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地用比较优势来解释产业间贸易、用规模报酬递增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可能不太准确,尽管教科书大都这么写。实际上,用比较优势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文献,从198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不少了。
另外,用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来刻画二战以后出现的新的贸易现象,并不完全准确。本科的教科书中所谓新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内贸易,只考虑了最终产品的情况,比如克鲁格曼和萨尔瓦多的教材,而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中间品、零部件的贸易。
一旦涉及到中间品、零部件的贸易,企业内贸易、国际外包、代工等问题就非常重要了。
2003年到哈佛经济系做助教授的西班牙人Antras所做的把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相结合来解释企业内贸易的工作,可能代表着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Antras今年才30岁,有望成为一条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