应的一方是Hart和他的co-author Moore以及他和Maskin的高徒Segal,集中反映在RES1999年专辑上。焦点是:不可预见的或然性(unforeseen contingencies)是否构成不完全契约的基础。批评者认为不能,因为只要当事人具有预期未来收益的这一点完全理性或动态规划能力,就一定可以设计一个message game来揭示真实信息。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不可预见的或然性就是不相关的,此即不相关定理。反驳者认为,如果缔约环境无限复杂,比如N个物品中只有一个物品是事后交易有效的,那么由于排除成本无穷高,导致签约等价于不契约。因此,不完全契约仍然是存在的。
nie:你对这一争议有何看法?
聂辉华:我觉得这一争议没有完全针锋相对,因为第三方不可证实性才是不完全契约模型的主要立基点,所以Maskin、Tirole的批评多少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我要强调一点,我们在评价别人的理论时,态度要客观,不能因为喜欢某个经济学家,就把它吹成什么“神童”,还说什么“他的论文或综述终结了某一领域的争论”。笑话,什么综述能终结理论的争论呢?我要提醒大家,不要看了三五篇文献就给什么《……动态》写个综述,那样的文章没有价值!
此时,其他人加入聊天,专业性谈话中止。
[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8-19 9:32:1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