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的自然物品,是有价值有价格的东西。
假定有几千个生物学家,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必须耗费极度稀缺的左旋螺蛳,他们以悬赏方式求购。开始,他们赏额每颗10万,渔民搜寻一段时间后,觉得难度太大,找左螺根本无法糊口,不合算,就不干了。这样生物学家买不到左螺,便不得不提高赏额——每颗200万。一段时间后,渔民觉得搜寻左螺收入高,便纷纷放下其它活不干,全力寻左螺。左螺多了,生物学家消费不了那么多,又不得不下调悬赏额——每颗60万。一段时间后,渔民又觉得不合算了,又不干了,生物学家又不得不提高赏额,………,等等。总之,生物学家的悬赏额是波动的,即左螺的价格是随机波动的,但是其波动是有轴心的。
假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赏额平均值为100万元,那么,作为观察者,我们就可以估计——每搜寻到一颗左螺必须耗费的劳动成本大概是100万。概率课本告诉我们,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大,个体平均值(估计值)等于数学期望(总体值)的概率非常大。所以我们的估计是有科学依据的。
搜寻劳动成本每颗100万,表现为赏额的波动轴心值,它就是左螺的价值,它由搜寻左螺的技术、难度决定,与市场供求无关。
这是一个自由市场,众多渔民和众多生物学家都不知道搜寻每颗左螺必须耗费多少劳动成本,生物学家们给出赏额的多少,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从来不考虑搜寻成本问题,但是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波动的方式,把搜寻劳动成本这一信息显现出来。
几千个生物学家给出赏额时,没经过商量,他们只是一窝蜂似凭自己的估计地降价提价。所谓赏额实际上是通过市场机制由生物学家们和渔民们共同决定的,是左螺的市场价格。这一价格随机波动,其轴心值由搜寻每颗左螺不得不耗费的劳动成本决定,赏太低,不合算,渔民便不干,等赏提高了,他们又纷纷去找左螺。其轴心值就是左螺的价值。
哪里,哪里,哪哪里能说左螺有价格没价值呢?它太有价值了。
这样的例子,不是我凭空杜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茶山已经分到各户,茶油是供销社独家经营商品。为了消除茶树虫害,增加茶油产量,供销社想到一个好办法——以每片虫叶三分钱的价格收购茶树虫叶,然后烧掉。
当时供销社给出的虫叶收购价,也是几天就变的,开始是每片3分,后来是5分,4分,6分等。不过,收购虫叶的供销社,只有一家,收购时间也只有十多天,时间不够长,所以,虫叶的交易市场不是自由市场,因此,我就不用虫叶例子来说事。
(听到这个故事,主流经济学人一定会说,虫叶值钱,是因为它们稀缺,是因为虫叶边际效用特别肿大。他们还会感慨说,虫叶稀缺是供销社除虫工作的永衡主题啊!!!)
只要我们稍稍动脑,就可以发现,类似的东西太多了,小贩们收购山胡椒、野生中药、渔民卖渔等等,都属于同类问题。一定要说它们稀缺,也是可以的。要说它们是自然物品, 也不是不可以。
老天啊,到哪里去找那种有价格却没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