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815 4
2013-04-30

比较优势的迷思

         ——浅读《富国的伪善》有感

       在本月的学习中,读过张夏准博士所著的《富国的伪善》一文,引起了我些许感受和思考,下面结合原文所述,将自己对于比较优势这一点的一些看法和疑惑与诸君共同探讨。

       亨利七世丝毫不理会市场中发出的信号——该信号认为英国是一个有效率的原毛生产者。

这段话中,“该信号”指的是当时国际贸易市场中普遍认为英国具有的比较优势,而这个比较优势就是对于原毛的生产。对于这句话我有几个问题:

1、这种在某一时点被国际贸易市场所普遍认为的比较优势是否真的存在?

2、被指定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是否有继续维持该比较优势的激励?

3、若没有如此的激励,该国家会怎样做?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如下。

某一时点的比较优势的存在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国家确实具有生产某种物品的比较优势;第二种是该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具有该种比较优势。这样的表述可能比较拗口,但是历史上的例子会告诉我们这一点。以英国和美国为例:英国在亨利七世执政的时期,对于原毛的生产能力高于其他国家,但是英国国内对于原毛加工的能力有限,一般只能外包给其他国家进行加工。这样看来,那时的英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就是“生产原毛”。这是一种天生的禀赋,可以理解为是上面所说的第一种情况。而美国在被英国殖民的时期,迫于英国对于其国内制造业生产的禁令,以及许多鼓励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的政策,使得生产生铁和条形铁成为了美国在那个节点上的“比较优势”。

从上述两个简单的例子可以明显地看到两种“比较优势”形成的区别,那么我将对这两种不用形式产生的比较优势分别进行第二个问题的阐述。

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虽然生产原毛是它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产原毛所获的利润较低,而原毛被加工后所具有的价值远高于原毛本身,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停留在生产这样的物品上。所以,即使一个国家拥有一种比较优势,如果该比较优势对该国不具有正向的激励,那么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该国家将“违背”福利经济学所阐述的的生产规则,不去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对于被殖民时期的美国来说,在来自宗主国的各方面条款以及法令的约束下被迫产生的比较优势就更加脆弱了,这种畸形的比较优势不仅不会给以后对于这方面的坚持和发展长生正向激励,反而会造成极大的负向激励,这一点将在第三个问题中的分析中提出。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来看看第三个问题,下面仍旧以英美为例来阐述。

发展需要像亨利七世这样的人物,他会创造新的未来,而不要像鲁滨逊·克鲁索那样,只为今天而活。英国当时的君王,亨利七世是一个有着前瞻性眼光的人,他看到了拘泥于比较优势对于国家发展的弊端,他意识到仅仅为了当下的利益而固守着已有的优势而不图新求变是愚蠢的行为,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对外贸易禁令,最严厉的达到了禁止原毛出口的地步。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吸引拥有加工原毛技术的企业或是工人来英国办厂工作,用以引进英国本国稀缺的技术,而这一切手段大多由税率来调控。而不仅仅亨利七世,后世的英国财政部长波沃尔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1721年波沃尔立法旨在保护应该过的制造业免受外国竞争,为它们提供补贴并鼓励出口。他大幅提高了外国制成品的进口关税,同时降低了用于制成品原料进口的关税,有些甚至取消了。可见,对于这种不能获取高额利润的与生俱来的“比较优势”,国家将毫不留情地放弃它,并转而投向自己暂时并不擅长的领域,不惜以出口的减损为代价。继续来看美国,他们对于本国“比较优势”摒弃的方式就更加极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推翻宗主国栓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跳出被扣上的“比较优势”的束缚,其根本原因也是对于更大的利润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的诉求和追逐。

以上我的一些想法仅仅根据文章,从单一的角度(比较优势对于其本体的激励)来简略分析了一下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对于其比较优势的态度已经后续行为。而真正的世界中,激励不是影响行为的唯一因素,还有许许多多的外生因素以及环境变化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某一个国家生产某一产品的效率会受到生产函数中若干因素的限制,如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知识等等。从自由贸易理论的描述来看:某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就应该从事这种优势对应的产业。这样的表述和现实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论中一个十分强的假设就是“一直从事”。这样的假设确定了生产函数中各因素的存量是不变的,那么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也是不变的,进而各方面的比较优势也是固定的,某一方也就必然会生产出特定的商品,但是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区域内的各种生产资源是有限且在不停发生变化的,不论是自然资源亦或是技术知识都不会长期保持同一水平,自然,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也就不成立了。

那么,专注于比较优势真的能给我们的发展以正能量么?大家心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依托于时间框架,以及相对应的目标。对于一个静止的时间节点,或是从短期来看,一国从事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对该国当下的发展有利的。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将这种“利”理解为是对于发展具有更高利润回报的产业的资本积累,而不是理解为长期从事这一比较优势会给国家带来长期的收益。资本是逐利的,不管是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说,一国的比较优势总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相比于长期从事某一节点的比较优势,利用积累下来的资本发展未来可能获得更高利润的潜在比较优势可能对于国家的发展更为有利。

事实是残酷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不愿意接受变化,所以他们总是利用种种手段(贸易壁垒,债权控制等)去限制其他国家对于比较优势的改变。富国是伪善的,自由贸易体系并不是自由的,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自己得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不能被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蒙蔽了双眼而止步不前。我们的比较优势所能创造的价值不能再水平面上移动,而要在积累资本的过程中进行纵向的移动,这样才会有进步,才会有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30 20:17:17
(1)国际贸易市场所普遍认为的比较优势是普遍存在的,是客观的事实,同时也具有历史阶段性。国际贸易市场所普遍认为的比较优势的内核是“机会成本”的思想。即便某个国家比较其他任一国家而言,都有绝对的生产效率的优势,但是在某一时点上,该国家决不可能同时将这些绝对优势全部实现的。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时点上,同时出现两种事件需要完成,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无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事件。所以,国际贸易角度看,该国家在“时间的效率比”上并不具有优势,它只能选择最具有生产效率的产业,而不得不放弃其他那些也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所以,所谓“比较优势”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自己的那一个或若干个最具优势的产业而言的。

(2)“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结构优势”,结构优势是结构优势,比较优势则是比较优势,二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但却不是一回事。卖原材料的,不如卖制造的;卖制造的,不如卖设备的;卖设备的,不如卖服务的;卖服务的,不如卖技术的;卖技术的,不如卖订单;卖订单的,不如卖品牌的;卖品牌的,不如卖核心专利的;卖核心专利的,不如卖金融债券的。结构大致分为:产品结构(微观)、产业结构(中观)和经济结构(宏观)。低附加值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但它具有一个高附加值产业所无法替代的“比较优势”——高就业率。高就业率一方面可以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速,维系着劳动者的基本福利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社会需求的增长,拉动消费,形成促进生产和积累的动力。一般而言,高附加值是市场供需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关键在于,如何争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决定权。例如,澳大利亚“两拓”跨国公司向中国及其他国家提供铁矿石(原材料),这几年赚的是盘满钵满。

(3)亨利七世的做法,似乎不可取,特别是在今天的情况下,“跟风”不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1 23:29:13
未来的优势,不还是比较优势嘛
楼主及作者的想法,不过是幼稚产业论嘛
问题在于:1、任何说各国自由选择的进出口结构是永久的、“一直的”,这都是伪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者不具有亨利七世那样的强制力去固化或改变进出口结构,更反对用强制力去固化或改变进出口结构。2、民众自由的经营,才可能将现有的比较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同时追求未来的比较优势,在这一点上,民众不是傻瓜,如果说智力,民众同统治者不相上下。唯一差别是统治者暴力潜能高于民众,统治者可以用强力逼迫人民就范。3、北美殖民地独立革命,恰恰是反对强权操控经济,释放民众自由经营的力量,而不是中国人观念里的以暴易暴。4、现代国际关系中,基本的色调是调和色,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就贸易的谈判,发达国家一般对对手提出的贸易保护要求能达成谅解,比如世贸组织接纳新成员时,容忍该国针对其某些幼稚产业有相应的保护期。5、“反自由论”者,基本出发点不过是“圣王论”,从骨子里认为ZF的智力高于民众。殊不知,ZF的智力高低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ZF的构成还是经济人,如果说普通百姓是自私的,那么ZF官员的自私性并不低于百姓,这里便导出,公权力不受制约,那么,以权谋私的行为便不可收拾,如果官员的智力果真高于民众,那么,以权谋私便披上了圣洁的光环,亨利七世还是八世,予取予夺都是他,好坏政策都是他,他只有一个目的,扩张和巩固手中的权力,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而这种权力不受制约的状态,最终的结局是腐烂,高智力也解救不了它的结局。更别说什么亨利七八世的伟光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9 21:37:51
比较优势 是相对产出率的比较,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可以增加产出量,增加财富总量。但产出率迟早会随着产出量降低,比较优势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相对产出率变动,即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常态,静态的比较优势,即时点上的比较优势不能作为长期决策的依据。比较优势的实践本身就是人们的决策,不管是自然的比较优势还是人造的比较优势,要想转化为现实财富,都需要人为的选择,不论是长期、短期利益的协调还是国内、国际的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原则至少是提供了一个增加财富总量的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13:54:56
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
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