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251 1
2005-06-24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

徐滇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有些书,就象街头坊间的流行歌曲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些书也许被人稀里糊涂地买了回去,却很难在书架上站住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一书也许和图书流行榜无缘,但是,它却是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争论中最有份量的一本好书。毫无疑问,它会长期存在于经济学家的书架上,也肯定会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该书的编者对此心中有数。所以,他们在序言中说:“我们把重点放在学术性较强,方法较为规范的研究上。这些文章同一些通俗读物,以及炒作色彩较强的文章相比,阅读起来并不容易。”

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都无法忽视中国经济崛起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冲击。中国经济规模究竟有多大?经济增长速度究竟有多高?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继续成为报刊、杂志关注的焦点。许多荒唐的谬论将被各种媒体颠来倒去反复炒作。“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将以各种版本交替上演。甚至一些学者在估计中国经济规模的时候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普及GDP统计的常识,还要搞清楚统计方法争论的来龙去脉。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尴尬的局面:许多人在批评中国GDP统计虚假的同时却离不开那些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数据。人们往往发问:经济学家能不能拿出来一套更好的统计方法。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努力地面对这一挑战。作者们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书中各篇论文从各个角度探索和分析了产生统计偏差的原因。特别值得一读的是伍晓鹰的文章。他介绍了许多关于中国GDP的研究,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令人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许宪春的论文在介绍官方统计方法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可见,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官方统计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任若恩是研究中国统计专家。他的文章令人信服地指出了某些海外学者在估计中国GDP时所犯的错误。可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的文章的题目“中国GDP统计水分有多大”有可能误导读者,因为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和奥兹马库的文章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来解释有概括意义的指标和主成分的变动。但是,正如作者自己指出的那样:“这并不是说,我们证明中国官方核算的GDP是正确的,没有人知道正确的估计值;只是表明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结果。这是通行全世界的事实。”换言之,这本书指出了GDP统计中的问题所在却没有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在过去十年内,经济学家每提出一个新的统计方法都遭到批评和非议。他们带来的困惑也许比他们所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Allen Shiau 的文章“中国政府高估了经济增长吗?”非常精炼的总结了中国GDP估计误差有四个主要来源:(1) 数据失真;(2) 不准确的折算;(3) 低估服务业;(4) 其他方法上的错误与抽样错误。这四条都要命。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中国统计数字的质量越来越好,“官出数字”的荒唐事情不再出现,但是,在讨论GDP增长率的时候,我们却永远无法回避统计数据的折算问题。

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很多:第一,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和劳动工资上升。因此,各个部门商品以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在不断变化之中。在各个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不同。例如,由于技术进步,雨伞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着利润率上升,雨伞价格会持续下降,雨伞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会上升。可是,理发师傅的劳动生产率却很难提高。在短期内,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可能上升得比理发师傅更快。由于制造业工资水平上升得快,愿意从事理发业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带动了理发业工资上升。也就是说,理发行业的工资水平需要依赖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往往有相当大的时间滞后。如果按照一个统一的指数折算,难免产生偏差。第二,通常人们假定劳动力可以在部门之间流动,但是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这导致在不同国家内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趋势不同。结果,各国服务业价格差别十分显著。北美理发的费用要比中国高10倍以上。第三,由于运输、交易成本的制约,有些商品可以出口贸易交换,有些商品不能投入国际交换。非贸易商品在各国的价格变化趋势大不相同。也没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价格差会逐渐消失。第四,由于各国货币政策不同,通货膨胀率各不相同。即使通货膨胀率相同,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可能不一样。中国官方统计中有三种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FRRI)和工业生产价格指数(IRRI)。在估算经济增长率的时候需要把各年的GDP统计数字折算到基年,究竟用哪个价格指数?如果工业部门用工业生产价格指数,农业部门用农副产品价格指数,而服务业用消费品价格指数,不仅在方法上非常复杂而且在许多细节上可能越搞越糊涂。

在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为了回避汇率转换带来的偏差,人们花费了很大力气研究购买力平价(PPP)。购买力平价的本意是研究一个单位的货币是否能够和其他国家的货币一样买到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众所周知,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消费习惯不一样,因此商品的绝对价格或者相对价格都不一样。例如,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麦当劳的汉堡包质量基本相同。在2004年1月,在北京汉堡包的平均价格是1.23美元,在美国是2.80美元,在欧洲是3.48美元。从道理上来讲,同样质量的汉堡包应当有相同的价格。如果拿美元作为基准,那末中国人民币被低估了56%,而欧元被高估了24%。为此引入购买力平价法,试图通过所谓的“单一价格法”(Law of One Price)来评估国内生产总值。

购买力平价法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篮子和选择什么时间来比较。对于某个国家,自然可以把过去若干年内消费量最大的商品选入计量的篮子。可是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同,消费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选出一个能够同时适合所有的国家的蓝子。购买力平价法在商品篮子和相应价格选择上的歧义性使得估计出来的数据天差地别,让人无以适从(参见伍晓鹰文中附表,第128页)。

在2004年第4期的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发表了Alan Taylor 和Mark Taylor的文章“购买力平价之争”。他们使用大量历史数据证明,购买力平价指数也许可以反映现实社会商品的长期变化,但是在短期内却说明不了任何东西。

本书客观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争论的各种观点,并且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人们仍然不知道,中国经济规模究竟有多大?增长速度有多高?估算GDP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人类离开正确的结论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苛求于本书作者。

也许,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逻辑上的问题。在讨论GDP及其增长速度的时候,我们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众所周知,液体和气体的分子始终处在无规则的运动之中。科学家称之为布朗运动。随着温度上升,这些运动的强度也随之加大。在研究热力学的时候,人们关注温度、压力、体积的变化,无需更多地关注那些分子的布朗运动。

就象看一幅油画一样,站得稍微远一点,你可以看到非常精彩的画面,受到艺术感染。如果靠得太近,看见的是一个个毫无情趣的彩色斑点和笔画。作为美术学院的教师也许要研究这一笔是怎么画上去的,有没有什么特殊技巧。可是,如果要对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来谈这些绘画技巧,恐怕绝大部分人会兴趣索然,逃之夭夭。

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在作生意,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把数字弄得那么精确。事实上,追求GDP数字的绝对精确是永远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在研究GDP以及增长规律的时候关心的是GDP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纵向比较是和自己以往各个时期相比。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平。对于民众来说,生活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占有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国家来说,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加工能力。当讨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可支配财富和技术发展水平。正如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说,“可支配财富指的是这个国家可以随时调动建立军事力量的经济资源。它比财富总量更重要,因为重要的不是一国如何富裕,而是它有多少财富可资利用。”(参见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在统计方法上,只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方法越简单越好。切莫坠入繁琐哲学的陷阱。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保持了学术上的严肃性,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很客观地陈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的主张,给读者留下了独立思考、判断的空间。显然,在今后若干年内这本书是这个领域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之一。特别是各个大专院校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将从这本书中得益非浅。

(2005年2月3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