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说的就是不懂数学模型与计量的高校学者们,以后难以生存了。现在的经济学在国内的顶级期刊都是奔着模型与计量去研究经济学。有时候想了想,是经济学模型计量被我们搞,还是我们被经济学模型与计量搞呢?现在国内学者们为了能发文章,上好的期刊,比如《经济研究》之类的,都去搞经济模型与计量,或许会不会失去学经济学的本意呢?。先暂时不说经济模型与计量是套用老外的,或者对老外的模型适当修改。作为80年后,90年后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人静下心来去读一下经典的经济学名著呢(当中肯定也有人读,和以前的老一辈相比大大减少呢)?
我现在就说说模型与计量。我并不是在这里说,模型与计量不好,有时它们是枯燥的文字形式更直观的表达,让人更容易的理解。就算你偏爱一个计量模型也行,为什么自己不去新发现计量模型呢,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在模型上只有少数华人(这些华人通常都有更多的国外学习背景,也可以算半个老外了吧)才有,比如邹至庄检验。李子奈曾经发表一篇文章,就批评国内学者乱用计量,或者很多计量都是错误的,为此而感到悲哀。最近在《世界经济》(2014年第1期,具体哪一期记不清了)里作者同样批评乱用计量所带来的后果,因为很多作者自己都不搞不清楚,觉得模型越复杂文章觉越好。写一篇的好文章(不过要有创新,不能为计量而去计量,创新),应该用什么计量方法,这种计量方法适不适合这篇文章,还有自己对这种计量方法理解多少呢。
在说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现在很多80,90后都不喜欢,都说它怎么不好的,论坛里经常有人这样说。但是我在这想说一个问题,现在的高校80,90后大部分都是党员,是党员就要学习它,这是成为一个党员的基本准则,肯定有些人是不情愿学它的,但是为了在这个体制下还是要学它的。虽然说马克思经济学很多都过时了,但是作为中国学者为什么不对它的理论进行创新呢,就像西方经济学一样,它的理论也是不断的变化呢,一个时期一个理论为主,比如1929年经济危机前,古典主义为主,大萧条之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主,7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学派。我就想问马克思之一就为什么不能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理论延伸呢?
总之,任何学科都不要去排斥,都要去发展,去创新。
写的比较乱,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