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庞斗智的博弈论分析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的故事。孙膑本是齐国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少年与庞涓同师高人鬼谷子。庞涓后来当了魏惠王将军,由于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割去膝盖骨的膑刑,所以后来把孙子称为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从魏国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齐、魏之间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逼迫庞涓自杀,齐国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孙膑最终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孙庞斗智的故事后来演化成为一个成语。如果从现代博弈论角度分析孙庞斗智的过程,对于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世仍然很有价值借鉴意义。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博弈:孙庞同窗时合作是最优选择
当年孙庞两人都跟着鬼谷子学习兵法。当时孙膑入门较早,所以庞涓是师弟。庞涓虽然很聪明,但和孙膑相比学的兵法水平差得很多。
不过庞涓喜欢耍小聪明,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术,并且善于伪装。这时候两个人并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如果两个人闹别扭,肯定会引起老师鬼谷子的反感,对于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好处。所以当时情况下,互相合作学好本事是最重要的。当时虽然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表面上从未流露出来,同时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举荐师兄,同享富贵。这里庞涓开出的空头支票实际上是自己心里发毛的表现,表明自己对于这个师兄还是心存畏惧的。但是善良的孙膑虽然学业很好,但是看人的情商实在是差一些,于是与庞涓兄弟相称,如同亲兄弟一样。
今天在大学里一起学习的研究生们,应该从孙庞合作中得到启发,那就是同学之间实际上很难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互相团结合作,学点有用的东西是念研究生时期的最优选择。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没有道德底线的博弈:孙膑受刑
孙庞两人学成后,庞涓首先下山。这时魏惠王招贤纳士,而庞涓就是魏国人,于是去应招,临别时向孙膑保证,一旦自己发达了,就马上引荐师兄,共同做一番事业。
后来庞涓得到魏惠王赏识,被封为将军。随后魏国跟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宠信。
如果庞涓就此打住,可能两个人也会相安无事。但是他对本事比自己大的孙膑心存顾忌。担心如果履行诺言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自己得到的好处就会受到威胁。于是就想着暗算孙膑。
于是庞涓差人秘密给孙膑送来一封信,信中讲他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了孙膑的盖世才能,请孙膑来魏国就任将军之职。孙膑对此毫无怀疑之心,立即随同来人赶往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时候的博弈已经可以看到结果了,因为对庞涓而言,这些都是他设计的陷阱。实际上,庞涓如果能够善待孙膑,可能会创造出更大的事业,但是也存在把孙膑培养成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如果孙膑也是跟他一样的小人的话)。而把孙膑废掉,是庞涓认为的最优选择。实际上从这里开始不难看到,在识人方面,孙庞二人实际上都是失败者,孙膑没有真正了解庞涓的为人,而庞涓也没有了解庞涓的为人,以至于最后两败俱伤。
事情的发展出乎孙膑的意料。几天后孙膑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被魏国的官员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这些都是庞涓设计陷害孙膑的结果,他把孙膑骗来之后,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诬陷,使孙膑遭此伤身之祸。庞涓以为,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
但是庞涓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一个人的军事能力不是体现在四肢体力上,而是体现在头脑中的谋略中。只要孙膑的命在,就存在东山再起的机会。
孙膑装疯:学会放弃的协和博弈
当年英法两国ZF为了研发协和飞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协和飞机由于存在耗油量大、噪音大、污染厉害、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很快被市场淘汰了,两国ZF为此遭受很大的损失。其实两国ZF如果在研制过程中,发现研制这种飞机不划算,选择放弃及时退出的话,就能够减少很多损失,但是他们没有及时放弃,导致损失不可避免。直到这种飞机完全退出民航市场,才使得两国ZF摆脱了协和飞机这个负担。
孙膑则要聪明的多。伤口愈合后,但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而且还有人时刻监视着他。后来知道是庞涓在陷害他,于是就想个脱身之法,以图东山再起。孙膑的选择就是通过装疯放弃了当人的尊严,寻求脱身的机会。孙膑装疯后,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后来齐国有个使臣来到大梁,便找了个间隙,偷偷前去拜访。齐国使臣听了孙膑的叙述,认定他是一个人才,于是帮他藏身于车子里,秘密地回到齐国。
经典的博弈:田忌赛马
孙膑入齐后,正值齐、魏争霸,交战不断。孙膑回国后,很快见到齐国的大将田忌。田忌赏识孙膑的才干,将他留在府中待以上宾。但是孙膑要有所成就必须等待机会得到齐威王的认可。机会来了。田忌喜欢赛马,但却时常输给齐威王。有一次又与齐威王赛马,马分上、中、下三等,对等竞赛,三场全输,田忌有些沮丧,就征求孙膑的意见,于是孙膑便给田忌出主意,让田忌赢了比赛。孙膑的选择是典型的次序博弈最优选择。决策矩阵如下:
| 齐威王的马
|
田忌的马
| 上
| 中
| 下
|
上
| (0.5,0.5)
| (1,0)
| (1,0)
|
中
| (0,1)
| (0.5,0.5)
| (1,0)
|
下
| (0,1)
| (0,1)
| (0.5,0.5)
|
孙膑的策略是这样的:如果齐威王用中马,田忌就用上马,结果是(1,0),可以获胜;如果齐威王用下马,田忌就用中马,结果还是(1,0),可以获胜;如果齐威王用上马,田忌就用中马,结果是(0,1),可以输掉一局。结果必然是田忌三局两胜,最终赢得赛马。
一向取胜的齐威王这次输了,大感惊讶,忙问田忌是何原因?田忌就把孙膑趁机推荐给齐威王。经过对话,齐威王很佩服孙膑,从此以“先生”相称。
围魏救赵:理性决策在博弈中的体现
经济人的理性决策表现为净收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的特征。孙膑围魏救赵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理性决策。
公元前354年,魏将军庞涓发兵8万,突袭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8万救赵。
田忌打算去邯郸解赵国之围。孙膑认为跟魏国硬碰硬的战法不划算,提出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发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奔赵回救。这就是说要攻其必救,然后后发制人。果然如孙膑所料,庞涓顾不得休整部队,除留少数兵力防守邯郸外,忙率大军救大梁,在桂陵被齐军包围。魏军大败,主将庞涓也被活捉。这里就体现出了孙膑善良的一面,并没有杀庞涓,只是训导他一番,又把他放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救韩之策中的成本最小化博弈
桂陵之战10多年后,即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进攻韩国。韩国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
孙膑认为由于魏军气盛,应该避其锋芒,让韩军全力抵魏,待到魏军被消耗的疲惫不堪之时再去救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次孙庞见面,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错误信息的诱导:增兵减灶
为了引诱庞涓中埋伏,孙膑采用了增兵减灶之计。孙膑吃了大亏以后,对于庞涓的性格有所了解,知道他自恃骁勇,急于同齐军决战。
于是采用了增兵减灶的办法迷惑魏军,就是说稍战即退去,让魏军得意忘形。庞涓挥师紧追。头一天,见齐军营地有10万人的饭灶;第二天,还剩5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万人的灶了。实际上这个过程中,齐军的人数是在逐渐从各地调来而增加的。庞涓很高兴,传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
结局:马陵大捷
孙膑得知庞涓追来,在马陵道设伏。马陵道处在两座高山之间,树多林密,山势险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走,是一个伏击歼敌的好战场。
孙膑传令就地伐树,将小路堵塞;另挑选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树皮, 在树干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树下!”几个大字。随后,命令1万弓箭手埋伏在两边密林中,吩咐他们夜里只要看见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
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骑兵来到马陵道。听说前面的道路被树木塔塞,庞涓忙上前察看。见路旁有一大树,白茬上隐约有字,遂命人点起火把。当庞涓看清树上的字时,大吃一惊,已经来不及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拔出佩剑自杀了。
孙庞斗智的典故中运用了很丰富的博弈论原理,非常有意思,值得学习经济学的朋友们仔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