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6975 13
2008-04-29
<p align="center"><strong>感 念 师恩</strong></p><p align="center"><strong> ——记我的导师林少宫教授 </strong></p><p align="center">田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br/>     </p><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2007</span>年<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1</span>月<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17</span>日</p><p>梁晶工作室策划为林少宫教授制作一个专辑,感谢林老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卓越贡献,特邀请我和林老其他一些学生,就林老的贡献、品德,和与他的师生情谊等谈谈自己的感念。作为林老的学生,我非常感谢梁晶工作室这个创意,它将可以让广大学生及社会大众了解和崇敬林老的事迹。</p><p>1977年5月,我进入华中工学院(现名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师资班学习,随后又转到数学师资班,并在1980年9月有幸成为林少宫教授的首届经济数学研究生。从此,我便与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意,我们至今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未间断。这么多年来,老师的为人为学一直是我做人、做事的楷模,老师的谆谆教诲也一直激励着我在求学和工作生涯中前行。</p><p>  林少宫老师今年85岁高龄,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1947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后又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讲授统计学、经济学原理和美国经济史。1954年,他谢绝了当时统计学界、经济学界、数学界公认大师霍特林教授的工作邀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向教育部报到。</p><p>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在建国后的28年中,现代经济学一直被视为是“庸俗”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诡辩的资产阶级学科,经济学出身的林老师回国后不能教现代经济学,也就只好被分配到华中工学院数学教研室从事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钱学森教授曾力邀林老师去北京工作,被爱才如命的教育家朱九思老校长强留下来)。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依然兢兢业业,为数理统计在我国的启蒙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理论研究方面,他1963年出版的《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填补了当时国内的空白;在统计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他推广了正交试验设计,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p>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现代经济学开始在国内逐步得到重视和推广。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率领美国经济学家代表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了为期7周的“经济计量学讲习班”,这成为中国数量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顶尖华人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刘遵义教授及肖政教授就是当时讲习班教授团的成员,国内总计有100名左右的经济学者得到了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培训。林老师和李楚霖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并担任翻译工作。华中工学院从而成为国内最早开始现代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高等院校之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现代经济学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成为华中工学院首届经济数学研究生,给我们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有张培刚教授,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有林少宫教授,讲授数理经济学的有李楚霖教授。</p><p>林老师具有前瞻性的教导,为我后期在学业上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当时的学习条件很差,几乎没有什么教材,所用的几本关于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教材都是林老师从国外访问后,带回来的影印本。通过对这些原版教材和专著的学习和钻研,我很快了解到了学科的一些前沿知识,并且由于在国内较早地使用外文教材作为铺垫,为我出国后高效率的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p><p>在林老师的悉心指引和传授下,我成为恩师第一个毕业的研究生,并由此开始踏上了研究现代经济学的不归路。我的硕士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内容是经济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就是在读了老师从国外带回来的,由国际顶尖杂志计量经济学杂志(Econometrica)主编、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费雪(Franklin Fisher) 教授写的专著“Identification Problem in Econometrics”之后所写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硕士论文写作及日后做研究都具有很大影响,老师对我的硕士论文无论是从开题,内容,文字都给予了非常详细地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发展和推广了计量经济学文献中关于联立方程组识别问题的已有结果,我至今还保留着老师为我写得满满一大页的评语,不能忘怀,一直都给予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篇论文当时曾寄给费雪教授,获得了他的好评,并给予了长达三页的评论,这使我对做研究的信心大增。此外,我还利用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发表了三篇英文和一篇中文论文。我能在硕士毕业后成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生,与这篇硕士论文有关,与林老师及张培刚教授和李楚霖教授的联合推荐也是分不开的。</p><p>在求学美国期间的一个小插曲也使我十分难忘。当时我们四个中国留学生合租了一间两居室的公寓,床垫、家具都是用别人搬走而扔掉的。其实在美国捡家具是一件正常的事。结果消息传到了华工的数学系,有的老师就说,田国强很潦倒,捡了一个床垫睡觉,田国强混不下去了。老师听到以后很生气,他说:田国强有困难也是暂时的,我相信他一定能克服。我听说了以后很感动,非常感激老师对我的充分信任。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学得最好,不让老师失望。</p><p>林老师对于学生的悉心培养和关爱之情不光于我如此,对他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从教50多年来,老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真正是桃李遍天下。其中,仅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就有数十名之多,包括现在国外担任教授的徐滇庆、方振民、艾春荣、谭国富、宋敏、刘安平、石寿永、文梅、尹东平、刘立群、李东等,造成了被经济学界称之为奇特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p><p>老师在做人做事方面同样为我们这些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从未向学校提出过个人要求,却总是极力提携他的学生和帮扶他的同事。林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不图名,不图利,并通过他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事实上,正是由于老师的这些人格魅力,使得我们这些学生都跟他建立了亦师亦友、亦父亦子的深厚情谊。</p><p>听到自己的学生在外面取得成绩是林老师最开心的事。每当我有什么成果发表,老师总是比我自己还高兴,不时向别人提及;而我有什么事情,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去帮助解决。我和老师及师母直至他全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还清晰地记得,在我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博期间和刚到德州A&M大学工作期间,老师和师母曾两次到我家小住几个星期,我们如同一家人般亲密。</p><p>2001年夏天,我、徐滇庆、艾春荣、谭国富、宋敏、文梅等林老师的十多个学生专程从世界各地回到母校,并邀请了多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为祝贺老师从教50周年及80华诞而特地举办了为期一周的 “现代经济学、金融学前沿发展”系列讲座,大家介绍了现代经济学、金融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及各自的研究成果。最后,讲座论文被编集为《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论文集,这个论文集的作者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J. Heckman),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曾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和欧洲经济学会主席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法国图卢兹大学的金-亚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教授(现已过世),海外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现已过世)、邹恒甫以及林老师的学生艾春荣、谭国富、宋敏、刘安平、石寿永、文梅、李东等在海外任教的教授。此专辑于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祝贺林老师80华诞。</p><p>如今,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师,对于数量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依然十分关心。他不仅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而且对于年轻学子的经济学教育也比较关注。在近年的一次访谈中,他曾提到:要解决数量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本办法还在于教育。我是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我们要教会年轻一代切勿脱离中国经济的实际,用你在微、宏观经济学中学到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你所研究问题的模型,然后寻找最先进的计量方法去计算。”老师的建议真可谓一语中的。</p><p>  虽然老师出身名门望族,师母也是(其父亲担任过国民党ZF时期的省主席),但老师和师母的个人生活却极为节俭,家里至今还是50多年前的家俱,但在助学上却极为慷慨。2002年,老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L.·麦克法登共同发起设立了麦克法登—林少宫经济学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德优良、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不仅将他的著作稿酬等32000元捐赠为奖学金,还动员他的三个儿子和学生为此捐赠。</p><p>老师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拉的一手好小提琴,网球打的也非常好,老师这方面的手艺我是永远也学不上了,幸好谭国富师弟比较全方面地接了老师的班,也打得一手好网球。记得99年夏天回母校,老师亲自叫我打网球的情景,还邀上张卫东教授的夫人一起教我,可惜我这个弟子太笨,学不会,让老师累着了,在中午有空调的餐馆可能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再加上当时老师为粱晶所力邀翻译一本古扎拉蒂的近120万字《计量经济学(Basic Econometrics)》一书累了大半年,结果大病了几个月,让我至今都感到深深的歉意。</p><p>追随先生的脚步,我也于2004年加盟上海财经大学,开始了在上海财大筚路蓝缕的现代经济学教育科研改革。这与多年前老师在华中工学院进行的经济学教育科研建设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老师对我在上海财大的改革事业也非常关心。我将以老师为终身学习的榜样,为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作出一份贡献,这应是我对老师最好的报答。而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对祖国的热爱,对经济学教育事业的追求,对晚辈学子的提携,以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将一直激励我前行。</p><p>在此顺祝林老师和师母健康、长寿!</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29 06:47:00

宋敏:我与恩师林少宫教授

 

我与恩师林少宫教授相识相知迄今为止己有二十多年了。1982年我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出于一种游学的心态,考入华中工学院(现易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从师于中国数理统计学界颇有影响的林少宫教授。当时刚满二十岁的我,可谓懵懂少年, 对现代经济学一无所知。最初考入华中工学院的想法是学习应用数学,哪知导师的经济学功底还高于其数理功底。在老师的引领下,我步入了现代经济学圣堂。虽然进入经济学领域非我本意,但我从来未有后诲,相反,我认为对我来说进入经济学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早在浙江大学读本科时,我就对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兴趣浓厚,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应用数理方法最广最深的学科。加之我从少年时期就一直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深深喜爱,而经济学正是融通文理两科的综合性学科,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可谓歪打正着、正合吾意。俗话说,师傅领入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老师的引导,我不可能从事我今天的工作,也不可能在学业上有今天的成就。饮水思源,我对林老师的入门教导深深感恩。

林老师不光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对我二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有着深刻与持续的影响。老师对我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老师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老师早年求学于南京中央大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他四十年代末留学于美,先后在路易斯安那卅立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接受数理统计学与经济学教育。老师的学问可谓文理皆通、学贯中西。五十年代初老师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毅然返回新中国。从归国至今,老师己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半个世纪,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学术人生”境界。熟悉老师的人都知道,老师生活朴素、为人低调、从不争名争利。同时老师对同事和学生又极为关心。记得我当年申请去美留学时,老师热情为我推荐,并在推荐信中字斟句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得知我荣获美国俄亥俄 卅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时,老师欣喜万分。考虑到我只身去美,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老师主动提供他在美亲人的联系信息,拟在必要的时侯给予我帮助。

老师在做人方面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于1985年离开老师去美留学,从美从学生到教授,前后十几年。虽然远离故土,但对祖国发生的巨变一直极为关注。在异乡期间,只要有服务祖国的机会我都努力参与。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的汤敏、茅予轼两位学者邀请我参入“经济学前沿”的编著。我就当时我所从事的商品与金融期货市场的研究作了一篇综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我决定放弃美国的终身教职,举家南迁,回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任教。回港后积极投入内地经济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早在199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教授的支持下,我就与师兄弟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等帮助林老师、李楚霖老师、唐齐鸣老师筹建了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并进行了经济学-数学双学士试验项目。除服务于母校外,我也参入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金融硕士班筹建工作。二000年时,我在香港大学组建了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凝聚了一批关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专家学者从事有关中国金融的研究,在学术界与决策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与我的同门师兄弟(妹)一样,深受老师的爱国情操与高尚人格所影响,希望能为国家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作些贡献。

老师对我的第二个影响是他做学问的执着精神和他对经济学的洞察力。记得我的第一门计量经济学课就是在老师的教授下学习的。这门课开拓了我的数量经济学的视野。通过这一入门课,我逐步意识到用计量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记得老师不断教导我们,统计学与数学是研究经济的重要工具,但不能取代对经济问题的直观理解。经济学从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充分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复杂因素,并用逻辑和数理的方法去分析与表述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客观规律,才能加深我们对经济世界的把握。经济学不应是象牙塔式的纯学术研究,而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实世界的研究。受老师的影响,我在武汉学习期间就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极感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国家科委重大课题--中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研究,并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我在美国的博士论文是关于银行的风险度量与管理、其后的研究关注在金融市场发展、监管、公司治理、民营化等与实际经济与政策有极大关联的课题。有趣的是,我最近的研究兴趣又转回了我二十年前就十分关注的题目--技术进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些事例说明老师的学术思想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师对我的第三个影响是他提携青年学子的伯乐精神。老师从教逾五十年,可谓弟子三干,学术影响巨大。老师的讦多学生,如国强、滇庆、国富、春荣、文梅等,现在都活跃在国际经济学界。老师在谈到他的学生的成就时总是如数家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老师对他的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爱护有加,让学生们感到了无比的温暖。老师的长者风范,让学生们感受了一种大家庭式的团结与友爱。学生们都极为珍惜这种师生与同门之情谊。受老师影响,我本人也对研究生教育极为关注。在美国、香港、与内地,我都有自己的博士生,其中大部分服务于学术界。知识的传播、学术的影响,也许就是通过这一代代莘莘学子的传承与创新而发扬光大的。

老师己届耄耋之年,回首半个世纪的从教生涯,老师应是感到无比欣慰与满足的。古人云,君子当“立德、立功、立言”。依学生之见,老师是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谦谦君子。我衷心祝愿老师与师母健康长寿、合家欢乐!学生谨以此文表达对老师的无比敬意与万分感激!

宋敏 2007年2月6日于香港大学

附注:感谢人民大学梁晶工作室组织这次感念恩师活动。

(宋敏:现任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系副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在该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入选2002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500强。)


sfhsky  金币 +10  经验 +10  奖励 2008-11-18 13:09:4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29 06:54:00

艾春荣:和林少宫教授的师生深情

人民大学的梁晶工作室,致力于促进、提高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水平,是现代经济学知识在当今中国重要的传播者。而华中科技大学特级教授,五十年代初期归国的美国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林少宫教授,一生致力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是现代经济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由当今的传播者,以专辑的形式,介绍早期的传播者, 凸现出林少宫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及梁晶工作室对林老的推崇和爱戴。我作为林老的学生,非常荣幸地得到梁晶工作室的邀请,为这个专辑写一篇有关林老的文章,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林老的风范。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尽我最大的努力,将我所知的林老呈现给大家。  

我于一九七八年九月进入原华中工学院数学师资班学习。当时,林老是概率和数理统计教研室的教授。也许是我们当时所修课程绝大多数是数学课程,也许是当时还没有明文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更可能是由于我这个来自大别山脚下穷山沟农民孩子的见识浅薄和眼界狭隘,在华工待了三年多,居然不知道数学系有一位获得美国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学位的海归教授。我第一次听到“林少宫”这个名字是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当时,面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问题,毫无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我,深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考研究生一条路。当时我们班有十多位同学报考我们系包括经济数学在内的几个专业。大多数同学对正统的数学专业感兴趣。我自以为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为了避免自撞枪口,就选报了经济数学专业。其实我对这个专业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这个专业的导师是林少宫教授和李楚霖老师。  

考上研究生后,经由数学系余明书老师引见,我第一次拜访了林少宫教授。 我当时的印象是,林老师的学者味道非常浓,风度翩翩,但言语不多。而当时的我既内向又害羞,也不善言辞,因此第一次见面,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之后作为师生,我们之间的交往虽然很多,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简单明了,真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师生间从无浮华的赞美,也无世俗的客套,有的是信任、尊重和爱戴。 

 我与林老的关系表面看似很淡,事实上林老师是我人生中极具重大影响的几位人物之一。我的父亲将我从一个农村的野孩子培养成当时人人称羡的大学生,林老则让我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正如我的师兄田国强教授所介绍的那样,八十年初期,华中工学院是全国少数几个引进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单位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单位之一。在林老师和田国强师兄的积极推动下,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克奖章获得者费歇尔 (Franklin M.Fisher) 教授应邀来华工讲授微观经济学。我被指派给费歇尔教授作口头翻译。到现在都不明白,我这个连收音机都买不起的穷学生,英语能力并不比其它同学好,是如何被选中的。既然被选中,只好硬着头皮干。后来发现许多时候,我根本听不懂费歇尔教授所讲的内容,于是装模作样地胡诌一番,心想坐在下面的老师和学生可能也没听懂,应该能蒙混过关。事实上在座的有一位是什么都听懂了,自然也听出我翻译错了,他就是林少宫老师。但林老师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向其他任何人指出我的错误,更没有撤换我。相反,他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对于一个初出道的青年学子,是何等地重要啊! 幼苗在成长初期是最需要呵护的,也是最容易被夭折的。设想,如果当初林老师对我进行善意地批评和指正,我的信心极有可能受到打击,从而一蹶不振,恐怕就无法成就现在的我了。知识渊博的林老师,深谙育人的道理,在这关键的时候,像保护幼苗那样呵护我,给我成长的空间,并让我借此机会结识了费歇尔教授,为我后来进入世界顶尖经济学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林老师的信任和帮助,就不能建立我个人的自信,就没有结识费歇尔教授的可能,也就没有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可能,更没有我今天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林老师是我今天事业的奠基人。即使现在,林老仍然关心我的生活和事业。  

林老在事业上兢兢业业,不求名利。生活上平淡朴实,为人正直,平等待人。他对他所有的学生都给予同等的爱护,一视同仁,从不因职业贵贱、职位高低,或喜好不同,而区别对待。这一点上我相信所有的师兄弟(妹)们都有同感。林老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些学生。我们也一定以老师为楷模,积极投身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中去。  

林老的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相信我的师兄弟(妹)们会作更多的介绍。我想借此机会向林老师表达我一直未能通过言语传达过的心声: 真诚地感谢恩师为学生所付出的一切! 

艾春荣2007年元月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艾春荣:现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系主任。曾任教于美国石溪纽约州立大学。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艾春荣是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在微观计量经济学特别是半参数计量经济方法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他曾在1994~1998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500强中居第279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7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29 08:16:00

都是一群牛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29 08:58: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1 09:21:00

越是水平高的人,心胸越是开阔。越是水平差的人,只会玩手腕

尊敬林少功老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