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73 0
2008-03-13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0.7pt; TEXT-INDENT: 48.2pt; mso-para-margin-left: 1.97gd; mso-char-indent-count: 3.0;"><b><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产生的历史前提</span></b><b><span lang="EN-US" style=";"><p></p></span></b></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0.65pt;"><b><span lang="EN-US" style=";"><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span></b></p><p class="MsoBody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我们知道,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出现之前,人们在交换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并且将其与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相联系,提出了交换物的“效用”问题。这显然是在离开了市场的社会属性之后,在生产活动中单纯考察使用价值而得出的一个结论。后来这种观点为庸俗经济理论所继承,又进一步提出了“效用递减规律”,也就是将物的“效用”同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相联系,使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函数关系,当人们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物相对于人的“效用”就逐渐降低,以致为零,若继续增加即为“负效用”。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评论“效用递减规律”的科学性,仅就这种观点来看,说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交换实践中,对使用价值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认识,这就是,凡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不论是自然占有物还是劳动产品,都不具有使用价值。实际上,使用价值在市场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一是相对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自然占有物或劳动产品作为自然界的物质而存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其使用价值由物的自然属性加以规定。这种自然属性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得到开发,而有些则反之。这说明物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的不断进步而被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的。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么为人类所利用的范围就越广,因而物的使用价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换者主观需要上的使用价值。不为交换者主观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价值,也很难用于交换。实际上,在市场交换中,使用价值应首先不为占有者所需要,也就是在让渡过程中,使用价值对于占有者来说是作为非使用价值而存在的,而对交换的另一方来说是使用价值。这是从市场的社会性来考察使用价值的,因而反映了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去考察,反映着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存在。使用价值用于交换,则反映了交换者主观需要上的使用价值,它包含着隐藏在其中的社会属性,它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总之,前者是形成交换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是形成交换的充分条件。</span><span lang="EN-US" style=";"><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由于生产、交换和消费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容,因而物的使用价值最先为人们所注意,正如马克思曾经推测到的:“使用物品可能成为交换价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为非使用价值而存在,作为超过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价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于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让渡的。”</span><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马克思:</span><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资本论》第<span lang="EN-US">1</span>卷,第<span lang="EN-US">105</span>页</span><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即使最原始的交换,如果占有物不具有上述两种属性,那么交换也不会发生,因而价值也无从考察。</span><span lang="EN-US" style=";"><p></p></span></p><p class="MsoBody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从纯粹使用价值的交换到价值的交换,曾经历了混杂物的交换、具体使用价值的交换和价值的交换三个阶段,这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我们知道,不同种的使用价值是由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创造的,然而,在交换产生的初期,交换物首先是由不同种的使用价值组成的混杂物构成的,并且将其作为一种使用价值进行交换,只要这些混杂物有所区别,能够满足某种心理上的不同需要,那么交换就可以完成。这种交换方式完全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一方面它说明了当时人们还缺乏对使用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说明由于交换物是由共同体内部的劳动者共同生产的,是他们劳动的共同结晶,因而作为剩余物可以当作一种交换物进行交换。这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它反映了共同体内部劳动的共同性质。虽然这种共同劳动还局限于每个共同体内部,还不具备整个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然而就其内部而言,它是统一的,是他们共同劳动的直接产物。由共同的劳动转化为对立的劳动,从而通过不同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也即具体劳动的交换,抽象出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可以说是劳动形态发展的历史必然。只有通过不同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才能抽象出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也就是抽象劳动。因而,由纯粹使用物品的交换转变为抽象劳动的交换,必须以具体使用价值的交换为历史前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由劳动的统一发展为劳动的对立,通过对立劳动的交换进而又发展为人类劳动的统一,从而转化为新的联合劳动,不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市场交换中的再现吗?交换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成着劳动形态质的飞跃,使之发展为新的联合劳动,同时也为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奠定着基础。</span><span lang="EN-US" style=";"><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span></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