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086 1
2014-04-29

“大包干”精神的国学根源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36个年头了,中国的GDP已经居世界第二位,达到 8.3万亿美元, 实际增长率为7.8%。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追根溯源还是于1978年开始实行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把这项改革形象的称为“大包干”,这项改革是一项帕累托改进的改革,改革过程中没有个人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但是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因为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大包干”的发端是这样的:1978年安徽发生了特大干旱,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省委做出决定,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谁种谁收,不向农民收统购粮。

“借地种粮”的政策唤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引发了一些地区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行动。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成为全国农村率先搞“包干到户”的一个典型。实行包干到户的第一年,也就是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五年的总和,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增加为200元,还破天荒地向国家交了3万多公斤公粮。

这项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土地改革,被中央上升到政策高度,在全国推广。包干到户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的发展,避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此中国人才开始摆脱饥饿的困扰。

今天的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虚心的向古人学习,不难发现,实际上类似“大包干”精神在国学典籍《吕氏春秋》中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只不过由于我们过度的迷信自己,迷信西方的东西,以至于把自己老祖宗的东西给忘记了。

当年秦国国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审分”一节,开明宗义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这段话用现代的白话文讲,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君主必须明确职责分工,国家才能治理好,奸伪邪辟的做法才能够被杜绝,恶气苛疾才不会出现。治身和治国道理是相同的。

后面一句话就有点“大包干”的精神了:许多人耕种土地,共同耕作就干的慢,因为有人会脱奸耍滑不卖力;如果分开耕种,干活就快了,因为大家就不会脱奸耍滑了。同样,国家治理也类似于耕地,如果臣子和君主职责不明,共同管理,臣子就会想办法打自己的主意,隐匿自己的私行,君主的管理就会不可避免的非常劳累了。

这段话实际上不只是适应于“大包干”,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果ZF对于国有企业管理的职责不清,政企不分,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牟利,从而使国家承受不应负担的负担。如果能够政企分开,明确企业经营者的职责,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使得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国家目标相一致,国有企业的未来才能有希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15 17:50:03
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