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5861 11
2008-03-30

中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文献关于“农业结构”的论述及目标定位

农业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世界各国农业结构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国家的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对“农业结构”的理解或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国外研究农业结构的两个角度

欧美、日本等国的经济学文献主要从分析农场角度着手分析农业的结构,认为农业结构就是与农户有关的各要素的相关关系或结构,实质上是“农场结构”。例如:

美国经济学家努特森(R. D. Knutson)在其《农业与食物政策》一书(1998年第4版)中,专门有一章的标题就是《农业结构》。他给“农业结构”下的定义如下:“农业结构涉及的是农场的数量和规模、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以及农事活动方面管理的、技术的和资本的组织。”

日本的经济学家石黑重明、川口谛的《日本农业结构与发展方向》中,对日本农业就业、农户的投资、金融、地租和土地利用、农民兼业、生产组织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日本食物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近年来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如T. Ogura的《日本的农业结构》(1990年)、Isoshi Kajii等的《日本农业结构的变化》(1998年)都用大量的数据来描述日本农业结构及其变化,其主要内容也是大同小异。

前苏联的学者从经济部门的角度来分析农业结构,把农业结构归结为农工综合体内部各部门(特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提供的农产品的比例关系,实质上即“农业产业结构”。最典型的是由前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多勃雷宁主编的《农业经济学》(1990年俄文第3版)里,有一小节专门讨论了“农工综合体及其结构”。那里的重点明显不同于欧美、日本等国的内容,而是从农业三大部门的角度来论述农业的结构,即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第一部门”、农业、林业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二部门”(但是关于农场、农庄的数量、规模及其变化等涉及很少)和包括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商业、餐饮业在内的“第三部门”。作者又用了一些篇幅讨论了苏联农业的“部门结构”,用两个表介绍了苏联农业的生产结构:一是全国及各加盟共和国在不同时期种植业、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另一个表是关于畜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匈牙利的1980年代的一个研究报告里,我们也发现关于“农业结构”类似的论述。

以上经济学家的侧重点似乎反映着一种倾向,即: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关注农业结构的焦点,主要在农场(即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而在原苏联和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对农业结构的兴趣是在农业的生产成果(产品)上。这可能与后者当时处于短缺经济有关系。

但是,无论是只研究农场结构还是只研究农业产业结构,都不能完整地描述一个国家的农业全貌。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2000年发表的一本著作中,在论述“荷兰农业的结构”时,既讲到农业的生产结构的变化,又较详细地描述了农场数量和规模、农业劳动力的变化、不同类型农场的专业化的趋势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变化等等。

归纳起来,国外文献关于“农业结构”的描述主要有两个角度:  主要从制度、社会条件来看的农业结构,也就是从农业的所有制、农场(农户)的数量和规模、农场的组织方式、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的市场等等来研究农业结构;主要从农产品的角度来看,农业结构又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等在农业部门内的重要性(比例);后者是在以上各业内部再细分,对各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以及品种、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把国外关于“农业结构”的理解用图1来表示。它综合了“农场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出农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部门中的位置(农业部门主要是以举例的方式,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例来进行描述的)。

我们看到,引起农场结构(图1中左面一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制度和社会条件(包括政策)。在政治、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例如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人民公社化”或推行“生产责任制”等)的时候,农场状况就会发生巨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主要因制度、社会条件而变化    主要因市场需求而变化

图1    农业结构的系统

农业生产结构(图1中右面一半)的变化,则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也是一个生产力提高的渐进的自然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判断来自主地调整生产结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依照上级下达的计划或指令来进行生产,往往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

农业部门结构与农场结构的变化及其状况,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水平与趋势。其中,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构成及其内部产品结构,是农业经济界研究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农业结构的目标定位

在研究农业结构时,国外农业经济学界之所以取不同的角度,其取向和落脚点都有明显的差异:

1、研究农场结构,其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民,即制度对人(农民)的影响。这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家的重视。在这些国家,由于农产品长期过剩,国家(政府)需要研究采取何种政策来影响农民的行为,在控制产品过剩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效率。因此,他们研究的重点是:

         农业不同所有制的效率、农场的数量及其规模的变化、农户在生产中的决策权和对资源的支配权,以及农户的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的状况和收入等。这在各国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农业系统巨大的效率差异;

        关注农业部门使用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构成及其流动、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加工等环节的联系,农户的收入等等。

2、研究农业产业结构,对象主要是物(农产品)。这主要是前苏联和多数计划经济国家研究的重点。由于长期被农产品短缺所困扰,需要探索如何通过国家政策来增加供给,所以必须关注产量的变化。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在既定的制度(体制)里,农民为社会提供哪些农产品以及这些农产品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这几乎是研究不完的中心任务;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怎样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怎样通过政府的计划、储备、价格、补贴、税收、投资等政策,增加最短缺产品的供给。实施这些政策,长期以来是通过“计划”、“发展纲要”等方式来实现的。这个过程被称为“调整”。

我国当前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大量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农业的生产结构上。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不同于原苏联那种短缺经济,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民还不富裕,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明显区别的是,虽然影响这种变化的基本力量应当是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数量特别庞大并缺乏组织,计划经济还存在着某种“惯性”,因此政府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观察、研究“农业结构”,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府面临的迫切需要等有关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在我国已经是WTO成员的今天,不能不关注国外农业发展的特点。我们突出地感到,我国几亿个分散、细小的农户在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受到的压力将是空前的。如何从国际比较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通过体制上和组织上的创新,壮大自身的力量,减轻可能受到的竞争压力,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我们在关注本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研究我国农场(农户)结构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国际比较和一般规律

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有快有慢,特点会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国际比较,至少可以找到如下一些共同的规律:

(一)农业结构必须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国际比较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农业结构则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业所占的份额越小,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越高。

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经济结构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相反,对衣着、交通、文化娱乐用品、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等的开支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社会对后者需求的增加,刺激着社会资源向需求旺盛的产业部门流动,为它们服务的科学技术也得以加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逐步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发展,整个经济结构就从以农业为主演变成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改善,国家的经济实力因此得到了加强。

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也发生在农业部门内部。不同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农产品按其消费的特性,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优等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消费需求增加得更快,即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二是“普通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消费需求也在增加,但其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提高的幅度,即需求收入弹性介于0与1之间;三是“次等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消费需求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即需求收入弹性小于0。多数国家的消费调查表明,肉类、奶类、海鲜产品、优质水果和蔬菜等大都属于优等品;一般的谷类、蔬菜等属于普通品;一些粗粮和薯类以及一些腌制蔬菜可能归属于次等品。

总的来说,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多数农产食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需求收入弹性从欠发达国家的0.9下降到高收入国家的0.16。据研究,在1970年代后期,奶酪在欧共体国家的收入弹性为0.67,而小麦为- 0.23,有从普通品滑向次等品的趋势。这也是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

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提高而发生的这种变化,必然传递到市场,市场则通过价格涨落的信号传递给生产者;市场需求的变化,加上人口压力的增加,推动着技术创新,许多科技成果被应用到农业部门。在不存在扭曲的条件下,优等品因供不应求,产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生产者的获利迅速增加;次等品供过于求,致使产品价格下跌,生产者的收益将直线下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促使千千万万的生产者调整资源配置,改变生产结构,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直到达到新的市场均衡。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同时,社会需求也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满足。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整个社会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的配置,生产过程的效率也就得到提高。

(二)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不断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份额的减少是一个普遍的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持续提高时,劳动力便进一步从第一、第二产业流动到第三产业。

老牌的工业化国家英国,农业劳动力减少发生的时间最早,幅度也最大。农业结构(包括劳动力结构)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的:一定的农业结构决定一定的生产率;反过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有与之相称的农业结构。农业劳动力(LA)占全部劳动力(L)之比R,是判断国家发达程度的一个简单、方便的指标:世界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没有一个是R大于0.15的;而最贫困的国家之中,R往往可以达到0.8以上,甚至0.95(可参见下面的表35)。

这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也就是“一个农民养活几个人”的常识性问题。这对于一个省、一个地区也完全适用。若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只要看一下该国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和农场状况,就可以对那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大致不错的判断。

发达国家过去的小农也追求自给自足;随着社会分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技的昌明,交通条件的改进,商品经济的发育,资金的积累,小农逐步转变为小商品生产者,再进一步发展成为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者(专业户),最终演变为追逐利润的、现代化的大农场,构成了“农工商综合体”。现在,美国、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的一个“农民”(农场主)可以养活一百几十人,这些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了4万美元。

    发达国家过去的小农同样也以“小而全”的生产结构为特征,既种庄稼,也养一头猪或牛,等等。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利益的驱动,农民不再只为自己生产而逐渐形成专业化生产:一部分专业化于大田作物,一部分专业化于家畜、家禽的饲养,一部分专业化于农产品的运销和加工,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小农和经营不当的农场陆续破产,劳动力不断地向其他产业部门输送,生命力强的农场兼并掉破产的农户,其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土地制度的限制或其他种种原因,总会有一部分农户不能或不愿意离开农业,成为兼业农户。从宏观的角度看,总的趋势是农场数量越来越少,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传统小农在转变成现代化商品农场的同时,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农场的销售额越来越大,因此对市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三)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从产业结构的层面来看,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农业内部各部门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史表明,在传统农业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都是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畜牧业处于“副业”的地位。这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尤其明显。欧洲虽然较早就产生了农牧混合型的农业产业结构,但文献表明:在中古时期,即使在英国,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种植业,家庭饲养业在农民经济生活中居于次要地位。

    较高级的产业是发达国家农业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发达国家大都用了一两百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种植业为主向农牧业并重的转变。大约从20世纪中期起,畜牧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在发达国家,畜牧业大都占农业部门产值的一半,其比重都超过了种植业。

现代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可作如下解释: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拓宽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把人类不能食用的草、农产品加工业的副产品等等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食品和各种工业原料,可以有效地缓解资源(如肥沃的土地)的稀缺性,从而提高了整个农业系统的效率;

        如前所说,畜牧业产品多数属于“优等品”,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对畜产品有较强需求的时候,畜牧业才有充分的发展的市场环境;

        从另一方面看,在欠发达经济中,即使社会对畜产品有较大的需求,但是因为农业生产力低下,不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饲料和其他必要条件,畜牧业仍然不可能占主导地位;

        现代商业化的畜牧业可以看成为许多种植业产品的“第一次加工”。集约化畜牧业在减少对大自然(特别是耕地)依赖程度的同时,更多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及其提供的资源(智力、技术、资金、信息等)。

所以,畜牧业份额的扩大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演进和“高级化”的标志之一。

(四)农工商综合体是农业结构高级化的形式

图2所示的是农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这里的“农业结构”,既是农场组织形式的高级化,也是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整个生产链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吸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其产值也大大超过了农业“产中部门”的产值,形成了发达的“农工商综合体”(agribusiness),从而成为农业结构高级化的主流形式。

在现代农业部门的总产值中,产前、产后部门创造价值所占的份额呈上升趋势。在某些发达国家,在农业产后部门就业的人数超过了农业本身。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工与营销部门增加的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可靠的标志。畜牧业(以及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比普通种植业(特别是大田作物)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有更密切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产业链条比种植业长得多。在这个意义上说,畜牧业产品优于多数种植业产品,并且可以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畜牧业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原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2 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农工商综合体”是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形式,是农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把农业的产前部门和产后部门有机地联结了起来,形成一个大网络,在千千万万的农户、农场主与涉农产业、营销部门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农业系统的一体化,既有利于发挥专业化产生的优势,又可以比较有效地规避专业化引起的风险。加工业的发展、营销部门服务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农外部门转移,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国内外市场(进口和出口市场)得到充分的拓展,既是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条件,也是农业结构优化的结果。这种组织系统的发育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现代化的水平,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效果就是农业高效化。这表现为:

        人类减少了对大自然的依赖,拓展了人类利用多种资源的空间。集约型畜牧业和设施园艺业可以更经济地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在“水泥地板上”进行生产,创造出更高的产值。

        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满足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集约型的畜牧业、园艺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发达国家,其产值往往超过60%或者更多。

        更多的劳动分工意味着更多农外产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更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集约型农业在产前、产后有紧密的产业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在减少对大自然依赖的同时,“非传统资源”(智力、技术、信息、资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上升了,农业从传统产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转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30 11:31:00
三、不同类型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比较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农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别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很可能就是我们将要走的道路。

(一)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业结构调整

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所谓的“新大陆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很短,又都是地多人少,其农业发展的道路与我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今天美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是过去的继续,了解它的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研究美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意义的理解。

19世纪前,美国的农业不比我国强多少。但是靠着一系列的创新,美国农业不但迅速赶上了许多古老的文明,而且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的欧洲,建成了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系统。

(1)美国早期的农业结构

19世纪初,美国的农业是非常落后的。在1810年代,美国部分地区的农业才“进入发展和结构改组的过程”。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从1810年的4%上升到1840年的10%。在此之前,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缺乏较大城市对经济的刺激,是美国农业长期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随着西部的开发,那些新兴地区的竞争压力促使东部老产区变革经营方式。

到1860年,美国农业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1)西部各州向东部市场大量推销羊毛、小麦、猪肉和牛肉。西部农民的竞争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农业走向专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又导致土地价格上涨,许多年轻人开始离开农村涌入城市。2)东部不得已转而生产土豆、蔬菜、水果、牛奶、干酪、黄油和干草,农民不再自制农具,开始购买改良工具,采用比较科学的耕作方法。3)1793年轧棉机的发明、英国和新英格兰的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对棉花的需求大量增加,促使美国南方棉花生产越来越专门化,棉花成了美国出口最多农产品。

美国在内战(1861-1865年,亦称“南北战争”)前夕,制造业只占国民收入的12.1%。战后的半个世纪里,美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其中小麦增长了3倍,玉米增长了2倍,棉花和烟叶增加了差不多1.5倍。伊利诺伊成了最大的玉米生产州,五大湖地区逐渐形成了驰名世界的“玉米带”和“谷物王国”。谷类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商品之一;1899年,谷物占到全部农作物价值的一半。面粉厂、牲畜饲养也逐步向西转移。在靠近谷物生产的心脏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谷类加工业和运输中心。

这个时期,由于美国城市人口的增长,畜牧业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地位与种植业并驾齐驱。比较表1和表2可知,1880年起,美国牛、猪、羊的头数都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数量。畜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食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些大规模的牲畜贸易和肉类工业中心。在奶牛业向西发展的同时,黄油和奶酪制作也从农场转变为工厂化生产,以满足越来越大的需要。

表1 美国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的长期变化(1800-1910年)

总人口(万)

城市人口占%

务农人数(万)

务农劳动力占%

1800

530

6.1

127

74.4

1810

720

7.3

169

72.3

1820

960

7.2

225

71.4

1830

1 290

8.7

298

69.8

1840

1 710

10.8

388

67.2

1850

2 320

15.3

489

59.7

1860

3 140

19.8

626

58.9

1870

3 856

25.6

691

53.0

1880

5 016

28.2

870

49.4

1890

6 295

35.7

1 017

42.6

1900

7 600

39.7

1 092

37.5

1910

9 197

45.7

1 159

31.0

表2 美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1869/1870-1909/1910年)

1869/1870年

1879/1880年

1889/1890年

1899/1900年

1909/1910年

小麦

783

1250

1274

1791

1859

玉米

1933

4457

5391

6772

6483

棉花

61.5

130.7

169.7

216.5

241.8

烟叶

11.9

21.5

22.2

39.4

47.9

2 382.1

3 967.6

5 764.9

6 771.9

6 180.4

2 513.5

4 977.3

5 742.7

6 286.8

5 818.6

2 847.8

4 219.2

4 087.2

6 150.4

5 244.8

714.5

1 035.7

1 526.6

1 696.5

1 983.3

112.5

181.3

255.2

303.9

410.1

* 单位:各种作物:万吨。牲畜:万头

在19世纪最后的40年里,美国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188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占52%,超过了农业,是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标志。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美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在1880年首次下降到了50%以下,表明农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预示着美国农业现代化时代即将来临。

1890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94.98亿美元,超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一。1899年,在全部商品量中,农业产品所占份额下降到了33%。在1870到1910年期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了3.68倍;人均收入从每年约225美元增长到600美元。

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美国1913年的人均GNP达到了5 307美元,遥遥领先于老牌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1900年时,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从此确立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

(2)当代美国的农业结构

美国现在大约有206万个农场,比1989年减少了约11万个。农场主的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54岁以下的占5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4%。1994年,美国的这些农场使用3.90亿公顷的土地,生产出6 320万吨小麦、2.55亿吨玉米、6 840万吨大豆、428万吨皮棉,还生产出1 120万吨牛肉、823万吨猪肉、1 325万吨鸡肉、6 970万吨牛奶和440万吨鸡蛋。

对美国现代化农业的认识可以从认识一个“平均”的美国农场开始。1994年,一个美国农场主占有耕地约193公顷,他生产的农产品有:125吨玉米,31吨小麦,33.5吨大豆、2吨皮棉,以及5.5吨牛肉、4吨猪肉、6.5鸡肉、34吨牛奶和2吨鸡蛋。这意味着一个美国的农民可以养活100多个人。

自19世纪以来,美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P)和畜牧业(L)一直各占一半左右,在占45%到60%之间波动(表3)。1999年,美国人支付1美元食品中,“农场价值”只占20%,销售环节占了80%,其中又差不多一半是劳动力费用。可见在美国的农业“产后”部分,劳动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表2-113      美国农业的产业结构(1961-1997年)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P)

畜牧业 (L)

P : L

1961

89 706

44 168

45 537

49.2 : 50.8

1966

97 779

47 845

49 934

48.9 : 51.1

1971

112 477

57 845

54 631

51.4 : 48.6

1976

121 516

63 661

57 855

52.4 : 47.6

1981

140 563

81 044

59 518

57.7 : 42.3

1986

137 984

75 065

62 918

54.4 : 45.6

1991

143 493

76 927

66 566

53.6 : 46.4

1995

174 950

101 271

73 679

57.9 : 42.1

1997

187 728

106 894

80 834

56.9 : 43.1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农业部历年《农业统计年鉴》整理。单位:百万美元。

美国谷物结构中,小麦是历来最重要的食用谷物,1981年总产量达到了7580.6万吨的最高记录,占世界总产量的16.9%,之后生产略有起伏,2000年为6051.2万吨,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0.5%。玉米是最重要的饲料谷物,面积和产量均占谷物的首位。玉米的总产从1970年的1.05亿吨上升到1994年2.55亿吨的巅峰,几乎占全世界的45%。另外,稻谷在战后一直呈上升趋势,1999年的总产达935万吨;虽然产量只占世界的1.5%,但是出口却将近占了世界的30%。

美国经济作物中重要的有棉花、大豆、烟叶、甜菜等。战后由于受市场限制和化学纤维的替代作用,棉花种植面积缩减,但总产仍逐步提高,从1970年的222万吨上升到1996年的412万吨,常年占世界总产量的19%左右。大豆战后发展特别快,其产值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1968年总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几乎占世界总产量的73%。后来由于巴西等国的飞速发展,挤占了美国的部分市场,但是美国仍然以7538万吨的产量占世界的47%,高居全球首位。

美国的蔬菜和水果均呈上升趋势,产量的波动比较小。蔬菜总产量从1970年的2076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3905万吨;水果从1970年的2039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3257万吨,在世界的地位分别下降了1到2个百分点(表4)。

表4 美国种植业主要产品的增长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00 : 1970

谷 物

14 640

27 502

27 468

1.876

小 麦

3 678

6 598

6 051

1.645

玉 米

10 547

22 545

25 321

2.401

稻 谷

380

612

867

2.282

皮 棉

222

292

375

1.689

大 豆

3 068

5 713

7 538

2.089

马铃薯

1 477

1 844

2 340

1.584

蔬 菜

2 076

2 728

3 770

1.816

水 果

2 039

2 257

3 257

1.597

资料来源:USDA-ERS, Fact Book of U.S. Agriculture, 1979, 1985, 1996。以下表6到表9同。单位:万吨。

畜牧业是美国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肉、奶、蛋产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肉类总产量的增长中,肉鸡的贡献最大,总产量已经超过了牛肉,跃居第一位;而羊肉生产明显萎缩。牛奶产量平稳增长,但是鸡蛋的增势乏力(表5)。

表5 美国畜牧业主要产品的增长*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00 : 1970

肉 类

2 133

2 583

3 764

1.765

牛 肉

1 010

1 100

1 231

1.219

猪 肉

609

672

853

1.401

禽 肉

465

773

1 647

3.542

羊 肉

25

16

10

0.400

牛 奶

5 307

6 493

7 629

1.438

鸡 蛋

405

401

501

1.237

        * 单位:万吨

美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鲜明的地区专业化。由于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变化、新技术的应用等因素,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在变化。在1977、1983、1993的16年里,不同农产品在美国和不同地区的农业总产值中的地位都有明显的升降。这与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积为相似,不过未见美国文献称之为“产业结构调整”(表6至表8)。

仔细观察表6和表7,可以明显看到美国一些主要农产品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异。1996年与1977年相比,全部农作物产品增长了21.5%(即最后一栏为1.215),畜产品总计增长了30.3%。我们注意到,前10种农作物的增长都在平均数以上,但是温室产品、葡萄、干草等大大高于平均水平,而小麦、棉花、烟叶的排序有所下降。在畜产品里,肉鸡和火鸡增长最明显,而鸡蛋不仅位次后移,而且低于平均增长率。

表6 美国最重要的10种农作物产品的增长

排序

产 品

1977年

1983年

1996年

1996 : 1977

1

玉 米

8 656 <3>

12 193 <3>

14 012 <3>

1.618

2

大 豆

8 541 <4>

12 008 <4>

11 622 <4>

1.361

3

温室产品

2 041 <11>

4 048 <9>

9 293 <7>

4.553

4

小 麦

5 152 <6>

9 018 <6>

7 376 <8>

1.432

5

棉 花

3 580 <7>

4 283 <8>

5 015 <9>

1.401

6

干 草

1 455 <12>

2 207 <12>

3 244 <11>

2.230

7

烟 叶

2 331 <10>

2 831 <11>

2 949 <12>

1.265

8

马铃薯

1 211 <13>

1 536 <13>

2 320 <14>

1.916

9

葡 萄

733 <19>

1 218 <16>

2 000 <15>

2.729

10

番 茄

950 <16>

1 134 <17>

1 696 <16>

1.785

注:年份的选择因手头能够得到的为限。第一栏是1996年最重要的农作物的排序,各个年份里尖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美国农业部门最重要的25种农产品的排序。单位:百万美元。

表7 美国畜牧业最重要的6种产品的增长

排序

产 品

1977年

1983年

1996年

1996 : 1977

1

肉 牛

20 230 <1>

26 694 <1>

39 986 <1>

1.977

2

牛 奶

11 776 <2>

18 803 <2>

19 316 <2>

1.640

3

7 327 <5>

9 714 <5>

10 889 <5>

1.486

4

肉 鸡

3 111 <8>

4 849 <7>

10 407 <6>

3.345

5

鸡 蛋

2 917 <9>

3 443 <10>

3 771 <10>

1.293

6

火 鸡

905 <17>

1 262 <14>

2 504 <13>

2.767

注:第一栏是1996年最重要的畜产品的排序,各个年份里尖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美国农业部门最重要的25种农产品的排序。单位:百万美元。

这两个表还表明,产量增长比较快的,大都是前面所说的“优等品”,这是与现代人们追求较高生活品质有关的。玉米、大豆、干草都是畜牧业发展密切有关的,马铃薯的增长则与快餐业迅速发展有联系。

表8显示的是美国最重要的10大农业州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其变化的基本原因,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使美国的地区专业分工更加明显。国际经验表明,专业化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表8 美国最大的10个农业州及其主要5种产品的变化(1977、1996年)

排序

1977年

1996年

1

加利福尼亚

牛奶、肉牛、棉花、葡萄、番茄

牛奶、温室、葡萄、肉牛、棉花

2

得克萨斯

肉牛、棉花、高粱、牛奶、玉米

肉牛、棉花、牛奶、温室、肉鸡

3

艾奥瓦

猪、肉牛、大豆、玉米、牛奶

猪、玉米、肉牛、大豆、牛奶

4

内布拉斯加

肉牛、玉米、猪、小麦、高粱

肉牛、玉米、猪、大豆、小麦

5

伊利诺伊

玉米、大豆、猪、肉牛、牛奶

玉米、大豆、猪、肉牛、牛奶

6

堪萨斯

肉牛、小麦、猪、玉米、高粱

肉牛、小麦、玉米、大豆、高粱

7

明尼苏达

牛奶、肉牛、大豆、玉米、猪

牛奶、肉牛、猪、玉米、大豆

8

佛罗里达

柑橘、肉牛、温室、牛奶、番茄

温室、柑橘、番茄、甘蔗、牛奶

9

北卡罗来纳

烟叶、肉鸡、猪、牛奶、鸡蛋

烟叶、肉鸡、猪、火鸡、温室

10

威斯康星

牛奶、肉牛、猪、玉米、马铃薯

牛奶、肉牛、玉米、猪、温室

注:第一栏是1996年该州在美国50州里的排序(按产值计算);1977年、1996年栏里的5种农产品表示该州最重要的5种农产品的排序。“温室”指温室作物。

美国在1930年代发生了以农产品严重过剩为特征的危机,而1933年通过的《农业调整法》的目的是控制过剩、调节供需,扶持农产品价格。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场主的利益,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国家的整体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近30年来,美国巩固住了“世界头号农业出口大国”的地位。

(3)澳大利亚的农业结构

论人口,澳大利亚是一个只有1900万人的小国;论国土面积,又是世界第6大国。澳大利亚在世界农业的地位,表现为农业净出口的强国——1961-1971年曾经高居世界首位,后来虽然被美国所取代,但是近30年来,澳大利亚一直处于世界第三或第四的位置。

澳大利亚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之比波动非常大(表9)。种植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明显,这可能与国家地域辽阔、气候条件、灌溉条件缺乏等因素有关。如果以1970年的产值为100,2000年畜牧业为140,而种植业产值达到了291。

表2-119      澳大利亚农业的产业结构(1975-1995年)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P)

畜牧业 (L)

P : L

1975/76

6 138

3 248

2 890

52.9 : 47.1

1979/80

11 708

5 555

6 153

47.4 : 52.6

1983/84

15 422

8 411

7 011

54.5 : 45.5

1987/88

20 039

7 783

12 256

38.8 : 61.2

1991/92

21 321

10 354

10 967

48.6 : 51.4

1995/96

27 169

15 257

11 912

56.2 : 43.8

资料来源:根据澳大利亚全国农民联盟《澳大利亚农业》整理。单位:百万澳大利亚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澳大利亚农业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羊毛严重积压、小麦出口受阻、农民收入减少等方面。澳大利亚充分发挥了地多人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农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种植业迅速发展。

澳大利亚谷物的产量很不稳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麦的产量。小麦是澳大利亚种植面积最大的谷物,产量受天气影响常常有很大波动。小麦产量1983年首次达到2200万吨,致使谷物同年创造了3107万吨的记录。但是由于出口依赖性强,此后小麦一直在1500万吨上下波动,1994年大旱,产量跌到900万吨,1996年才回升到2300万吨的水平。由于移民的增加,水稻产量有较大的增长,产区集中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南部墨累河谷地带,80%以上用于出口。大米的总产虽然不大,但是约占世界出口量的3%。

为了替代出口受阻的产品,棉花发展非常快。澳大利亚引进棉花的历史相对较短,受到气候的影响一直发展不快。在50到70年代,由于不少灌溉工程的完成,棉花才真正成为重要的作物。1993年,棉花成为澳大利亚第五大出口品(在羊毛、肉、小麦和绵羊之后)。

玉米、大豆都有所发展,但产量波动都很大。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蔬菜和水果,增长虽然比较缓慢,但是相当平稳,产量波动非常小。

畜牧业中肉类、牛奶均不断增长,产量比较稳定。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养禽业。1950年澳大利亚的养的鸡只有300万只,而且没有列入正规的统计,1960年鸡的产量大约增长了6倍。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在40到80年代坚持“零风险”政策,不允许进口活鸡和血清,澳大利亚育种公司只好自己培育品种。在快餐业的刺激下,到1980年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2亿只,现在差不多达到了3.5亿只。鸡蛋产量增长乏力甚至下降(表10)。

澳大利亚以优质的羊毛驰名于世。全国的绵羊数量在1990年达到1.73亿只,现在减少到1.23亿只,1995年绵羊的头数占全世界的1/10,但是供服装用羊毛的产量中,却占世界的3/4。最主要的产区是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和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产量明显下降,而西澳州的产量在成倍增长(表1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0 11:33:00
三、不同类型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比较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农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别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很可能就是我们将要走的道路。

(一)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业结构调整

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所谓的“新大陆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很短,又都是地多人少,其农业发展的道路与我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今天美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是过去的继续,了解它的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研究美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意义的理解。

19世纪前,美国的农业不比我国强多少。但是靠着一系列的创新,美国农业不但迅速赶上了许多古老的文明,而且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的欧洲,建成了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系统。

(1)美国早期的农业结构

19世纪初,美国的农业是非常落后的。在1810年代,美国部分地区的农业才“进入发展和结构改组的过程”。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从1810年的4%上升到1840年的10%。在此之前,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缺乏较大城市对经济的刺激,是美国农业长期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随着西部的开发,那些新兴地区的竞争压力促使东部老产区变革经营方式。

到1860年,美国农业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1)西部各州向东部市场大量推销羊毛、小麦、猪肉和牛肉。西部农民的竞争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农业走向专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又导致土地价格上涨,许多年轻人开始离开农村涌入城市。2)东部不得已转而生产土豆、蔬菜、水果、牛奶、干酪、黄油和干草,农民不再自制农具,开始购买改良工具,采用比较科学的耕作方法。3)1793年轧棉机的发明、英国和新英格兰的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对棉花的需求大量增加,促使美国南方棉花生产越来越专门化,棉花成了美国出口最多农产品。

美国在内战(1861-1865年,亦称“南北战争”)前夕,制造业只占国民收入的12.1%。战后的半个世纪里,美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其中小麦增长了3倍,玉米增长了2倍,棉花和烟叶增加了差不多1.5倍。伊利诺伊成了最大的玉米生产州,五大湖地区逐渐形成了驰名世界的“玉米带”和“谷物王国”。谷类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商品之一;1899年,谷物占到全部农作物价值的一半。面粉厂、牲畜饲养也逐步向西转移。在靠近谷物生产的心脏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谷类加工业和运输中心。

这个时期,由于美国城市人口的增长,畜牧业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地位与种植业并驾齐驱。比较表1和表2可知,1880年起,美国牛、猪、羊的头数都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数量。畜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食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些大规模的牲畜贸易和肉类工业中心。在奶牛业向西发展的同时,黄油和奶酪制作也从农场转变为工厂化生产,以满足越来越大的需要。

表1 美国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的长期变化(1800-1910年)

总人口(万)

城市人口占%

务农人数(万)

务农劳动力占%

1800

530

6.1

127

74.4

1810

720

7.3

169

72.3

1820

960

7.2

225

71.4

1830

1 290

8.7

298

69.8

1840

1 710

10.8

388

67.2

1850

2 320

15.3

489

59.7

1860

3 140

19.8

626

58.9

1870

3 856

25.6

691

53.0

1880

5 016

28.2

870

49.4

1890

6 295

35.7

1 017

42.6

1900

7 600

39.7

1 092

37.5

1910

9 197

45.7

1 159

31.0

表2 美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1869/1870-1909/1910年)

1869/1870年

1879/1880年

1889/1890年

1899/1900年

1909/1910年

小麦

783

1250

1274

1791

1859

玉米

1933

4457

5391

6772

6483

棉花

61.5

130.7

169.7

216.5

241.8

烟叶

11.9

21.5

22.2

39.4

47.9

2 382.1

3 967.6

5 764.9

6 771.9

6 180.4

2 513.5

4 977.3

5 742.7

6 286.8

5 818.6

2 847.8

4 219.2

4 087.2

6 150.4

5 244.8

714.5

1 035.7

1 526.6

1 696.5

1 983.3

112.5

181.3

255.2

303.9

410.1

* 单位:各种作物:万吨。牲畜:万头

在19世纪最后的40年里,美国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188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占52%,超过了农业,是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标志。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美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在1880年首次下降到了50%以下,表明农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预示着美国农业现代化时代即将来临。

1890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94.98亿美元,超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一。1899年,在全部商品量中,农业产品所占份额下降到了33%。在1870到1910年期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了3.68倍;人均收入从每年约225美元增长到600美元。

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美国1913年的人均GNP达到了5 307美元,遥遥领先于老牌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1900年时,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从此确立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

(2)当代美国的农业结构

美国现在大约有206万个农场,比1989年减少了约11万个。农场主的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54岁以下的占5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4%。1994年,美国的这些农场使用3.90亿公顷的土地,生产出6 320万吨小麦、2.55亿吨玉米、6 840万吨大豆、428万吨皮棉,还生产出1 120万吨牛肉、823万吨猪肉、1 325万吨鸡肉、6 970万吨牛奶和440万吨鸡蛋。

对美国现代化农业的认识可以从认识一个“平均”的美国农场开始。1994年,一个美国农场主占有耕地约193公顷,他生产的农产品有:125吨玉米,31吨小麦,33.5吨大豆、2吨皮棉,以及5.5吨牛肉、4吨猪肉、6.5鸡肉、34吨牛奶和2吨鸡蛋。这意味着一个美国的农民可以养活100多个人。

自19世纪以来,美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P)和畜牧业(L)一直各占一半左右,在占45%到60%之间波动(表3)。1999年,美国人支付1美元食品中,“农场价值”只占20%,销售环节占了80%,其中又差不多一半是劳动力费用。可见在美国的农业“产后”部分,劳动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表2-113      美国农业的产业结构(1961-1997年)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P)

畜牧业 (L)

P : L

1961

89 706

44 168

45 537

49.2 : 50.8

1966

97 779

47 845

49 934

48.9 : 51.1

1971

112 477

57 845

54 631

51.4 : 48.6

1976

121 516

63 661

57 855

52.4 : 47.6

1981

140 563

81 044

59 518

57.7 : 42.3

1986

137 984

75 065

62 918

54.4 : 45.6

1991

143 493

76 927

66 566

53.6 : 46.4

1995

174 950

101 271

73 679

57.9 : 42.1

1997

187 728

106 894

80 834

56.9 : 43.1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农业部历年《农业统计年鉴》整理。单位:百万美元。

美国谷物结构中,小麦是历来最重要的食用谷物,1981年总产量达到了7580.6万吨的最高记录,占世界总产量的16.9%,之后生产略有起伏,2000年为6051.2万吨,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0.5%。玉米是最重要的饲料谷物,面积和产量均占谷物的首位。玉米的总产从1970年的1.05亿吨上升到1994年2.55亿吨的巅峰,几乎占全世界的45%。另外,稻谷在战后一直呈上升趋势,1999年的总产达935万吨;虽然产量只占世界的1.5%,但是出口却将近占了世界的30%。

美国经济作物中重要的有棉花、大豆、烟叶、甜菜等。战后由于受市场限制和化学纤维的替代作用,棉花种植面积缩减,但总产仍逐步提高,从1970年的222万吨上升到1996年的412万吨,常年占世界总产量的19%左右。大豆战后发展特别快,其产值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1968年总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几乎占世界总产量的73%。后来由于巴西等国的飞速发展,挤占了美国的部分市场,但是美国仍然以7538万吨的产量占世界的47%,高居全球首位。

美国的蔬菜和水果均呈上升趋势,产量的波动比较小。蔬菜总产量从1970年的2076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3905万吨;水果从1970年的2039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3257万吨,在世界的地位分别下降了1到2个百分点(表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0 11:34:00

表4 美国种植业主要产品的增长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00 : 1970

谷 物

14 640

27 502

27 468

1.876

小 麦

3 678

6 598

6 051

1.645

玉 米

10 547

22 545

25 321

2.401

稻 谷

380

612

867

2.282

皮 棉

222

292

375

1.689

大 豆

3 068

5 713

7 538

2.089

马铃薯

1 477

1 844

2 340

1.584

蔬 菜

2 076

2 728

3 770

1.816

水 果

2 039

2 257

3 257

1.597

资料来源:USDA-ERS, Fact Book of U.S. Agriculture, 1979, 1985, 1996。以下表6到表9同。单位:万吨。

畜牧业是美国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肉、奶、蛋产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肉类总产量的增长中,肉鸡的贡献最大,总产量已经超过了牛肉,跃居第一位;而羊肉生产明显萎缩。牛奶产量平稳增长,但是鸡蛋的增势乏力(表5)。

表5 美国畜牧业主要产品的增长*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00 : 1970

肉 类

2 133

2 583

3 764

1.765

牛 肉

1 010

1 100

1 231

1.219

猪 肉

609

672

853

1.401

禽 肉

465

773

1 647

3.542

羊 肉

25

16

10

0.400

牛 奶

5 307

6 493

7 629

1.438

鸡 蛋

405

401

501

1.237

        * 单位:万吨

美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鲜明的地区专业化。由于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变化、新技术的应用等因素,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在变化。在1977、1983、1993的16年里,不同农产品在美国和不同地区的农业总产值中的地位都有明显的升降。这与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积为相似,不过未见美国文献称之为“产业结构调整”(表6至表8)。

仔细观察表6和表7,可以明显看到美国一些主要农产品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异。1996年与1977年相比,全部农作物产品增长了21.5%(即最后一栏为1.215),畜产品总计增长了30.3%。我们注意到,前10种农作物的增长都在平均数以上,但是温室产品、葡萄、干草等大大高于平均水平,而小麦、棉花、烟叶的排序有所下降。在畜产品里,肉鸡和火鸡增长最明显,而鸡蛋不仅位次后移,而且低于平均增长率。

表6 美国最重要的10种农作物产品的增长

排序

产 品

1977年

1983年

1996年

1996 : 1977

1

玉 米

8 656 <3>

12 193 <3>

14 012 <3>

1.618

2

大 豆

8 541 <4>

12 008 <4>

11 622 <4>

1.361

3

温室产品

2 041 <11>

4 048 <9>

9 293 <7>

4.553

4

小 麦

5 152 <6>

9 018 <6>

7 376 <8>

1.432

5

棉 花

3 580 <7>

4 283 <8>

5 015 <9>

1.401

6

干 草

1 455 <12>

2 207 <12>

3 244 <11>

2.230

7

烟 叶

2 331 <10>

2 831 <11>

2 949 <12>

1.265

8

马铃薯

1 211 <13>

1 536 <13>

2 320 <14>

1.916

9

葡 萄

733 <19>

1 218 <16>

2 000 <15>

2.729

10

番 茄

950 <16>

1 134 <17>

1 696 <16>

1.785

注:年份的选择因手头能够得到的为限。第一栏是1996年最重要的农作物的排序,各个年份里尖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美国农业部门最重要的25种农产品的排序。单位:百万美元。

表7 美国畜牧业最重要的6种产品的增长

排序

产 品

1977年

1983年

1996年

1996 : 1977

1

肉 牛

20 230 <1>

26 694 <1>

39 986 <1>

1.977

2

牛 奶

11 776 <2>

18 803 <2>

19 316 <2>

1.640

3

7 327 <5>

9 714 <5>

10 889 <5>

1.486

4

肉 鸡

3 111 <8>

4 849 <7>

10 407 <6>

3.345

5

鸡 蛋

2 917 <9>

3 443 <10>

3 771 <10>

1.293

6

火 鸡

905 <17>

1 262 <14>

2 504 <13>

2.767

注:第一栏是1996年最重要的畜产品的排序,各个年份里尖括号(<>)里的数字代表美国农业部门最重要的25种农产品的排序。单位:百万美元。

这两个表还表明,产量增长比较快的,大都是前面所说的“优等品”,这是与现代人们追求较高生活品质有关的。玉米、大豆、干草都是畜牧业发展密切有关的,马铃薯的增长则与快餐业迅速发展有联系。

表8显示的是美国最重要的10大农业州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其变化的基本原因,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使美国的地区专业分工更加明显。国际经验表明,专业化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表8 美国最大的10个农业州及其主要5种产品的变化(1977、1996年)

排序

1977年

1996年

1

加利福尼亚

牛奶、肉牛、棉花、葡萄、番茄

牛奶、温室、葡萄、肉牛、棉花

2

得克萨斯

肉牛、棉花、高粱、牛奶、玉米

肉牛、棉花、牛奶、温室、肉鸡

3

艾奥瓦

猪、肉牛、大豆、玉米、牛奶

猪、玉米、肉牛、大豆、牛奶

4

内布拉斯加

肉牛、玉米、猪、小麦、高粱

肉牛、玉米、猪、大豆、小麦

5

伊利诺伊

玉米、大豆、猪、肉牛、牛奶

玉米、大豆、猪、肉牛、牛奶

6

堪萨斯

肉牛、小麦、猪、玉米、高粱

肉牛、小麦、玉米、大豆、高粱

7

明尼苏达

牛奶、肉牛、大豆、玉米、猪

牛奶、肉牛、猪、玉米、大豆

8

佛罗里达

柑橘、肉牛、温室、牛奶、番茄

温室、柑橘、番茄、甘蔗、牛奶

9

北卡罗来纳

烟叶、肉鸡、猪、牛奶、鸡蛋

烟叶、肉鸡、猪、火鸡、温室

10

威斯康星

牛奶、肉牛、猪、玉米、马铃薯

牛奶、肉牛、玉米、猪、温室

注:第一栏是1996年该州在美国50州里的排序(按产值计算);1977年、1996年栏里的5种农产品表示该州最重要的5种农产品的排序。“温室”指温室作物。

美国在1930年代发生了以农产品严重过剩为特征的危机,而1933年通过的《农业调整法》的目的是控制过剩、调节供需,扶持农产品价格。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场主的利益,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国家的整体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近30年来,美国巩固住了“世界头号农业出口大国”的地位。

(3)澳大利亚的农业结构

论人口,澳大利亚是一个只有1900万人的小国;论国土面积,又是世界第6大国。澳大利亚在世界农业的地位,表现为农业净出口的强国——1961-1971年曾经高居世界首位,后来虽然被美国所取代,但是近30年来,澳大利亚一直处于世界第三或第四的位置。

澳大利亚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之比波动非常大(表9)。种植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明显,这可能与国家地域辽阔、气候条件、灌溉条件缺乏等因素有关。如果以1970年的产值为100,2000年畜牧业为140,而种植业产值达到了291。

表2-119      澳大利亚农业的产业结构(1975-1995年)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P)

畜牧业 (L)

P : L

1975/76

6 138

3 248

2 890

52.9 : 47.1

1979/80

11 708

5 555

6 153

47.4 : 52.6

1983/84

15 422

8 411

7 011

54.5 : 45.5

1987/88

20 039

7 783

12 256

38.8 : 61.2

1991/92

21 321

10 354

10 967

48.6 : 51.4

1995/96

27 169

15 257

11 912

56.2 : 43.8

资料来源:根据澳大利亚全国农民联盟《澳大利亚农业》整理。单位:百万澳大利亚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澳大利亚农业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羊毛严重积压、小麦出口受阻、农民收入减少等方面。澳大利亚充分发挥了地多人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农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种植业迅速发展。

澳大利亚谷物的产量很不稳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麦的产量。小麦是澳大利亚种植面积最大的谷物,产量受天气影响常常有很大波动。小麦产量1983年首次达到2200万吨,致使谷物同年创造了3107万吨的记录。但是由于出口依赖性强,此后小麦一直在1500万吨上下波动,1994年大旱,产量跌到900万吨,1996年才回升到2300万吨的水平。由于移民的增加,水稻产量有较大的增长,产区集中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南部墨累河谷地带,80%以上用于出口。大米的总产虽然不大,但是约占世界出口量的3%。

为了替代出口受阻的产品,棉花发展非常快。澳大利亚引进棉花的历史相对较短,受到气候的影响一直发展不快。在50到70年代,由于不少灌溉工程的完成,棉花才真正成为重要的作物。1993年,棉花成为澳大利亚第五大出口品(在羊毛、肉、小麦和绵羊之后)。

玉米、大豆都有所发展,但产量波动都很大。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蔬菜和水果,增长虽然比较缓慢,但是相当平稳,产量波动非常小。

畜牧业中肉类、牛奶均不断增长,产量比较稳定。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养禽业。1950年澳大利亚的养的鸡只有300万只,而且没有列入正规的统计,1960年鸡的产量大约增长了6倍。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在40到80年代坚持“零风险”政策,不允许进口活鸡和血清,澳大利亚育种公司只好自己培育品种。在快餐业的刺激下,到1980年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2亿只,现在差不多达到了3.5亿只。鸡蛋产量增长乏力甚至下降(表10)。

澳大利亚以优质的羊毛驰名于世。全国的绵羊数量在1990年达到1.73亿只,现在减少到1.23亿只,1995年绵羊的头数占全世界的1/10,但是供服装用羊毛的产量中,却占世界的3/4。最主要的产区是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和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产量明显下降,而西澳州的产量在成倍增长(表1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0 11:34:00

表10 澳大利亚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长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00 : 1970

谷 物

12 905

24 942

30 589

2.370

小 麦

7 890

15 999

19 550

2.478

稻 谷

250

864

1 400

5.600

玉 米

192

291

365

1.901

棉 花

29

249

708

24.414

大 豆

5

110

104

20.800

2 525

3379

5 780

2.289

蔬 菜

829

1 269

1 800

2.171

水 果

2 114

2 334

3 016

1.427

肉 类

2 418

2 465

3 650

1.510

牛 肉

1 010

1 310

1 988

1.968

羊 肉

755

515

648

0.858

猪 肉

175

260

363

2.074

禽 肉

124

345

622

5.016

牛 奶

7 756

6 225

11 183

1.442

鸡 蛋

185

186

150

1.081

        * 单位:千吨。

表11 澳大利亚各州羊毛*产量的增长

1955/56年

1975/76年

1995/96年

羊(百万头)

羊毛

羊(百万头)

羊毛

羊(百万头)

羊毛

新南威尔士

50.8

269.3

49.2

240.3

39.8

219.6

昆士兰

20.2

88.0

13.9

66.3

12.2

50.0

西澳大利亚

13.9

70.9

34.5

183.6

30.4

179.4

南澳大利亚

12.8

78.8

17.6

105.6

13.4

91.7

维多利亚

22.3

124.0

26.4

137.9

21.0

129.9

塔斯马尼亚

2.6

10.6

4.1

20.0

4.0

17.4

全 国

122.6

641.6

145.7

753.7

120.8

688.0

    * 羊毛为污毛,单位为1000吨。资料来源:澳大利亚全国农民联盟《澳大利亚农业》

此外,澳大利亚还有本土特色的鹿、鸵鸟、鸸鹋、鳄鱼等,产量不大,但是有一些公司在加强研究与开发,附加值比较高。

澳大利亚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比较缺水,农业生产潜力相当大。该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始终受到国内外市场状况的影响,但是受到过剩的制约。政府需要拿出各种保护农民利益、扶持农民收入的措施,包括自愿参加的计划、国家收购、优惠的贷款等等。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澳大利亚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增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有所增加,并且还通过各种补贴来减轻农场负担。农场购买新设备、建储粮仓库、建围栏、治理盐碱地、修渠筑坝等,政府给18%的补助。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的经费来源。1986年,澳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

3、健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系。澳大利亚通过各种服务组织为农场主服务。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官方的兽医服务组织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

4、资源利用与保护并重。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的主要措施是:(1)大力采用喷灌、滴灌等节约水资源;灌溉面积从1976的150万公顷扩大到1992年的182万公顷。(2)推行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利用豆科植物固氮,实行小麦和豆科植物轮作,增施了微量元素肥料等,效果显著。

(二)荷兰和日本农业结构的调整

日本与荷兰都是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但是反差十分明显。荷兰是人口不足日本1/8的小国,却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净出口国——在1990-1999年的10年里,年平均达到140.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99.5亿美元);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20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除了许多客观条件,荷兰、日本两国农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不能不是重要的原因。

(1)日本、荷兰农业结构的比较

日本与荷兰巨大的差别,首先可以从它们的农场结构来看:

—     荷兰人均耕地面积虽然是日本两倍,但是荷兰农场(包括了畜牧业农场和温室农场在内)的平均耕地面积为日本8倍;其中,荷兰畜牧业农场的规模大致为日本的15倍。

—     日本有大量的兼业农户,全日制农场只占14%,全国平均起来一个农场还不到一个劳动力;荷兰则以专业化的农场为主,平均每个农场有2个左右劳动力,并且以经营技术性较强、比较耗费劳动的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比较符合人多地少国家的资源结构。

—     荷兰拥有发达的农业产后链条,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型涉农企业,通过农业原料的深加工而大幅度增值。荷兰直接从事农牧渔业的劳动力虽然只有20万,全国却有将近12万人在农业食品工业、46万在相关部门就业。农产品加工业为国家提供了大约1/6的就业岗位和1/5的出口额。荷兰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础是有发达的畜牧业,其产值大大高于大田种植业。相比之下,日本的畜牧业的兴起只是近40年的事,而且至今还远未占到优势地位,因此农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比较滞后。

表12提供了大量事实,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日本、荷兰两国农业系统产生的巨大差异,并且进一步理解两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荷兰农业结构的变化

荷兰是一个种植业、畜牧业并重的国家,又是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农业用地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4/5。农业用地的结构大致为:53%为人工草场,41%为耕地,将近6%用于园艺业。

19世纪末叶,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廉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驶往西欧,冲击着欧洲市场,荷兰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失去了优势。荷兰政府没有采取“保护”政策,继续开放市场,农民则乘机地进行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利用廉价的进口粮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使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在1970年代,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之比差不多正好是2 : 1。

表126 日本与荷兰农业若干指标的比较*

日 本

荷 兰

全国人口(2000年),千人

126 714

15 786

农业劳动者,千人

3 236

269

农场数,千个

3 454

111

全日制农场所占比重

16%

82%

农作物用地,千公顷

3 944

1 000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031

0.064

每个农场平均农用地面积,公顷

1.14

9.04

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公顷

1.22

3.72

每公顷农作物的产值**

1 711

2 468

每个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产值**

4 547

44 339

每个农业劳动力装备的拖拉机,台

0.68

0.68

每个农业劳动力装备的收割脱粒机,台

0.37

0.02

每个农业劳动力装备的挤奶机,台

0.05

0.14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饲养的牛,头

1.46

16.23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饲养的奶牛,头

0.41

6.32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饲养的猪,头

3.03

52.99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肉,吨

0.9

9.5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牛奶,吨

2.7

41.6

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例***

73.2 : 26.1

44.7 : 55.3

农产品净出口额(1995-1999年平均),亿美元

- 366.04

144.55

* 除非另有说明,数字都是1995-1996年的数字。资料主要依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荷兰农业、自然管理与渔业部、日本食物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的资料计算。

** 这两个指标引自ERS-USDA: World Agriculture, Trends and Indicators, 1970-1991,为1991年数字。

***日本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例为1999年数字,引自1990s: A Decade for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in Japan, 2002, p. 19。

进入80年代,由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实行配额制度,加上国内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呼吁,荷兰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荷兰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之比,最高时曾经大到7 : 3(如1984/85年)。荷兰因有生产花卉和其他园艺产品的悠久传统,园艺业乘机迅速发展,其所占份额从22%上升到28%以上,从而使种植业的份额有所扩大,在20世纪末大致在55 : 45上下波动(见表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30 11:34:00

表10 澳大利亚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长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2000 : 1970

谷 物

12 905

24 942

30 589

2.370

小 麦

7 890

15 999

19 550

2.478

稻 谷

250

864

1 400

5.600

玉 米

192

291

365

1.901

棉 花

29

249

708

24.414

大 豆

5

110

104

20.800

2 525

3379

5 780

2.289

蔬 菜

829

1 269

1 800

2.171

水 果

2 114

2 334

3 016

1.427

肉 类

2 418

2 465

3 650

1.510

牛 肉

1 010

1 310

1 988

1.968

羊 肉

755

515

648

0.858

猪 肉

175

260

363

2.074

禽 肉

124

345

622

5.016

牛 奶

7 756

6 225

11 183

1.442

鸡 蛋

185

186

150

1.081

        * 单位:千吨。

表11 澳大利亚各州羊毛*产量的增长

1955/56年

1975/76年

1995/96年

羊(百万头)

羊毛

羊(百万头)

羊毛

羊(百万头)

羊毛

新南威尔士

50.8

269.3

49.2

240.3

39.8

219.6

昆士兰

20.2

88.0

13.9

66.3

12.2

50.0

西澳大利亚

13.9

70.9

34.5

183.6

30.4

179.4

南澳大利亚

12.8

78.8

17.6

105.6

13.4

91.7

维多利亚

22.3

124.0

26.4

137.9

21.0

129.9

塔斯马尼亚

2.6

10.6

4.1

20.0

4.0

17.4

全 国

122.6

641.6

145.7

753.7

120.8

688.0

    * 羊毛为污毛,单位为1000吨。资料来源:澳大利亚全国农民联盟《澳大利亚农业》

此外,澳大利亚还有本土特色的鹿、鸵鸟、鸸鹋、鳄鱼等,产量不大,但是有一些公司在加强研究与开发,附加值比较高。

澳大利亚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比较缺水,农业生产潜力相当大。该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始终受到国内外市场状况的影响,但是受到过剩的制约。政府需要拿出各种保护农民利益、扶持农民收入的措施,包括自愿参加的计划、国家收购、优惠的贷款等等。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澳大利亚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增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有所增加,并且还通过各种补贴来减轻农场负担。农场购买新设备、建储粮仓库、建围栏、治理盐碱地、修渠筑坝等,政府给18%的补助。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的经费来源。1986年,澳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

3、健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系。澳大利亚通过各种服务组织为农场主服务。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官方的兽医服务组织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

4、资源利用与保护并重。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的主要措施是:(1)大力采用喷灌、滴灌等节约水资源;灌溉面积从1976的150万公顷扩大到1992年的182万公顷。(2)推行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利用豆科植物固氮,实行小麦和豆科植物轮作,增施了微量元素肥料等,效果显著。

二)荷兰和日本农业结构的调整

日本与荷兰都是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但是反差十分明显。荷兰是人口不足日本1/8的小国,却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净出口国——在1990-1999年的10年里,年平均达到140.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99.5亿美元);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20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除了许多客观条件,荷兰、日本两国农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不能不是重要的原因。

(1)日本、荷兰农业结构的比较

日本与荷兰巨大的差别,首先可以从它们的农场结构来看:

—     荷兰人均耕地面积虽然是日本两倍,但是荷兰农场(包括了畜牧业农场和温室农场在内)的平均耕地面积为日本8倍;其中,荷兰畜牧业农场的规模大致为日本的15倍。

—     日本有大量的兼业农户,全日制农场只占14%,全国平均起来一个农场还不到一个劳动力;荷兰则以专业化的农场为主,平均每个农场有2个左右劳动力,并且以经营技术性较强、比较耗费劳动的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比较符合人多地少国家的资源结构。

—     荷兰拥有发达的农业产后链条,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型涉农企业,通过农业原料的深加工而大幅度增值。荷兰直接从事农牧渔业的劳动力虽然只有20万,全国却有将近12万人在农业食品工业、46万在相关部门就业。农产品加工业为国家提供了大约1/6的就业岗位和1/5的出口额。荷兰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础是有发达的畜牧业,其产值大大高于大田种植业。相比之下,日本的畜牧业的兴起只是近40年的事,而且至今还远未占到优势地位,因此农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比较滞后。

表12提供了大量事实,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日本、荷兰两国农业系统产生的巨大差异,并且进一步理解两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荷兰农业结构的变化

荷兰是一个种植业、畜牧业并重的国家,又是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农业用地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4/5。农业用地的结构大致为:53%为人工草场,41%为耕地,将近6%用于园艺业。

19世纪末叶,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廉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驶往西欧,冲击着欧洲市场,荷兰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失去了优势。荷兰政府没有采取“保护”政策,继续开放市场,农民则乘机地进行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利用廉价的进口粮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使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在1970年代,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之比差不多正好是2 : 1。

表126 日本与荷兰农业若干指标的比较*

日 本

荷 兰

全国人口(2000年),千人

126 714

15 786

农业劳动者,千人

3 236

269

农场数,千个

3 454

111

全日制农场所占比重

16%

82%

农作物用地,千公顷

3 944

1 000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031

0.064

每个农场平均农用地面积,公顷

1.14

9.04

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公顷

1.22

3.72

每公顷农作物的产值**

1 711

2 468

每个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产值**

4 547

44 339

每个农业劳动力装备的拖拉机,台

0.68

0.68

每个农业劳动力装备的收割脱粒机,台

0.37

0.02

每个农业劳动力装备的挤奶机,台

0.05

0.14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饲养的牛,头

1.46

16.23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饲养的奶牛,头

0.41

6.32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饲养的猪,头

3.03

52.99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肉,吨

0.9

9.5

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牛奶,吨

2.7

41.6

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例***

73.2 : 26.1

44.7 : 55.3

农产品净出口额(1995-1999年平均),亿美元

- 366.04

144.55

* 除非另有说明,数字都是1995-1996年的数字。资料主要依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荷兰农业、自然管理与渔业部、日本食物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的资料计算。

** 这两个指标引自ERS-USDA: World Agriculture, Trends and Indicators, 1970-1991,为1991年数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