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79 0
2014-05-25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序言中指出:一个国家每年的劳动都是其每年消耗的必需品和生活便利的供应来源。所以一个国家富饶与否,取决于这个国家所能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多少。生产劳动产品多少的能力又被两个因素限制: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熟练度和决策能力以及劳动人口的多少。斯密认为前一因素对生产能力的影响更大。
从书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可以看出,斯密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所以我认为,该书的重点在第一篇,即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劳动产出顺利分配给不同社会阶层的天然秩序。

为了论证分工的出现能大大提升劳动力,斯密以生产大头针为例论证:大头针的制作被分为十八个步骤,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个步骤,甲专门抽铁丝乙专门拉直,丙切断铁丝,丁削减一段,这样分工协作,一天下来,平均每个人能制作4800枚大头针。如果这些人互相撇开,各自单干可能一人一天连二十个也做不到。
在正面论述的同时,斯密举了一个反例:农业耕地播种收割的往往是一个人,分工不彻底,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速度跟不上制造业发展的脚步。
最后得出结论,在任何行业只要引入分工,就能增加一定比例的劳动生产力。
为什么分工能让同样数量的劳动的产出大大增加哪?原因有三个:第一,分工让每个劳工的熟练度增加了,第二,分工节省了劳工在不同工种之间转换所耗去的时间,第三,分工促进了不少机器的发明,简化了工序,节省了劳力。
前两点都比较好理解,第三点斯密是这样论述的,当一个人不再把精分散在身边各种事情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其发现完成任务的精巧易行的方法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比如: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当然,并不是所有机械的改进,都是由使用者发明的,斯密如是说。
每个行业的总产出都由于分工而大增,每个劳工的产出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耗,劳动产品有了剩余,财富有了积累,交换也更加频繁。

斯密认为,分工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有交换物品的天然倾向。我个人认为,这种倾向是人的自利性造成的,从斯密的这段论述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们的盘中餐不会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心,而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提供的。我们不会指望他们的sha善心,而是指望他们关心自己的利益。
一般人一天能采一百个果子和五只兔子,甲一天只能采二百个果子和两只兔子,那甲为什么不一整天都用来采果子哪?没有金刚钻,不看瓷器活。在这一章中,斯密举了更好的例子: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如果有某个人弓箭比别人快速熟练,就常常拿自己做的弓箭去换取别人打的鹿或别人养的牛,最后他会发现,比起自己亲自去打猎和饲养,这样换来的牛或鹿要多的多。所以为了他自己的开始主要以制造弓箭为生。
同时,斯密指出,不同职业者表现出的不同能力最主要还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也就是说,某人之所以做弓箭比别人快速熟练,主要并不是他有什么做弓箭的天赋,而是弓箭做多了的缘故。

由于分工起源于交换,那么分工的程度就受限于交换程度,也就是市场的大小。比如,挑夫在大城市以外是无法维持生计的。
我认为,准确的说是分工程度受限于市场。而不是市场的大小。毫无疑问的是,经济越发达,分工就越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