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计划经济的文化在时尚的面前感到了一种不安和焦虑。因为时尚的诱惑其实实实在在,异常具体和感性。这些东西其实对于计划经济始终是一种来自感性的冲击。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展示的时尚文化,其实是近一百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最为重要的部分,现在已传遍全球。这种文化当然有她的魅力,所以才让人难以抑制地着迷。原来对时尚文化一无所知的姑娘,初到纽约,进入这个浮华的圈子,一下子也难以自持地着了迷,变成了一个时尚人。这样的故事当然在全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生着。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故事其实别有味道,我们好像那个刚刚进入时尚界的女孩子,一切都很新奇。奢华、时髦这些东西的诱惑力其实是不久前才开始发生作用。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从一个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中时尚文化起着格外关键的作用。看起来这些东西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却引导着时代变化的潮流。看电影里那些时尚界人都有一股难言的自负劲头,可见时尚文化的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潮流在变,一波又一波向前,被诱惑其实也就是被裹挟,没有机会再反思它。过去我们想自己是什么人,往往用笛卡尔的话说“我思故我在”,今天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往往需要看喜欢什么品牌和潮流,可谓是“我买故我在”。
当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其实是将消费压到了最低。这当然有它的正当的理由。为了集体性的成功和解放,我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享受。那个时代我们压抑自己的欲望是为了一个异常高远的目标。于是,我们对于时尚怀着异常的敏感,担心它们会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受到诱惑,当时觉得只有全面地抑制了日常生活的享受追求,大目标才可能实现。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日常生活中“时尚”的诱惑几乎无所不在,所以那时候需要一种防微杜渐的意识,需要以异常坚定的意志驱散时尚的诱惑。我们可以看到六十年代最著名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千万不要忘记》,都讲到了时尚的危险性。在《霓虹灯下的哨兵》里,是排长陈喜到了五光十色的大上海,被一双时髦的尼龙袜子所诱惑,思想产生变化,和家乡的女友春妮产生隔阂。后来幡然悔悟。而在《千万不要忘记》中,年轻的工人丁少纯穿上了时髦而高档的“毛料子”衣服,让他的父亲产生了强烈的警觉,认为是思想下滑的标志。这些表达其实都指向了对于时尚文化的一种极度矛盾心态。一方面,社会认为时尚是危险的诱惑,是资产阶级进攻的一部分。只有抑制它我们才会有好的未来。但另一方面,时代却又将这种精致的享受定为未来实现的目标,它其实并无新奇之处,是未来必然让大家享受到的东西。它并不是不可实现的,而是应该在所有人都享受这样的生活时,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的。
所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时尚的梦。刘心武被看成新时期文学发轫之作的小说《班主任》中,被作家理想化的少女石红就和当时刻板的服装不同,喜欢穿一件在当时中国最时尚的“百褶裙”。我觉得这件百褶裙比一切今天我们觉得不可一世的大品牌更重要。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人获得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感性解放,而这种解放的成功才给我们今天机会,可以看到《穿普拉达的女魔头》这样的电影。中国也才有了新的选择。
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左拉名著《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妇女乐园》展现了现代百货公司无限的魅力。这种魅力由于诉诸人类的感官而直接产生一种诱惑。而这正是诸如摄影、电影这样的视觉文化开始崛起的时代。这些视觉文化无一不是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效果相当强烈。你可能说不出时尚宏大的意义,你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它的诱惑和吸引,产生莫名其妙的迷恋。这其实是消费的奥秘,我们的消费如果仅仅是果腹求饱、衣食无忧这样简单,生产就难以扩张下去,资本也就会无用武之地,抑制了消费的社会难以发展的观念被完全合法化了。当然,这种消费的发展就让我们有了无数品牌和时尚,连反品牌和反时尚也是一种品牌和时尚了,如“无印良品”不就是没有品牌的大品牌吗?而简洁和朴素不也是一种重要的时尚?消费渗透了我们的生活的一切领域。这就是今天的现实。
电影里的女孩最后还是毅然觉悟,放弃了在时尚界的追求。但这毕竟是电影。我们在现实里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呢?这会不会又是一波新的时尚潮流呢?
我不知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 来源:思客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